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人相處一定要做到這三件事,不然怎麼得罪別人的都不知道

與人相處一定要做到這三件事,不然怎麼得罪別人的都不知道


最近,知乎上有一個關於“被同事背叛,辦公室人際關係讓我不舒服,我到底要怎麼辦”話題,被網友熱烈討論。

“我現在這份工作已經做了2年3個月,公司很好、領導也很好,自己在這裡學到很多、也賺到了錢,曾經勵志這輩子一定會跟隨公司,但一切在今年都有了變化,主要是人際關係方面,自己一個團隊的,曾經是最好的朋友不知道因為什麼原因背叛了我……”

這個知乎題主遇到的問題,其實在我們的工作和生活中並不少見,它發生在我們身邊,甚至就發生在我們身上——我們總是會在不經意間得罪別人,比如做出一些傷害到別人面子或利益的事情。儘管我們自己毫不知情,但在對方心裡卻已經掀起了波瀾,甚至埋下了交惡的種子。

所以,無論是工作還是生活,想要與人和諧相處,不要處處碰壁,就一定得在語言與行為上不斷地修正自己,否則不一定在什麼時候,就可能得罪了別人。

《百家講壇》特邀嘉賓羅大倫博士告訴您,

與人相處,如果能做到這三件事,就能在人際關係中給自己加分。



1

做人做事,儘量幫助別人

在與同事或朋友交往的過程中,首先要做到的是儘量幫助別人,並且不要想著讓別人回報我們什麼。這就是人際交往中第一等的智慧,為什麼?

老子在《道德經》裡講過天的品性。“高者抑之,下者舉之;有餘者損之,不足者補之。損有餘而益不足”。

意思是說,天之道的第一個特點是看到不足它會給您補上。第二個特點是它給您補足,但是不索取任何東西。老子說,您給予的時候要效仿天的品性,儘量給予那些不足的,不要索取。有這種品性,才是高明的。

舉個例子,大學生剛畢業到單位裡來,他們在學校裡學的都是書本上的知識,未必能很好地掌握生活和工作中的技巧。

這個時候,您作為領導或者老員工就應該主動指點一下,把自己的經驗分享給他們,這是好的品性。可是有的人就是覺得自己資歷老,愛教訓年輕人。

在我的工作經歷中,我見過多少次老員工欺負年輕大學生,把大學生欺負得很慘。後來大學生學會這些東西了,成長很快,轉身成為您的領導了。這會兒,您要怎麼擺正自己的位置,與人家相處?早年您教訓他的時候沒想到今天的情況嗎?

所以,幫別人一把,不單單於人是有好處的,於己也是非常有利的。



2

把自己的位置放低,把心放空

在人際交往中的第二個智慧,就是要把自己的位置放低。

比如宋朝的范仲淹。曾經有風水先生找了一塊風水特別好的地,想把它送給范仲淹,說如果范家用這塊地來做祖墳的話,能世代出大官。但是范仲淹說,只是自己家裡世代出大官,哪裡比得上國家人才輩出更有益?

所以他把這塊地買下來,蓋了座文廟,供天下的學子在這兒讀書,讓大家藉著好風水,取得好成績,將來做國家棟梁。

把自己的位置放得很低,但在境界上卻達到了很高的位置。老子在《道德經》裡講“心善淵”。“淵”是特別深的潭,是地勢非常低的水。

老子的意思是說,心要像深淵一樣。深淵的特點就是看上去是空的,但它下面還是有水的。

我們平時為人處世,就是要達到這種狀態,看上去空,但內裡卻有很深邃的思想。因為只有當您把心放空的時候,才能更好地接受別人的思想和建議。如果您心裡裝得滿滿的都是自己的想法,認為自己的想法都是對的,那麼就算您天天跟聖人在一起,也學不到什麼東西。

所以,把自己的位置放低,讓內心處於一種謙卑的狀態來面對大家,多接受別人的建議,不要事事都認為自己的想法是對的。這樣才能在於他人相處的過程中不但不傷害到他人,自己也收穫滿滿。


3

不爭,反而不會受損失

在職場中,我們經常要爭,爭資源,爭利益,爭上位,爭各種各樣的東西……

但其實真正能讓自己獲利的行為卻恰恰相反。特別是當您在職場中已經憑藉良好的工作能力,提升到了管理者的位置,就更要注意做事的心態。所謂高處不勝寒,只有不爭,才能讓您免受損失。

老子的《道德經》告訴我們“夫唯不爭,故無尤”。這話的意思是,因為您不去為自己爭奪利益,所以您不會犯錯誤。

為什麼您不為自己爭就會沒有過失呢?

這裡老子講了一個非常深刻的管理學法則,比如您在做領導的時候,管理的是大家的事。但是在為大家服務的時候,您想到了自己的利益,開始在做事的時候暗中做手腳,為自己去爭取利益,這樣就會犯錯誤,行為就會有偏差。

在清朝康熙年間有一個特別有名的故事。有一個大學士名叫張英,有一天張英突然收到家書,說不得了,您家人被欺負了,鄰居蓋房子,侵佔了張家的三尺寬的宅基地。所以想請張英主持公道。本來家人都以為張英在京城做大官,肯定能幫忙擺平。結果沒想到,張英回信寫了首詩:“千里修書只為牆,讓他三尺又何妨。長城萬里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

意思是千里給我來封信,就為三尺地這點兒事?讓他三尺又有什麼關係呢?萬里長城還在那兒,當年佔著長城的秦始皇去哪兒了?沒了。家人接到信後一看,很慚愧,於是讓出了三尺。鄰居一看,也感覺自己這見識太短淺了,於是也退後了三尺,結果形成了一個寬六尺的巷子,供大家在其間走路。

這個例子雖然人盡皆知,但卻很少有人能應用在自己的生活裡。如果我們無論遇到什麼事,都爭來爭去,就一定會傷害到他人的利益,從而引起他人的憎惡。

其實,您可以想想您所爭的東西,再過一百年它還在嗎?我們都不一定能活過一百年,一百年以後它在不在又怎麼樣?

所以,在工作與生活中,想讓人際交往順暢起來的第三個智慧就是不用爭、不要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