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很自在 | 趙暢:垃圾也有無限種時尚的可能

文 | 尚清

編輯 | 趙瑾

她很自在 | 趙暢:垃圾也有無限種時尚的可能

編者按:2020年4月22日是第51個世界地球日。

1970年,地球日由蓋洛德.尼爾森和丹尼斯.海斯發起,2千萬美國民眾集結起來,提醒人們環境保護的重要性,表達共同為地球尋求更美好的未來的願望。

今天,越來越多的人開始倡導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共同做大自然的守護者。今年的主題為“氣候行動”,這是我們面臨的最大挑戰,但也蘊藏了無限機遇。

TOP HER認為,人生的意義,如果在“自在”中生活,不為物質自我束縛、自我設限,渾然天成,更為成就感。由於全球新冠疫情的爆發,讓人們重新反思自然的力量,以及低碳生活的意義。希望每一位熱愛生活的人都很自在的生活在我們熱愛的地球上。

在“她很自在”專題中,TOP HER找到了不同行業、不同文化背景、不同國家的女性,通過線上專訪,講述她們和環保的不解之緣,以及如何在生活和工作中將可持續的理念進行到底。

趙暢(Sissi Chao)是REmakeHub再造衣生創始人、2018年福布斯30位30歲以下精英、普華永道中國Next Gen 代表、低碳主義者、可持續時尚的創變者。

16歲出國,畢業於杜克大學富卡MBA商學院,英國倫敦政治經濟學院,英國聖安德魯斯大學,擁有三個碩士學位。

在外生活11年,遊歷48個國家,在全球最大諮詢公司埃森哲做過分析師,並曾擔任希臘最大旅遊集團Mouzenidis Group大中華區首席代表。

2018年,趙暢創立REmakeHub再造衣生並擔任CEO,江湖人稱“垃圾公主”。

從“汙染源”變成“解決者”

最早在2011年日本海嘯的災難中,趙暢與朋友曾在大學裡組織募捐,籌集到5萬元人民幣後交給日本大使館。

2013年,孟加拉國薩瓦區的製衣工廠轟然倒塌,致使超過1100人死亡。在這場災難中,孟加拉服裝工人用生命付出了廉價服裝的代價。

孟加拉是世界第二大服裝出口國,血汗工廠裡的工人拿的是日薪2美元的最低工資。

在資本主義操控的整套生產機制中,工人本身就成為了整個供應鏈中唯一能夠持續壓榨的環節。

在歐內斯特的《消費者理論》中曾提到:“有兩種產品,一種是你能用的,比如洗衣機、汽車,買了就能用很長時間;一種是能用完的,比如口香糖、香菸等產品。消費者理論講的就是要把人們的想法裡,原本是能用的變成能用完的。”

快時尚行業不餘其力地把衣服從能用的變成能用完的,產品更新頻率增加,從每年、每季到每月、每週上新,一年劃分52季,產品的價格不斷地降低,暗示著人們穿兩次扔了也不可惜。隨之而來的是工人工資的降低,以及節奏更快的生產。

據統計,一個普通美國人每年平均會扔掉約82磅的服飾,這意味著每年僅從美國就產出超過1.1億噸的布類垃圾,大多數這類垃圾是不可自然分解的,它們至少會在垃圾堆裡掩埋200年以上,同時向空氣中不斷散發有害物質。

很多消費者只看到眼前賬單上的費用,但很少會想:這些費用中包括了哪些看不見的成本?

這些看不見的成本,也被稱作隱性成本,其中包括汙染水源的成本,利用工人的成本,把窗戶焊上鐵桿的成本,當工廠著火時,沒有逃生方法的人們的成本,當農民和他們的子女,得不到教育健康保障的成本……這些都是我們長久以來忽視的成本。

她很自在 | 趙暢:垃圾也有無限種時尚的可能

災難發生後,趙暢組織了許多小夥伴加入了全球時尚革命組織,聲援孟加拉國的紡織女工,並號召更多消費者重視快時尚對環境與社會造成的嚴重影響。

趙暢坦言,她曾經和大多數女生一樣,愛美又追趕潮流,在孟加拉國的服裝廠倒塌事故發生之前,也是非常喜歡去快時尚店購置衣服,因為款式新穎又價格便宜,所以一堆堆的快時尚衣服堆滿了家裡的衣櫥。

後來,趙暢看了一部關於快時尚血汗工廠的紀錄片,發現原來在無節制的瘋狂購物狂歡背後,剝削的是那些第三世界國家的製衣工人,也意識到了快時尚產業對發展中和貧窮國家的巨大影響。

從那之後,趙暢受到很大感觸,勵志讓自己從“汙染源”變成“解決者”和“環保傳播者”。

流淌著公益基因

趙暢說:“公益是做力所能及的幫助別人的事情。”

與老一輩相比,現在的80後或90後的年輕企業家接受過更系統的環保知識教育,對公益事業有更加深刻和獨到的認識,並且越來越多地熱衷於親身參與到公益事業中。

他們中的很多人在大學或高中期間就已經開始實地考察和實踐,一些國際高中曾組織學生去孟加拉國的公益組織實習。稍微年長的在做企業的時候也會和公益緊密聯繫,讓企業承擔必要的社會責任。

趙暢覺得,一定要去實地考察,深入瞭解當地情況,才能對公益事業有更深刻的瞭解。在環境、能源、物種和生態資源的多重危機下,千禧一代青年應該為消費和生產買單,停止過度消耗的惡性循環,向綠色可持續的方向發展。

她很自在 | 趙暢:垃圾也有無限種時尚的可能

趙暢本身來自於快時尚行業家族,經過在家族企業的短暫工作後,她發現自己並不熱衷當時所做的事情。她回憶起自己在供應面料廠的觀察:“我回到了家鄉,其生產面料佔全中國的70%,那裡的空氣汙染嚴重到無法呼吸,在河裡還能看到死魚。”

回到家後,趙暢告訴媽媽她不想繼續這麼做;相反,她決定專注於清理父母行業所製造出的所有垃圾。

時尚行業是世界第二大汙染源,僅次於石油業。每年全球丟棄1500億件衣服,全球每人約等於20件衣服。我們捐贈的舊衣只有9%可以繼續使用。

實際上,95%的廢舊衣服都是可以通過“高科技再生材料”以及“創意設計循環再造再利用”的方式解決廢棄物對環境的汙染問題,並製作出新的更有價值和意義的產品,真正做到人、大自然和利益的三者平衡。

她很自在 | 趙暢:垃圾也有無限種時尚的可能

趙暢認為,每家企業都能轉型為一半公益,一半商業的融合狀態。在賺錢的同時,不停地回饋社會,作為一個自然的連接,而不是用盈利做捐助。

企業自己的血液和DNA中就流淌著公益元素。不僅是捐款捐物,還可以在產品的設計上體現出環保可持續的理念,設計出能夠幫助他人的好產品,這便促成了REmakeHub的誕生。

REmakeHub再造衣生是一家在線舊衣物設計改造平臺,專注於垃圾再造時尚,是一個以解決方案為前提的商業模式。這家成立於2018年的年輕公司的主要服務包括垃圾回收利用管理和諮詢、環境保護教育以及把可回收垃圾設計成日常用品,並將其出售給合作企業和機構。

她很自在 | 趙暢:垃圾也有無限種時尚的可能

減少浪費的方法之一就是從使用原始材料轉變為可再生能源,“垃圾是一種放錯了地方的資源,它可以像黃金一樣有用。”

REmakeHub就研發過一種新型衣物回收再生循環系統,可以回收舊的棉製襯衫,通過物理開松技術製作新的紗線,最終制作成企業員工的制服。

在趙暢看來,跟企業合作首先能達到產品數量上的規模效應,接著該效應能夠從企業人群擴展到一般社區民眾,從而建立起全社會在廢物利用產品方面的消費基礎。

目前,和再造衣生合作的公司以外企為主,這是基於外國對於垃圾回收再利用和可持續的社會文化基礎。不過,趙暢也相信,藉助中國實行垃圾分類這股東風,再造衣生能夠和更多的中國企業合作。

值得一提的是,每年人類都會向海洋撒出64萬噸漁網,相當於6千隻藍鯨的重量,其中有些漁網,單個就重達200-300噸,這對海洋生態產生了巨大影響。於是,趙暢也計劃將漁網做成耳機,每年只需替換耳機市場的1%,廢棄漁網的問題就可以得到解決。

她很自在 | 趙暢:垃圾也有無限種時尚的可能

再造衣生正在嘗試把不同類型的垃圾做成各種生活時尚用品。塑料瓶可以做成衣服、包包和傢俱,咖啡渣能做成鉛筆,過期牛奶則會變成紐扣。隨著垃圾分類在中國的強制推行,民眾也會更多地認識到不同垃圾的不同用途,這能夠和公司的理念和產品形成良性互動。

換一種角度看垃圾,我們會發現它們也是一種寶貝。

TOP HER | 中國女性商業財經第一媒體

商業媒體 | 數據調研|投資顧問 | 整合營銷

北京· 上海· 香港· 紐約· 倫敦· 溫哥華 | [email protecte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