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禎為什麼不能壓制東林黨?

紫薇星97211496


崇禎帝上臺後為何一心打擊閹黨勢力,卻讓東林黨做大?原因很簡單

說起明末時期,想必大家都會不約而同想起兩個字“黨爭”。確實,在明朝末年,黨爭問題非常嚴重,不僅讓朝廷忙於內鬥,還影響國家發展。其實,從萬曆皇帝執政開始,黨派便如春筍般不斷冒出。朝廷之中黨派林立,使得朝堂變得烏煙瘴氣。

又或許因為嘈嘈鬧鬧的朝堂,所以萬曆皇帝開始懶政,並且開創記錄,將近三十年不上早朝。可是也有種說法,萬曆皇帝是因為有腳疾、行走不便,怕被臣子看到笑話。

因此沒上早朝。但真相其實是萬曆皇帝在後宮辦公,通過批改奏摺就可以解決大部分問題,並且“萬曆三大徵”就是發生在萬曆皇帝懶政時期。

話說回來,明末黨爭其實是從萬曆二十二年京察開始,一直到南明弘光元年,始終沒有停止過。看到這裡,估計很多人感到不可思議,大明都滅亡了,並且外患嚴重,滿清、李自成和張獻忠等勢力都那麼強大,而偏安一隅的南明卻瞞著內鬥,最終南明如煙花般快速覆滅。

而在明朝末年,也就是在天啟時期,東林黨和閹黨勢力最為最強大,並且兩者之間勢同水火。而後崇禎登基稱帝,他便立即打擊閹黨勢力,逼死了魏忠賢,然而崇禎的舉動卻讓東林黨喜不自勝,並且東林黨因此很快做大,成為當時明朝廷第一大朋黨。

那麼問題來了,崇禎帝上臺後為何一心打擊閹黨勢力,卻讓東林黨做大?其實原因很簡單,下面小編就給大家一一道來。

崇禎上位之後,發現朝廷上下遍佈魏忠賢閹黨勢力,這不利於自己的統治,並且還有可能成為傀儡皇帝。為杜絕這一現象的發生,崇禎稱帝后迫不及待收拾魏忠賢,收回自己的權力。

自古是一朝天子一朝臣,魏忠賢是天啟皇帝的內臣,崇禎跟他可不熟,甚至崇禎還十分厭惡魏忠賢。當年崇禎還是信王時,看到魏忠賢權傾朝野惑亂朝綱,便極為不爽,終於被他撿了個皇帝噹噹,自然眼裡容不下像魏忠賢這樣的大奸臣。

經過努力策劃之後,崇禎終於逼死了魏忠賢,並且以儘快的速度清理掉閹黨勢力,值得一提的是,東林黨在這件事上幫了很多忙,畢竟閹黨是東林黨死對頭,兩者很難共存。那麼,崇禎不知道除掉閹黨之後就會讓東林黨做大,反而不利於崇禎的統治。

而後來,事實告訴我們,東林黨一家獨大後,沒有把崇禎放在眼裡,崇禎常常受制於東林黨文官們,直到最後崇禎於煤山自盡前這麼說道:文臣誤我。

其實崇禎知道黨爭的可怕,從萬曆皇帝執政開始,就已經出現了許多黨爭問題,越來越多的朋黨入雨後春筍一般冒出來,比如宣黨、昆黨、齊黨、楚黨、浙黨等等,這些黨爭掏空了大明的“身軀”使得國家動亂不堪。

而後在天啟時期,東林黨和閹黨做大,兩者你來我往的鬥爭,讓明朝遍體鱗傷。於是崇禎覺得想要制止黨爭局面,必須要先消滅一個黨,於是就先對閹黨下手,比較閹黨名聲臭,而且崇禎不喜歡魏忠賢,再者崇禎也想扶持自己的心腹太監,然後用來對付東林黨等人。

只是讓東林黨快速做大這件事是崇禎沒有料想到的,或者說超出他的意料之外。原來崇禎扶持起來的幾個太監,能力比魏忠賢低,並不能抗衡東林黨,這才讓東林黨做大。

當然了,崇禎知道消滅閹黨會讓東林黨做大,可他沒辦法,只能走一步算一步,先消滅閹黨奪回權力,然後再作打算,因為那時候消滅黨爭是止損的辦法,崇禎不得不這麼做。





浮生若夢sk


您好,我是愛讀書喜歡歷史的胖哥。崇禎皇帝是明朝最後一個皇帝,而東林黨是從萬曆皇帝就開始了,所謂東林黨無非是個知識分子的組合,他們對於朝政堅持己見,許多政見都是很積極的,由於東林黨的堅持,萬曆皇帝才立皇長子朱常洛才被立為太子。到明熹宗繼位之後,由於觸動宦官(也就是閹黨)魏忠賢的利益被打壓。一直到崇禎皇帝繼位,魏忠賢倒臺以後,崇禎皇帝下令為遭到迫害的東林黨人恢復名譽,並下詔修復東林書院。所以崇禎皇帝不是把東林黨作為主要的不安定因素去打擊的。下面讓我們看看東林黨對於晚明有哪些積極作用和負面作用。

東林黨的由來和積極作用

東林黨人號稱"清流”,影響著天下的輿論。上述皇位繼承權之爭和京察之爭,都是統治階級內部的權力之爭。

1.東林黨的由來:東林黨首席代言人顧憲成因爭立皇太子事引起神宗反感。後又在1594年(萬曆二十二年),朝廷會同推薦選任內閣大學士(習稱閣臣),顧憲成推薦的人,都是神宗所討厭的,這一下導致顧憲成直接被罷官。顧憲成回家之後在無錫的東林書院講學並同時宣揚他的政治主張。後來顧憲成又會同顧允成、高攀龍、安希範、劉元珍、錢一本、薛敷教、葉茂才(時稱東林八君子)等人,發起東林大會。東林書院既講學又議政,吸引著許多有志之士,包括一些因批評朝政而被貶斥的官吏。這裡的人們逐漸由一個學術團體形成為一個政治派別,從而被他們的反對者稱為“東林黨”。

2.東林黨的積極作用:他們強烈要求改變宦官專權亂政的局面,主張“政事歸於六部,公論付之言官”,使天下“欣欣望治”;竭力反對皇帝派遣礦監、稅使到各地進行瘋狂掠奪、橫徵暴斂,主張既重視農業,也重視工商業,要求惠商恤民、減輕賦稅、墾荒屯田、興修水利;反對屢見不鮮的科舉舞弊行為,主張取士不分等級貴賤,按照個人才智,予以破格錄用;加強在遼東的軍事力量,積極防禦滿洲貴族的進攻。

東林黨代表的集團利益和負面作用

1.東林黨人代表了當時江浙商人和地主豪強的利益。

2.東林黨的負面作用:其一由於東林黨人威脅到其他非東林黨人的利益,許多非東林黨的官員為自保也紛紛以地域為單位,以高官為領袖,結成幫派,一時朝中宣黨、浙黨、楚黨、齊黨林立,他們聯合起來打擊東林黨人。鬥爭由原來的閣部之爭和門戶之爭逐漸演變為黨派鬥爭,規模進一步升級,性質更加嚴重,影響也更加惡劣,明代政爭急劇惡化。其二東林黨反對朝廷向工商業者收稅,並藉著崇禎帝清除魏忠賢勢力的時機,取消或降低了海外貿易稅、礦稅、鹽稅、茶葉稅等稅種的稅負,使得明末的財政收入來源更加單一,朝廷的稅收來源更加依賴於普通的農民,再加上當時各種天災不斷,造成了大量農民破產,形成大量流民,直接導致了明末的農民大起義。

歷史上無論是什麼黨派團體必然代表一部分人的利益,從而觸犯另一部分人的利益。即便是短時間的有正本清源的積極作用,長期以往必然引起其他勢力的反彈,造成朝政的不順暢性和各種利益的重新分配引起的內耗。到了崇禎皇帝之時,最大的朝中威脅是閹黨,打擊了閹黨,從而其他黨派團體就會趁勢反彈,並且崇禎之時,內有農民起義,外有清兵犯境。內外交困,即便是看到東林黨的弊端也是有心無力。畢竟東林黨是一個群體組織,涉及面太大,並且在崇禎眼中從不認為東林黨會引起這麼大的負作用。這就是崇禎不能壓制東林黨的主要原因。

希望各位和胖哥一樣喜歡歷史的朋友留言交流,喜歡胖哥請為胖哥點贊加油,胖哥會更努力,為大家奉獻更好的內容。








胖哥按摩


皇權式微,君權削弱。崇禎是皇權代表,東林黨代表的是文官集團,而所謂的“閹黨”內宦其實是皇權的延伸,是維護君主,打擊精英的一股勢力。明朝中後期皇權需要藉助宦官勢力才有可能與文官集團抗衡,壓制對方,很顯然崇禎帝前期忽略了以魏忠賢為代表的閹黨作用,以至於東林黨做大,再想起借用宦官來平衡時,無奈世間再無魏忠賢!剖析這個問題要先從明朝的政治體系說起。

明朝的政治制度中央的最高權力在皇帝,後來朱元璋廢除中書省,六部直接對皇帝負責,後來設置內閣,內閣的作用只是顧問,六部的權力也比較弱。但是這只是明太祖創立這套體制的初衷,並只在洪武和永樂兩個朝代執行過。到了仁宣(仁宣之治)之後,因為當時明朝文官治國的思想開始逐漸濃厚,具體的行政權向內閣和六部轉移。文官集團的崛起和成熟,逐漸成為左右朝廷政策的強大力量,甚至皇帝本人在面對這種朝臣的壓力之時,也不能不有所顧忌。

內閣首輔張居正影視形象(圖片來源網絡)

到了弘治以後,情況就已經是明朝皇帝沒有辦法控制的了。皇帝已經變成了權力的來源和象徵,但他們做任何的事情都已經沒有辦法自由。此時,明朝的皇帝們已經變成了退居幕後的國家最高統治者,但是行政權已經幾乎完全的落在了內閣和六部的手裡。

以都察院御史和六科給事中組成的言官隊伍,這批人在本朝品位雖卑,但政治地位卻很高,在歷次政治運動中都發揮了關鍵的作用;他們上則規諫皇帝,左右言路,下則彈劾、糾察百司、百官,巡視、按察地方吏治等。

這也不是皇帝昏庸和懶惰造成的,明朝中期的很多皇帝們都因為要權力和大臣們進行過殊死的鬥爭,但是偏偏明朝的大臣不怕死,而皇帝撤換了一個大臣,會有更多的大臣站出來維護這個集體的權力。所以皇帝也苦於要不回自己作為統治者的行政權力,想要行使權利,有諸多掣肘。而所謂廷議這種事情已經不太需要皇帝的參加了。

魏忠賢的出現打亂了明朝的文官治國體系,在他瘋狂的屠殺迫害之後,行政權力轉移到宦官,大臣的權力被剝奪。

明朝的宦官專權實際上是皇帝想奪回權力的工具。宦官們惟利是圖,被閹了後只有依靠皇權才能生存,除了皇宮連謀生的本領都沒有。而且,對於那些宦官,如果皇帝嫌他權利太大,與之形成矛盾,皇帝不高興了一紙詔書就可以扳倒,因為這時皇帝就與內閣和大臣一邊了。這絕非唐朝時,宦官權利大到可以殺皇帝可比。比如英宗於曹吉祥,憲宗於汪直,武宗於劉瑾,思宗於魏忠賢,無不如是。

魏忠賢出生底層,雖在成為“九千歲”後貪贓枉法、排除異己,但是其掌權時曾幫助天啟帝制定合理的賦稅制度,不向老百姓徵稅,而向富商徵收商稅用來賑災和遼東軍餉。與此相反的就是出身江南東林黨人。

東林黨人

東林黨是朋黨的黨。而非現代意義上的政黨,東林源於萬曆二十二年,顧憲成被削職回無錫老家講學,得地方官員支持重建東林書院,與高攀龍、李三才等在朝在野人士,形成一種政治勢力。自萬曆,經天啟至崇禎年間,東林黨可以說是起起落落,其中主要人物與東林黨的“精神”也逐漸從黨爭中發生了質的變化。

東林黨爭

天啟七年,年僅十七歲的崇禎即位後便將魏忠賢流放,重新任用被閹黨打擊的東林黨。東林黨雖然在崇禎的扶植下完成了從內閣到外廷的全面控制。但此時的東林黨人不是前朝以身作則、殺身成仁的楊漣那樣的東林黨人。而是除了少數幾人為崇禎服務外,大多數人則是“精緻的利己主義者”。

在面對國事決策時,他們要麼皆無可言,要麼站在道德制高點上“固守陳法”,明文學家馮夢龍曾在《燕都日記》中道:“化淳昔事忠賢;奏言:忠賢若在,時事必不至此。上惻然,傳諭收葬忠賢骸首。”而魏忠賢后,政局平衡終被打破,東林一黨獨大。

東林書院

崇禎初登大寶,要收權樹立威望,則必須削減宦官權利,從魏忠賢手裡奪回部分權利,此時也只有藉助閹黨死對頭東林黨來達到目的。依靠東林黨,崇禎只需壓制閹黨即可,以達到維持權利平衡目的,但崇禎太想大權獨攬,把閹黨徹底打垮了,無奈此時皇權已不是太祖時期,實際上權利並沒有回到君主手上,而是被東林黨為首的文官集團摘取了,而失去制衡的東林黨一發不可收拾了。

東林黨

明朝的政治制度使得明朝精英階層空前膨脹和精英階層確立了獨立性,無論是經濟上的獨立性還是思想上的獨立性都在不斷加強,單個精英或精英團體與君主或皇帝的利益,與帝國的利益越來越難協調一致;而君主的權威隨著時間的推移也在逐漸下降。因此,出現了明朝皇帝越來越難以控制文官集團,越來越難以隨心所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