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智慧校園研究中心丨劉可欽專訪實錄(上):中關村三小的教學

未來智慧校園研究中心丨劉可欽專訪實錄(上):中關村三小的教學


本期《白丁會客廳》系列訪談“疫情下的反思:我們與未來教育的距離”,有幸邀請到北京中關村第三小學校長劉可欽,作為全國小學教育信息化的排頭兵,她為我們精彩分享瞭如何開展疫情下的教學。


因篇幅較長,此份採訪實錄將分3次進行文字推送,敬請關注。


(注:本文為視頻專訪實錄,未經本人審閱)


未來智慧校園研究中心丨劉可欽專訪實錄(上):中關村三小的教學


主持人

白丁:鄭德林 未來學校研究院執行院長 中國教育智庫總負責人


未來智慧校園研究中心丨劉可欽專訪實錄(上):中關村三小的教學


受訪嘉賓

劉可欽:北京市海淀區中關村三小校長


技術+內容+形式,支撐學生居家學習


白丁:今天是專題的第二講,我們非常有幸能夠請到名揚天下的中關村三小,也是非常著名教育家三小的校長劉可欽女士做客我們今天的直播欄目,歡迎劉校。

劉校長是當代教育名家。當代教育名家中,小學的校長鳳毛麟角。劉校還是數學的特級教師、全國教育系統的勞動模範、全國模範教師、全國第三屆十傑中小學中青年教師、國家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研製組核心成員,還有一個特別重要的身份,就是享受國務院特殊津帖的大專家。

劉可欽:謝謝鄭老師,也謝謝各位老師、網友。

白丁:結合疫情,我們先開始討論我們的第一個話題,這次疫情給教育帶來了比較大的衝擊,前兩天,我看到中國新聞網有一篇報道,說“停課不停學”全世界沒有幾個國家能做到,中國恰好做到了。

這說明我們信息化的基礎,應對這種突發的公共事件,尤其在教育領域當中,還是相對來講做得比較好的。但是從整個教育階段來看,我們中關村三小處在一個小學段。由於小學生處於特定年齡段,對眼健康的關注、自制力偏弱等一些特別的因素影響。我想開展在線上教育的影響困難會大一些。

想請劉校談一談針對小學生的特點,結合中關村三小這一次疫情的應對,我們的線上教學是怎麼展開的?我們有什麼樣的一些經驗?有什麼樣的一些痛點?謝謝劉校。

劉可欽:好的,鄭老師還有各位老師們大家好。很高興有這個機會跟大家交流一下,面對疫情,我們教育工作者都在做什麼?

這次疫情實際上是看到我們國家的進步,包括我們現在科技力量參與抗疫,真的和17年前非典的時候不一樣了。當然了現在我們全國各地都延遲開學,學生又居家學習。如果沒有今天教育信息技術的支撐,你很難想像,我們的抗疫工作可能會有更多更復雜的問題。好在我們現在基本上能實現網絡覆蓋。孩子有一個終端,能夠來進行這樣必要的交流。

整個延遲開學期間,我們也看到全國各個學校都有非常好的方法來應對。我們也在向其他的學校學習、借鑑一些好的方法。我想和大家彙報一下三小在面對疫情過程中的一些做法。直播前鄭老師說三小在面對疫情時還算是比較從容的,這是因為中關村三小在過去一直看好真實的學習、大的環境融合。

這樣的一個理念帶給我們的就是,孩子的學習將來就發生在足跡所至。孩子的學習不再侷限於教室、學校的圍牆之內了,學習將發生在學生的足跡所至和人際關係所在。這恰恰就應對到今天的居家學習,我們怎麼去給他提供符合居家學習特點的學習支撐。

我們當時和學校老師討論最多的就是幾個變化。時空發生了變化,師生、生生之間不能面對面交流的時候,以及有家長在陪同孩子學習的時候,我們的教與學的方式應該有什麼樣的變化?再一個就是進一步的考慮,畢竟孩子的學習是在居家學習的背景之下,每一個家庭是什麼樣的氛圍?我們希望家庭能提供良好的氛圍,這是居家學習很重要的一個要素。還有當小學生獨立面對這些終端設備的時候,他的自控能力怎麼樣?所以我們想圍繞這些變化,再看居家學習的這些背景,我們怎樣給孩子提供一個延期開學的學習指導和支持?

有一種觀點說孩子的自控能力不夠,自主學習能力不強,所以我們怎麼辦呢?我們學校用的真實學習的理念,其實就是我過去一直說的“學習”是需要“學習”的,就是說他的這些能力不是天然來的,也不是在脫離了他的生活背景之下就能培養出來的。所以我們說自控能力也好,自主學習能力也好,現在就是在用這些能力。在用這些能力的過程中,我們老師和家長都要意識到這也是正當其時的培養時機。

有了這樣一些好的想法,一個共同的認知理念之後,我們學習的內容和學習的方式都定位在這樣一個變化的、大的現實背景之下綜合考量。我們也不主張把居家學習的環境完全打造成學校的樣子,就像學校一樣四十分鐘一節課,這樣不現實,也沒有必要。

基於這樣的考量,從課題內容來說,要圍繞孩子自控能力、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以及不止是用眼健康,還有孩子的各種身心健康、家庭關係的培養,都要進入我們居家學習的內容。因而我們基本上是通過內容和形式上想辦法去吸引學生,加上任務的驅動以及怎麼樣把任務驅動。

小學生還是要有學習任務的,這也是他的責任,再加上個性化的學習指導。有了這些基礎性的思考之後,我們主要考慮的通過三個維度去提供支持,一個是技術,一個是內容,一個是形式。

“多樣”+“唯一”的技術支持,擺脫選擇焦慮


劉可欽:比如說在技術方面的選擇,我們基本上採用的是多樣與唯一相結合。大家知道現在的各種技術產品、APP什麼的太多樣了。如果學校不給他提供一個相對的單選,家長是不知道用哪個的,他會盲目跟風,甚至會陷入到選擇焦慮症上面去。

白丁:有的APP是有毒的。

劉可欽:如果太單一了也不行。居家學習強調的是個性化,每個家庭、每個孩子的背景不一樣,所以我們就採用多樣與唯一相結合。在多樣方面,我們跟家長有一個相對的選擇,比如說,在我們北京有國家層面的、北京市的還有我們海淀區的資源平臺。這些資源平臺,每個孩子通過自己的ID賬號就能登陸上去,你可以選擇,但是選什麼,這個內容又需要老師經過篩選和推選,按照不同年級去介紹給孩子們。

所以我們用公共平臺,再加上我們中關村三小自主研發的魔法課堂平臺,嵌入到我們的數碼學校。這也是在應對疫情期間,我們開發的這樣一個魔法課堂的平臺。用這樣多種平臺技術的融合助力師生,尤其是家長的教育指導的幫助。我們學校的自主平臺使用比較簡單,家長用企業微信號,一個學生有一個碼,就可以進去。基本上也實現了上傳、下載、互動等等的這樣一些基本功能。

除了這些技術我們還有其他的,比如說增強信心、平穩情緒。當下輔助的技術手段太多了,我們大家常用的微信群、公眾號,還有騰訊會議等等這種在線交流的手段也很多。所以我們在技術層面強調的是多樣與唯一相結合。

我要說明的是,我們北京不講新課,我們一直談的是假期屬性。所以所有的學習內容可能和外地的不太一樣。我們也不要求老師直播,儘管我也看到一些直播平臺其實還是很好用的。

白丁:劉校,我有一個臨時提問。我想很多的家長會比較關心,北京的情況比較複雜,尤其是輸入性病例的增加。現在不講新課,如果這個假期延續到五月底,甚至是六月份還不能開學的話,那麼小學段這個正常課程的開展會怎麼安排呢?

劉可欽:這個確實是一個很難的問題。我不太好說,相信我們的新聞發言人也不知道怎麼回答。現在教育部發的一些文件上都說,如果你要實現開學,必須具備什麼什麼樣的條件。他不會說(馬上)就能開學。我們現在都不好猜測五月底還是六月底什麼的。

但是家長擔心的是如果我們一直居家學習不講新課,好像這個時間都流失了,內容還在那兒擺著,我該怎麼辦?這個內容能不能完成?我想我們的家長大可不必焦慮。相信等到疫情結束我們去設計未來的教育目標的過程中,教育部門的領導會做全盤的考量。同時我們可能會通過一些內容的整合,讓他能夠比較好的和我們預期教育的目標結合起來。

還有一個,也是我們家長擔憂的。我家孩子本來學習就不好,又沒有老師幫助,將來差距會越來越大的。這個時候,我們的家長、老師,對我們孩子要有單獨的一種指導,單獨的指導跟學校學習的內容就不一樣,我認為居家學習真的是特別好的一個個性化教育的方式,我們也要求我們的老師精準施課。有一些孩子恰恰是通過這個時候,把過去可能學習的不太紮實的、不太懂的,利用這個時間,彌補一下。所以我剛才回應主持人的話就是我們大可不必焦慮,放心的跟著學校走就行了,也放心跟著我們政府走。

“多量”與“可選擇”的內容平衡


白丁:好。劉校你繼續,你剛才提到這個技術層面的,還有內容和形式。

劉可欽:下面是內容上的選擇。因為剛才談到了形式上我們叫多樣與唯一的結合。

內容上選擇,我們希望是更多量的內容與可選擇的平衡。就是第一個,得讓內容比較多,第二個,得讓家長能從中去選擇。內容不僅是單一量的多,還是豐富性的多。

我們基本是趨於平臺內容的精選。剛才我介紹了我們市區有一個資源平臺,包括我們國家的雲平臺,加上三小獨有的以當下為主題的項目學習類的綜合型平臺。因為我們三小在過去也都是有綜合任務解決的這樣一種項目化的學習。

這次整個疫情期間,延期開學一個多月了,我們的孩子應該做了四個項目了。就是當下以疫情為主題的項目學習,再加上一個親子互動。親子互動裡我們有健康,包括孩子的體育鍛煉、健康生活、家務勞動,親子之間這種互動的內容。再加上一個自主安排學習,有個人興趣愛好、自主閱讀、閱讀積累方面的。

老師也會從相關的內容,讓學生在裡面選擇,那我們原則就是超量供給、自主選擇。就是我超量供給你,你要根據自己的情況來選擇孩子的課程。這樣的話我們基本上每週一個長作業,長作業就是一週一更新。

學生學科類的學習能力、學習素養的,我們也會提供教育資源,包括知識方面的東西,我們會藉助三個平臺,尤其藉助我們海淀區的資源平臺,更結合我們學生所生活的這個背景,基本上是每日一更新。

還有一個,孩子們稱三小是魔法學校,因為我們新校區的牆是可以靈活組合的。孩子就覺得教室可以變大變小,所以他覺得像個魔法學校。這次呢,老師多了一層身份叫魔法師。魔法師們就在魔法講堂講課。在這裡我們以錄播視頻、音頻為主,孩子大部分能看到老師的樣子,有各種技能、興趣愛好、老師喜歡的以及老師認為可以給孩子的,包括學科類的學習的方法和技巧。包括遊戲類的、生活類的等等。

魔法講堂裡邊有我們的學生、家長、老師提供的素材。從第二個月第一天開始,每天推薦三個滾動上傳,供學生們自主選擇。這樣的一個過程,我們也是以音頻和視頻的方式,基本上都是三五分鐘,這樣一個時段。孩子們通過下載就可以獲取資源。


未來智慧校園研究中心丨劉可欽專訪實錄(上):中關村三小的教學


多形式、同要求,滿足個性化實踐


劉可欽:再一個就是形式,是多樣背景下的同要求。

比如我們推送的這些東西,你可以在線看,可以下載打印,這都是有一週時間去完成的。我們有專門的學校共同的交流答疑。每天有三個時段,每個時段有老師在線上,孩子們有什麼問題都可以問,奇思妙想的問題都可以問到。我們用這個方式來增加交流。

魔法講堂裡還有學生比較好的各種作品的分享。在分享的過程當中,又產生新的知識,所以我們叫共享。推送、互動、共享這樣多樣的不唯一的方法,我們的目的是想讓不同的群體,能夠選擇到適合自己的方法。在這個多樣的背景下,你才能很好地照顧到個性,也包括不同時間地點下,家長幫助孩子去選擇,用適合的技術去支持。

所以我想的是技術的發展給人們帶來了便利。什麼便利呢?就是各種個性的安排。技術使人們的互動更方便了、更多樣化了、更個性化了。在這次的居家學習期間,我們就要把這樣的技術充分的利用好。

所以我們鼓勵學生一人一冊,一個學生制訂一張個性的學習安排表。把一週的學習內容、互動的內容根據自己的計劃合理的安排在每天不同的學習時間表裡邊,相同要求的基礎上進行個性化實踐。家長可以幫助孩子來下載這些學習內容。

父母不能時時陪著孩子,按這個時間段,就可以在不同的時間段裡,由家長來安排使用手機電腦。家長條件好一些的話,也會把手機電腦上的內容投影到電視這樣的終端設備上,解決孩子用眼過度的問題。

我們從這幾個方面,去給孩子們提供可選的學習平臺。像我們的學習時間,基本上在十分鐘左右,最長也不超過二十分鐘。學科學習可能會稍微長一點,大概都是在這個時間段內。

應該說疫情到現在這一段來說,我們還是生成了一個比較好的共同學習、共享共創的這樣的學習態勢。要說視力,孩子們居家學習畢竟也是不得已而為之的時間段。我們想在不得已的時間段內,用技術、我們老師耐心、專業,能夠給孩子創造一個彌補的、幫助他成長的空間。

編輯整理:王乙琨、呂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