科學之真相——你真的只能活一次嗎(上篇)

科學之真相——你真的只能活一次嗎(上篇)

眼見確實為實但卻不一定看到了全貌。

15世紀初以前,我們對空間尺度的觀察判斷受制於自身有限的日常活動區域,因而無法看到太陽系的完整全貌。這種源於空間尺度上的觀察侷限性,導致直到6個世紀前,才由哥白尼通過科學演算推導完成的《天體運行論》證偽了“我們活在宇宙中心”的這個主流觀點。

同樣的,我們對時間尺度的觀察判斷也受制於自身有限的生物壽命週期,從而無法看到完整生命旅程的全貌,這種源於時間尺度上的觀察侷限性,導致直到今天我們依舊理所當然地秉持著“生命每個人只有一次”這個主流觀點。

沒有進行科學證偽或證實就認定“生命每人只有一次”和認定“我們活在宇宙中心”是一個道理。

雖然我們無法突破自身壽命的限制而進行超長時間尺度的觀測,但科學的思考與論證總能找到一條不一樣的通往答案的路。


科學之真相——你真的只能活一次嗎(上篇)

我希望您帶著挑毛病的心態科學嚴謹地來讀這篇文章,裡面會涉及到熱力學定律,相對論,宇宙大爆炸理論,修正後的量子力學,生物基因學,蝴蝶效應,進化論,以及概率學,正由於這個問題本身涉及多個學科,無法歸類,所以我也就沒法在科學期刊上投稿發表。

我將盡可能做到通俗易懂的來闡述論證,帶你一步一步突破受限於日常觀察的局部時間觀,靠近最符合客觀真實情況的答案。在這個過程中,也許你會震驚於論證的每一步都是經過科學推導環環相扣的,然而最終的結論卻與我們以往的認知完全不一樣。

如果發現推證過程有任何漏洞或疑點,請告知我。如果沒發現,請發給喜歡發問的人們,因為科學的態度就是接受任何不同且合理的質疑聲。

什麼是“你”?雙胞胎為何會出現偶發性的意識共享與滲透?


科學之真相——你真的只能活一次嗎(上篇)

首先,要搞清楚“你是否真的只能活一次”,就要先明確什麼是“你”。你跟除了你以外的其他個體都是互相獨立的孤一存在。你不是我,也不是他。如若不然,存在某個個體X,X與你的界限是模糊的混淆的,那麼你在想什麼,X也能感受到;你對大腦發出抬腿的指令,X與你一樣也會做抬腿的動作。這顯然是不符合真實情況的。

那麼,到底是什麼決定了你是你而不是別的個體?

要搞清楚是什麼決定了你是你就要明確你有什麼。很簡單,你唯一擁有的東西——物理軀殼。宇宙中除了你這個身體之外的其他東西都不屬於“你”的範疇,都是身外之物。

而你的物理軀殼是由各種原子按照某種特定的種類,數量與排序(注1)這三方面搭建才構成的,如果原子的這三方面任一點發生改變,物理軀殼的各部分就會發生尺寸與位置的變化,淺程度出現殘疾,深程度則呈現不同的生物態,即不同的物種。而不同的物種除了軀殼外形的不同,還體現在自我認知意識的差異與智力水平的不同。

換句話說,原子的種類,數量與排序決定了物種的自我認知意識水平,外形與智力水平這三個方面。

智力與認知意識是不同的概念,兩者雖然在水平程度上會呈現某種正相關的關係,但不能通過智力水平來判斷意識的存在有無。你不能因為弱智兒群體的智力低下就說他們是沒有意識的。同理,你不能說其餘物種如貓狗是沒有意識的,你只能說他們的智能水平處於一個相比人類較低的水平,以至於使他們看起來似乎是沒有意識的。

如若不然,一個處在比人類更高智能水平的物種根據你較低的智能水平也可以判斷你是沒有自我認知意識的。


科學之真相——你真的只能活一次嗎(上篇)

這裡,我們拋開那些決定外形與智力水平的原子的種類,數量與排序,而只考慮決定自我認知意識的原子的種類,數量與排序。因為外形與智力水平並不會對“你還是你”這個事實產生深刻的影響,但是自我認知意識卻會。

原因在於並不是對應你軀殼的所有原子都有決定性的重要作用。比如你少了一隻胳膊,那麼構成你身體的原子數量減少了,外形產生了變化(殘疾),但這並不影響你還是你,你不會變成別人。再比如你步入老年,構成大腦的某些原子數量與排列會出現變化,導致你的智力水平下降嚴重,甚至出現健忘症狀,但同樣這也並不影響你還是你這個事實。

然而,如果你的認知意識發生了變動,那麼對自我的界定將變得模糊,或者你與非你的其餘個體間會發生意識共享與滲透。換句話說,由於你的物理軀殼有那麼一小撮原子,其種類,數量按照能夠出現你的自我認知意識的排列搭配順序排序才決定了你是你。

這也就解釋了為什麼相比其餘人,雙胞胎更有可能出現意識共享或者互相滲透的情況,也就是我們常說的雙胞胎之間有心靈感應。我們知道,雙胞胎由同一個受精卵出生,其基因序列相同的比例相對會高得多,進而構成基因的原子排列搭配相同的比例也會更高,這不僅會導致其外形高度接近,還會使得智力水平不相上下,最關鍵的其決定自我意識的原子排序相同的比例也會更高,這意味著什麼呢?

意味著意識不再完全屬於自我的範疇而可以觸發偶發性的共享,意識滲透或部分重合,所以也就有很多雙胞胎會出現所謂心靈感應的超自然現象:你在想什麼我似乎也能察覺到,你在害怕什麼我也能感覺得到那種害怕。 但是,雙胞胎的原子排序畢竟不是完全相同的,所以意識滲透是偶發現象,也不會經常發生。


科學之真相——你真的只能活一次嗎(上篇)

當前的科學無法解釋大約四分之三的人類基因組是非功能性的,目前科學家認為這些DNA屬於“垃圾DNA”。之所以認為是垃圾,源於目前還沒有真正認識到其價值所在。人類如果僅靠著四分之一的有效基因就達到了現在的智力水平與自我認知意識,那為何要拖著四分之三的垃圾生存進化呢。

那四分之三其實根本不是垃圾,外形與智力水平的遺傳基因只需要25%基因組序列就足夠,而複雜得多的飄忽不定的自我認知意識的獨立性是需要由3倍於前者的基因組序列來保證的。這些垃圾正是探求決定自我認知意識的原子排序的鑰匙所在。


科學之真相——你真的只能活一次嗎(上篇)

這裡要明確一點,可能有人會認為自我認知意識是記憶的集合。這顯然是不成立的,因為你從母體出生後,原子的種類,數量就已經按照能夠出現你的自我認知意識的排序而客觀存在了,所以即便處在不同的出生成長環境而產生了不同的記憶與閱歷,也不會導致剛出生那一瞬間的自我認知意識發生變化,或者被另外的自我意識取代。比如你出生在比爾蓋茨家或者一個普通人家,不同的成長經歷與回憶確實會塑造出不同的性格,但不會使你的自我認知意識發生變化,你還是你。

今後也許會證明原子層面不足以決定自我認知意識,需要到夸克甚至更微觀的層面,亦或者基因層面就已足夠。這裡為了方便討論避免囉嗦,後文統一用“原子”替代那些微觀粒子,“原子排列”代指“原子的數量,種類,排列”這三方面。

未完待續,明日更新下篇。


(注1)準確地說,應該是原子的位置與動量的總和,或稱熵狀態,這裡簡單用"原子排序"代替。


科學之真相——你真的只能活一次嗎(上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