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陋室銘》中作者認為“陋室不陋”的關鍵是什麼?

關雲長大量


我們先看這篇文章的背景,按唐職別規定,劉禹錫被貶後應住縣衙門內三室三廳之房。但和州知縣是個勢利小人,他見劉被貶,就安排他住城南臨江的三間小房。劉禹錫隨遇而安,據周邊景觀,作“面對大江觀白帆,身在和州思爭辯”聯貼於門上。知縣見狀,又故意將他遷往德勝河邊,住兩間。劉禹錫樂於周邊山清水秀,岸柳婆娑,又寫下了“楊柳青青江水平,人在歷陽心在京”的對聯。知縣聞訊後,再一次將劉遷往城內,住一間。半年光景,三遷其家,劉禹錫如鯉在喉,遂奮筆疾書寫下表達自己節操和情趣的《陋室銘》,並請人碑刻於門外。


從為人角度看,可請文如其人,古代賢人志士不會嫌貧愛富。據史載,劉禹錫貞元九年考中進士,官至監察御史。在任監察御史期間,曾參加了王叔文領導的“永貞革新“運動,反對宦官和藩鎮割據勢力。革新運動失敗後,他被貶為朗州(今湖南常德)司馬,遷連州刺史及安徽和州縣通判。和州知縣一再刁難,半年之內,三易其居,越住越窄,最後僅居斗室。劉禹錫不但沒有埋怨,反而還撰寫了對聯貼於房門:“面對大江觀白帆,身在和州思爭辯。”“楊柳青青江水邊,人在歷陽心在京。“住進斗室之後,提筆寫下了《陋室銘》。表現出心胸開闊大度,志存高遠。他在逆境中,堅持自己的理想,終於在文學和政治上都能獨樹一幟。在中唐詩詞人才輩出的背景下,他的詩豪邁大氣,留下許多千古絕句。

政治上他堅持革新,關心百姓。特別是剛剛擔任蘇州刺史時,蘇州正在發生水災,哀鴻遍野。他上任後即開倉照飢,免賦減役,很快使人民從災害中走出,過上了安居樂業的生活。蘇州人民愛戴他,感激他,就把曾在蘇州擔任過刺史的韋應物、白居易和他合稱為“三傑”,建立了三賢堂。皇帝也對他的政績予以褒獎,賜給他紫金魚袋。劉禹錫晚年回到洛陽,任太子賓客,與朋友交遊賦詩,生活閒適。死後被追贈為戶部尚書。縱觀其一生,應該說是最大限度地實現了自己的兩大理想。


文章開頭即以比興起筆,“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用山水起興,引出“斯是陋室,唯吾德馨”,含蓄點出“這是簡陋的屋子,只是由於我的道德高尚,就不感到簡陋了,契合”陋室不陋”的題旨。

接著用“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的自然景物,隱寓作者的恬淡而又充滿生機的生活狀態,表現了陋室幽靜清雅的“環境不陋”。

再用“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寫交朋識友,皆是博學高潔之士,說明了陋室主人“交往不陋”。

然後以“可以調素琴,閱金經。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寫出了生活豐富多彩:可以彈奏自己喜愛的素琴,閱讀超凡脫俗的佛經,遠離嘈雜的絲竹之樂,避開傷神的公務,說明了陋室主人“志趣不陋”。

“南陽諸葛廬,西蜀子云亭”將陋室和南陽諸葛亮的草廬、西蜀楊子云的玄亭炸類比,反映作者以古代賢人自況的思想,同時暗示了另一層深意,即諸葛亮是閒居隆中草廬以待明主出山;而楊雄呢,卻是淡薄於功名富貴,潛心修學之士,雖官至上品,然淡泊名利。劉禹錫引用此二人,意在表明自己既有成為諸葛亮式政治家的理想,也有成為楊雄式文學家的願望。說明了陋室主人“志向不陋”。最後以“孔子云:何陋之有”結文,而道理又藏在《論語.子罕》中的“君子居之,何陋之有?”之中,借孔夫子之言,明確說明“陋室不陋”。


從《陋室銘》的思想意義來看,也是值得深思的,身處逆境,該如何面對,這是每一個人都將遇到的人生課題。有人寄情山水,有人隨波逐流,有人憂憤致死,有人養精蓄銳,東山再起。劉禹錫選擇樂觀看待,在逆境中堅持理想,在陋室中造就德馨。這與歷代賢人所說”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窮且益堅,不墜青雲之志”、“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在困難的時候要看到成績,要看到光明,要提高我們的勇氣”都是一脈相傳的思想,成為了中華民族能夠承受巨大壓力和挫折的精神支柱之一。誦讀《陋室銘》,不僅是品味其文章作法之精巧,景仰其作者人品之偉大和高潔,更重要的是領會其涵義之永恆,對人生之啟迪。


文字拾荒人


《陋室銘》以襯托手法託物言志。並以反向立意的方式,隻字不提陋室之"陋",只寫陋室"不陋"的一面,而"不陋"是因為"德行",從而自然地達到了抒懷的目的。表達了作者潔身自好、不慕富貴的節操和安貧樂道的情趣,以及不與世俗同流合汙的情感。

《陋室銘》通過對居室 交往人物生活情趣的描繪,極力形容陋室不陋,表現了作者不與世俗同流合汙,潔身自好、不追求聲色娛樂的生活態度。表達了作者高潔傲岸的節操,流露出作者安貧樂道的隱逸情趣。

“銘”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來警戒自己或者稱述功德的文字,後來發展成為一種文體,這種文體有用韻的特點。 劉禹錫所作散文簡練深刻,自成一家。《陋室銘》是他的一篇傳世傑作。從題目看,作者是在讚美陋室,為陋室作銘,其實不然,作者是借物抒情,託物言志。本文運用借物抒情、託物言志,通過對陋室的描寫,表達了作者甘居陋室、安貧樂道的思想感情,表現了作者不慕富貴,不與世俗同流合汙的高尚節操。

本文通過簡要而生動地描述[陋室"內外的情景和分析證明[陋室不陋"的原因.表達了作者安貧樂道的生活情趣和高潔傲岸的道德情操。

陋室銘中寫陋室不陋,主要寫了這裡的高雅,“斯是陋室,惟吾德馨”。採用的寫法主要是描寫、抒情、議論相結合,還有類比、引用、反問等。寄託了作者超凡脫俗的思想情感。








星火詩集


《陋室銘》是唐代文學家、哲學家劉禹錫所作。陋室銘寫作背景是作者任監察御史期間參加王叔文的“永貞革新”,反對宦管和藩鎮割據勢力。革新失敗,半年時間知縣強迫作者搬了3次家,面積一次比一次小,最後僅是一斗室,只容下一床、一桌、一的小屋,作者遂憤然提筆寫下這《陋室銘》,並請人刻上石碑,立在前。

《陋室銘》原文“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可以談素琴,閱金經。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南陽諸葛廬,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當你讀到字裡行間,映入眼簾的是草色青蔥,一步步地走在滿是碧綠苔痕的臺階,聽到室內博學高尚之人談笑風生朗朗,素琴聲聲輕旋縈繞,無絲竹擾亂耳際,無公文使之勞累,人們景仰南陽諸葛的草廬,西蜀楊子云的亭子,我們這裡如此的上品厚德,如此的清朗脫俗,這有什麼簡陋的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