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洛依德所說的“戀母情節”,到底是怎麼回事?

本文的內容涉及到佛洛依德的人格發展第三個階段“性器期”的理論,該理論可能會與您的倫理觀和道德觀產生衝突,如果感到不適,請把它當做一個單純的心理學研究看待,謝謝!

佛洛依德所說的“戀母情節”,到底是怎麼回事?

佛洛依德

佛洛依德認為,3-6歲的孩子會進入性器期,他們的快感中心會從之前口腔、肛門,轉移到生殖器部位。在這個階段,孩子可能會從心理上對同性父母產生嫉妒心和競爭欲。比如我們經常會聽見一些小男孩說長大的要娶媽媽,或者小女孩說長大了要嫁給爸爸等,我們大多數時候都會把孩子的這種話當做童言無忌,聽過之後哈哈一笑,並不會去在意。可是在佛洛依德看來,孩子們並不是在胡說,他們是真的想和自己的異性父母成為伴侶,並且對自己的同性父母會心懷恨意。如果真的如佛洛依德所說,孩子會偏愛父母中的一個,而憎恨另一個的話,那麼這就是一個違揹人類基本倫理的危險想法了,也是對人類社會的終極挑戰。

佛洛依德所說的“戀母情節”,到底是怎麼回事?

處於性器期的孩子會對父母有不同的態度

一些人類學家認為,我們現有的道德規範就是圍繞人類的基本倫理展開的,也就是說不能和父母發生關係,也不能殺死自己的父母,這在任何社會中都是完全不允許的,不論是原始社會和文明社會都有反對亂倫的原理禁忌,因為人類的“性器期”的心理狀態早就已經被查覺到,所以任何社會都要用最嚴厲的手段永遠把這種情節埋藏在潛意識深處。

那麼作為父母我們要如何面對這個難題呢?心理學家認為,可以讓孩子的本我自然流動,不要去壓制,但也不要讓它獲得成功。也就是說,孩子是可以親近異性父母的,我們要允許他們自然地表達感情,而當孩子對同性父母表達競爭和嫉妒時,父母也不要過於反感,但也不能讓孩子有父母輸了,他贏了的感覺。比如說,媽媽不能讓孩子覺得,媽媽愛他勝過了愛他的父親,在具體的行為上就是要做到,在孩子三歲前,必須讓他單獨的睡覺。如果不能的話,特別是對於男孩來說,他會在內心認為自己打敗了父母,而且他的“戀母情節”也得到滿足,但是這很可能讓他在今後的成年生活中後付出很多代價。

佛洛依德所說的“戀母情節”,到底是怎麼回事?

到了一定年齡以後 孩子就不能和父母同睡了

所以父母要讓孩子清楚的知道,爸爸和媽媽才是一對,而他只是一個小寶寶。同時也要讓孩子知道父母比他強太多,是不可能戰勝的。所以接下來孩子就會開啟“認同”的心理機制,去解決這個 複雜的難題。男孩子會想長大以後要成為爸爸一樣的男人,那樣以後就可以娶像媽媽一樣的女人了,同理女孩子也會這樣想。這樣帶來的結果就是,同性父母成為了孩子的榜樣,而不再是敵人。

性器期其實是在鍛鍊孩子的競爭性,父母可以把競爭當成一個好玩的遊戲,父母既可以贏,也可以適當的輸。孩子的這份競爭性既需要鼓勵,又需要適當的壓制,這樣就能讓孩子的競爭性得到良好的發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