臥冰求鯉的“孝聖”王祥,一生留下美譽清名,臨終遺言惠及後世

小A讀《晉書》系列文集《晉書筆記》之讀《晉書列傳第三》王祥傳

文:小A斯蒂芬


臥冰求鯉的“孝聖”王祥,一生留下美譽清名,臨終遺言惠及後世

原文【1】:王祥,字休徵,琅邪臨沂人,漢諫議大夫王吉之後也。祖仁,青州刺史。父融,公府闢不就。
釋文:王祥,字休徵,琅邪臨沂(今山東省臨沂市西孝友村)人,漢朝時諫議大夫王吉的後人。王祥的祖父王仁,擔任過青州刺史。王祥的父親王融,被當時的公府徵辟,但是他沒有去做官。
原文【2】:祥性至孝。早喪親,繼母朱氏不慈,數譖之,由是失愛於父。每使掃除牛下,祥愈恭謹。父母有疾,衣不解帶,湯藥必親嘗。母常欲生魚,時天寒冰凍,祥解衣將剖冰求之,冰忽自解,雙鯉躍出,持之而歸。母又思黃雀,復有黃雀數十飛入其幕,復以供母。鄉里驚歎,以為孝感所致焉。有丹柰結實,母命守之,每風雨,祥輒抱樹而泣。其篤孝純至如此。
釋文:王祥本性極其孝順。早年時候就死了母親,他的繼母朱氏並不慈愛,多次說王祥的壞話,因此就失去了父親的疼愛。經常讓他打掃牛圈,但是王祥卻愈加的恭謹。父母有病的時候,王祥衣不解帶,每次熬製的湯藥必定要親自嘗試。繼母經常想吃活魚,可是當時天寒冰凍水面結冰,王祥就脫下衣服打算用身體的溫度破冰捕魚,結果冰面忽然自己破解開了,一雙鯉魚自己躍出水面,王祥就拿著魚返回了家(二十四孝“臥冰求鯉”)。繼母又想要吃烤黃雀,結果又有數十隻黃雀飛進王祥的家中,王祥就又拿著去供養繼母。同鄉的百姓就都非常的驚歎,認為這都是王祥的孝心感動上天所導致的結果。有丹柰樹(一種果樹)結出了果實,繼母命令王來看守,每當有風雨的時候,王祥都抱樹哭泣而不肯離開。王祥的孝行到了這種地步。


臥冰求鯉的“孝聖”王祥,一生留下美譽清名,臨終遺言惠及後世

原文【3】:漢未遭亂,扶母攜弟覽避地廬江,隱居三十餘年,不應州郡之命。母終,居喪毀瘁,杖而後起。徐州刺史呂虔檄為別駕,祥年垂耳順,固辭不受。覽勸之,為具車牛,祥乃應召,虔委以州事。於時寇盜充斥,祥率勵兵士,頻討破之。州界清靜,政化大行。時人歌之曰:"海沂之康,實賴王祥。邦國不空,別駕之功。"
釋文:漢未遭遇亂世,王祥扶著母親攜帶著弟弟王覽到廬江去躲避,共計隱居了三十多年,也不答應州郡的任命命令。繼母去世的時候,他居喪傷心導致生病,需要拄著柺杖才能夠起來。

徐州刺史呂虔發檄文徵召王祥為別駕,王祥以年紀已經到了耳順(六十歲)之年,固執的推辭不肯接受。王覽就規勸王祥,並給王祥準備了牛車,王祥這才前往應召。呂虔把州里的事務全權委託給了王祥。當時盜寇充斥,王祥就率領振奮的兵士,多次前去討伐。徐州地界從此清靜太平,政令教化也得到廣泛的推行。當時有人寫了一首讚歌,說道:“海邊之所以安寧,全都是仰賴著王祥。邦國之所以富足,全都是王祥別駕的功勞。”

臥冰求鯉的“孝聖”王祥,一生留下美譽清名,臨終遺言惠及後世

原文【4】:舉秀才,除溫令,累遷大司農。高貴鄉公即位,與定策功,封關內侯,拜光祿勳,轉司隸校尉。從討毌丘儉,增邑四百戶,遷太常,封萬歲亭侯。天子幸太學,命祥為三老。祥南面几杖,以師道自居。天子北面乞言,祥陳明王聖帝君臣政化之要以訓之,聞者莫不砥礪。


釋文:王祥被舉為秀才,授予溫縣縣令,又多次升遷到大司農。曹魏高貴鄉公即位的時候,與王祥商定決策而有功勞,被封為關內侯,拜光祿勳,又轉任司隸校尉。因為跟從討伐毌丘儉,而增加食邑四百戶,遷任太常,加封萬歲亭侯。天子駕幸太學,命令王祥為三老(古代掌教化的鄉官)。王祥面朝南拿著几杖,以老師的地位而自居。天子面朝北面向王祥討教,王祥陳訴歷代明王聖帝君臣之間的政事教化的關鍵所在來進行訓示,聽到的人全都受到激勵。
原文【5】:及高貴鄉公之弒也,朝臣舉哀,祥號哭曰"老臣無狀",涕淚交流,眾有愧色。頃之,拜司空,轉太尉,加侍中。五等建,封睢陵侯,邑一千六百戶。
釋文:等到高貴鄉公被弒殺的時候,朝臣們舉行哀悼,王祥號哭著說道“老臣沒臉見人了”,他悲傷流淚涕的樣子,讓大家都流露出了愧色。沒多久,王祥被拜為司空,轉太尉,加侍中。五等爵位的制度被重新建立的時候,王祥被封為睢陵侯,食邑一千六百戶。

臥冰求鯉的“孝聖”王祥,一生留下美譽清名,臨終遺言惠及後世

原文【6】:及武帝為晉王,祥與荀顗往謁,顗謂祥曰:"相王尊重,何侯既已盡敬,今便當拜也。"祥曰:"相國誠為尊貴,然是魏之宰相。吾等魏之三公,公王相去,一階而已,班例大同,安有天子三司而輒拜人者!損魏朝之望,虧晉王之德,君子愛人以禮,吾不為也。"及入,顗遂拜,而祥獨長揖。帝曰:"今日方知君見顧之重矣!"
釋文:等到晉武帝司馬炎為晉王的時候,王祥與荀顗前往拜見司馬炎,荀顗對王祥說道:“擔任相國的晉王非常的尊貴重要,這麼多公侯既然都已經對他表示了尊敬,今天我們前去就應當行跪拜之禮。”王祥卻說道:“相國的確是地位非常尊貴,但是他仍然是魏朝的宰相。我們也是魏朝的三公,公和王相比,都是一個等級,就是在官員中排班例隊也都是大體相同,怎麼能夠有天子的三司之間互相跪拜的!這有損於魏朝的威望,也會導致晉王的德行虧損,君子應該以禮待人,我是不會下拜的。”等進入到晉王司馬炎的面前,荀顗果然下拜,可是王祥只是獨自長揖而已。司馬炎說道:“今天才知道王祥君為什麼會被朝廷如此的看重了!”
原文【7】:武帝踐阼,拜太保,進爵為公,加置七官之職。帝新愛命,虛己以求讜言。祥與何曾、鄭衝等耆艾篤老,希復朝見,帝遣侍中任愷諮問得失,及政化所先。祥以年老疲耄,累乞遜位,帝不許。御史中丞侯史光以祥久疾,闕朝會禮,請免祥官。詔曰:"太保元老高行,朕所毗倚以隆政道者也。前後遜讓,不從所執,此非有司所得議也。"遂寢光奏。祥固乞骸骨,詔聽以睢陵公就第,位同保傅,在三司之右,祿賜如前。詔曰:"古之致仕,不事王侯。今雖以國公留居京邑,不宜復苦以朝請。其賜几杖,不朝,大事皆諮訪之。賜安車駟馬,第一區,錢百萬,絹五百匹,床帳簟褥,以舍人六人為睢陵公舍人,置官騎二十人。以公子騎都尉肇為給事中,使常優遊定省。又以太保高潔清素,家無宅宇,其權留本府,須所賜第成乃出。"


釋文:晉武帝登基為皇帝的時候,王祥被拜為太保,進爵位為公爵,加給他任命七官的職務。皇帝司馬炎由於剛剛當上皇帝,就非常謙虛的向王祥請教正直的言論。王祥與何曾、鄭衝等有名望的高齡老臣,越來越少上朝覲見,皇帝就派遣侍中任愷前去諮詢自己的得失舉措,以及政令教化所應該先行的事情。

王祥因為年老疲憊,多次請求讓位,皇帝都不允許。御史中丞侯史光因為王祥久病,經常缺席朝會,就請求免除王祥的官職。皇帝司馬炎下詔說道:“太保王祥是朝廷的元老有高尚的品行,是朕所親近倚重能興隆國家政道的人。前後他幾次要求讓位,朕都沒有聽從他的意見,這不是你們有關部門所能夠議論的事情。”於是就扣押下了史光的奏章。王祥又堅固的請求辭官,皇帝下詔聽從王祥以睢陵公的身份返回府第,職位依然如同保傅,僅次於三司官員,俸祿賞賜如同以前一樣。

詔書說道:“古代官員退休(致仕:古代官吏自請退職,常稱“乞骸骨”,意謂使骸骨得歸葬故鄉。古代的官員因為年齡辭官不做了,把官職交還給皇帝,稱“致仕”,也可以將“致仕”理解為官員退休。),就不用再侍奉王侯。今天雖然讓國公王祥留下居住在京城,但是不適合再讓他勞苦的上朝請安。下令賞賜給王祥几杖,可以不用朝見的權力,有大事也要前去向他諮詢請教。賜給王祥安車駟馬,府第一處,錢百萬,絹五百匹,床帳席褥一應備全,讓六名舍人為睢陵公的舍人,設置官騎二十人。以王祥的公子騎都尉王肇為給事中,讓他經常回家看望父親。又因為太保王祥高潔清素,家裡沒有宅院,讓他暫時留在本府居住,等到賞賜給他的府第完工建成後再搬出去。“


原文【8】:及疾篤,著遺令訓子孫曰:"夫生之有死,自然之理。吾年八十有五,啟手何恨。不有遺言,使爾無述。吾生值季末,登庸歷試,無毗佐之勳,沒無以報。氣絕但洗手足,不須沐浴,勿纏屍,皆浣故衣,隨時所服。所賜山玄玉佩、衛氏玉玦、綬笥皆勿以斂。西芒上土自堅貞,勿用甓石,勿起墳隴。穿深二丈,槨取容棺。勿作前堂、布几筵、置書箱鏡奩之具,棺前但可施床榻而已。糒脯各一盤,玄酒一杯,為朝夕奠。家人大小不須送喪,大小祥乃設特牲。無違命!高柴泣血三年,夫子謂之愚。閔子除喪出見。援琴切切而哀,仲尼謂之孝。故哭泣之哀,日月降殺,飲食之宜,自有制度。夫言行可覆,信之至也;推美引過,德之至也;揚名顯親,孝之至也;兄弟怡怡,宗族欣欣,悌之至也;臨財莫過乎讓:此五者,立身之本。顏子所以為命,未之思也,夫何遠之有!"其子皆奉而行之。
釋文:等到病重的時候,王祥著作遺令以訓誡子孫,說道:“人出生就註定會死,這是很自然的道理。我年已八十有五,去世了也沒有什麼遺憾的事情了。但是不留下遺言的話,可能會讓你們沒有可以遵循的道理。我出生的時候正是亂世,被選拔重用是經歷了許多的考驗的,我沒有什麼值得誇耀的輔佐功勳,死了不用向世人公佈。我氣絕後只要清洗手足,不需要沐浴,不要纏裹屍體,只穿洗過的舊衣服,隨季節而穿就行了。皇帝所賞賜的山玄玉佩、衛氏玉玦、綬笥全都不要入斂陪葬。西芒山上的土本來就很堅實,不用再砌磚石,不用起墳隴。挖深二丈的坑,棺槨能夠容納進去就行了。不要做前堂、不要設置祭祀的筵席、不要設置書箱鏡奩之類的用具,棺材前面只要可以容納一張床榻就可以了。乾糧果脯各一盤,黑酒一杯,作為早晚的祭奠。家人中無論大小都不要送喪,週年祭祀無論大小隻要一種祭品就好了。不要違抗我的命令!

高柴(春秋時期齊國人,孔子的弟子之一)守喪時哭泣流血了三年,孔夫子說他這是愚蠢的行為。閔子(春秋時期魯國人,孔子的弟子之一)除去喪服就來見人,還彈奏琴聲表示自己的哀傷,孔子說他這是孝行。所以哭泣的聲音,還是要減少,飲食的規定,還是要正常進行。言行要是能夠一致,那是信義做到了極致;把美德推辭而把過失留給自己,那是德行達到了極致;傳揚名聲而讓親人顯耀,這是孝行做到了極致;兄弟之間融洽,宗族之間歡欣,這是悌行做到了極致;在面對財物的時候能夠做到謙讓那是最美好的行為。這五條,乃是立身的根本。顏回(春秋時期魯國人,孔子的弟子之一)之所以會聽從孔子的命令,並沒有太多的思考,也就沒有什麼遙遠做不到的情況了”王祥的兒子全都奉行他的話。

臥冰求鯉的“孝聖”王祥,一生留下美譽清名,臨終遺言惠及後世

原文【9】:泰始五年薨,詔賜東園秘器,朝服一具,衣一襲,錢三十萬,布帛百匹。時文明皇太后崩始逾月,其後詔曰:"為睢陵公發哀,事乃至今。雖每為之感傷,要未得特敘哀情。今便哭之。"明年,策諡曰元。
釋文:王祥於泰始五年(即公元269年,晉武帝司馬炎年號)去世,下詔賞賜給他東園秘器(棺槨),朝服一套,衣服一襲,錢三十萬,布帛一百匹。當時文明皇太后剛剛駕崩去世一個月,之後皇帝就下詔書說道:“為睢陵公舉行哀悼的事情,拖延到了今天。雖然經常為了這件事感傷,但是都沒能夠很好 的抒發哀傷的心情。今天就好好的哭悼念一下。”第二年,下策文給王祥加諡號為元。

小A斯蒂芬發表於2020年11月16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