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將至,你會用何種方式追思先人?

清明節是祭祖緬懷的日子。臨近清明,哀思開始在忙碌的城市裡慢慢延伸。

清明將至,一年一度的清明祭掃活動也將拉開帷幕,你瞭解生態安葬嗎?

清明將至,你會用何種方式追思先人?

市民的喪葬風俗正在改變,不僅將文明祭祀作為主流,而且有了花葬、草坪葬、壁葬等多種生態安葬形式。生態葬是清明風俗變化的縮影,也是現代人對無知領域的探索與接受。

清明將至,你會用何種方式追思先人?

近日,《南京市節地生態安葬獎補辦法》出臺。在經營性公墓選擇不留灰、不立碑生態安葬的逝者,免除實施生態安葬所需落葬服務費用,同時給予一次性獎勵。辦法自3月1日起施行。

清明將至,你會用何種方式追思先人?

根據辦法,適用範圍為南京市戶籍人員或駐寧部隊現役軍人逝世後,在本市經營性公墓內選擇不留灰、不立碑生態安葬的逝者。在經營性公墓選擇不留灰、不立碑生態安葬的逝者,免除實施生態安葬所需落葬服務費用,同時給予一次性獎勵。選擇使用可降解骨灰盒的,按每具骨灰2000元給予一次性獎勵,不使用骨灰盒的,按每具骨灰3000元給予一次性獎勵。經辦人在骨灰安葬的經營性公墓填寫《南京市節地生態安葬獎補申請表》,並提交相關材料,經審核通過後即可領取獎補資金。經辦人應當為逝者的配偶、子女以及其他法定有權處置或經授權處置逝者骨灰的人員。

清明將至,你會用何種方式追思先人?

“我們不要墓,我們這一代人要從自身做起,要為子孫後代多留一點地。牆壁葬不就是‘住樓房’嗎?過去的人住平房,現在也住高樓了,我們百年之後‘住樓房’也沒什麼不可以。”一對八十多歲的老夫妻在雨花功德園看牆壁葬時表示。

清明將至,你會用何種方式追思先人?

目前南京市有近萬名逝者採用生態葬,南京雨花功德園負責人阮鋒說,整個雨花功德園生態葬超過60%,其中壁葬等佔50%,花壇葬、樹葬、雨花石葬等佔50%。江蘇省殯葬協會副會長丁盛清表示:“這個比例之高,在全國陵園中也是聞所未聞。”

清明將至,你會用何種方式追思先人?

“以往我們1.5平方的墓型安放2位逝者,現在提倡家族合葬,通過“3D生態雲葬”的方式,原來的墓型可以改造成6至8個人的家族合葬墓型。”南京雨花功德園銷售部經理和躍進介紹說,“以往的壁葬、花壇葬是不保留逝者骨灰的,然而“3D生態雲葬”在保留骨灰的同時滿足了傳統入土為安的觀念。” 

何謂“3D生態雲葬”?

“3D”代表著從多層次全方位利用有限的空間,“生態”代表所有石頭都是採用原生態的花崗研大理石材料,徹底顛覆了過去傳統的骨灰盒形狀,改為圓柱體骨灰盒,並且採用平行封閉式安裝,既生態也節省用地空間。而“雲”的概念則體現在祭拜逝者時,家屬可通過掃描墓蓋上的二維碼,進入功德園網上紀念館,進入載有逝者照片、生平簡歷的個人主頁,寄託哀思。

如果採用現在的這樣安放方式,將可以存放15萬個骨灰盒,並且使功德園的開發壽命做3到6倍的延長,而在以前只有5萬的存量。

在業內人士看來,未來的城市陵園除了是人們追思盡孝的平臺,更是文化傳承的紐帶、生命教育的基地,同時也是這座城市的生態風景區。在陵園裡,可以充分利用壁廊、林木、風鈴、背景樂等,將整個陵園自然分成了許多不同意境、風格各異的生態節地葬園區。

從最初的無人知曉到認可度逐步增多,說明在各級部門正面倡導下,市民的殯葬觀念在悄然轉變,生態安葬作為一種和諧綠色的理念,已逐步成為喪葬的新風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