跗骨聯合的影像診斷

來源: 華夏影像診斷中心

定義:跗骨聯合,又稱跗骨骨橋,是指發生於中後足的2個或2個以上跗骨間的骨性,軟骨性或纖維性連接 。

病因:分為先天性與獲得性。先天性跗骨聯合是由胎兒間葉細胞分化障礙或斷裂失敗,常染色體遺傳,基因非特異性表達等引起,患者可能沒有明顯家族史,另外,也可由一些先天性疾病引起。獲得性跗骨聯合可以繼發於足部創傷,感染,中足部骨性關節炎及腫瘤等。

分類:按聯合發生的部位可以分為跟距聯合,跟舟聯合,距舟聯合,跟骰聯合。跟距聯合的發生率約為48.1%,距舟聯合的發生率約為43.6%,兩者佔跗骨聯合的90%以上。按聯合的性質可以分為骨性聯合,軟骨性聯合,纖維性聯合。按聯合的程度: 完全性聯合,部分性聯合。

流行病學:調查顯示跗骨聯合的發生率約為1-2%,隨著CT,MRI等影像學檢查技術的進步,文獻報告的跗骨聯合的發生率有所增高,約為8%左右。50-60%的跗骨聯合都是雙側發病,無明顯性別差異。

臨床特徵:兒童或青少年跟舟聯合的患者可能在:8-12歲,跟距聯合的患者可能在12-16歲出現症狀。症狀出現的原因可能因為隨著年齡增長,骨化程度的程度增加,距下關節僵硬加重,後足靈活性減低,運動時容易扭傷後足,導致疼痛。成年人跗骨聯合患者,往往無任何症狀,一般是在外傷後或因足踝部其它疾病進行檢查時才被發現。跗骨聯合的患者往往自述足踝部反覆扭傷。跟舟聯合的患者疼痛位於跗骨竇,呈瀰漫性。跟距聯合的患者疼痛位於距下關節,內踝下方。通常在不平路面行走困難 ,足部靈活性差。

臨床檢查:應在非負重位於負重位進行查體。外觀上呈現腓腸肌萎縮,後足外翻,前足外展 距下關節活動受限,提踵試驗及木塊試驗(+),跟距聯合擠壓脛後神經時可出現 Tinel sign (+)

放射學檢查:拍攝足負重正側位 ,45°內斜位,跟骨軸位X線片。

跗骨聯合的影像診斷


分型:

一、跟舟聯合:發生率為45%,由於過早的骨化形成,年齡多在8-12歲,表現為僵硬性扁平足,伴或不伴疼痛。X線表現為跟舟關節間隙狹窄伴關節面模糊,累及骨骼而非關節面,前內側跟骨變寬或扁平,澤偉平跟骨前內側延伸呈“食蟻獸鼻”徵象,距骨頭髮育不良。CT表現為跟骨前背側中間部,舟骨面增寬,兩個骨間間隙變窄和微小的邊緣骨硬化。

跗骨聯合的影像診斷

二、跟距融合:好發年齡為12-16歲,扁平足腓側面痛性強直,休息後可緩解,最常見的發病部位是過距突中部的平面,X線表現為距骨頸或距骨頭的背面凸起的距骨嘴損傷(66%),圍繞距骨的側面,跟距關節後方變窄,中間面缺乏分界,跟距關節前方不對稱,嚴重者可出現“襪套球”踝關節,側位片距骨中間頂呈C形改變,後下方距骨圓穹與支撐部形成骨橋。CT表現為跟距關節中間面骨性連接,變窄的中間面可見反應性小囊狀變及肥大增生改變,支撐部呈向下或水平。

跗骨聯合的影像診斷

三、距舟骨融合

四、跟骰骨融合

五、骰舟骨融合

跗骨聯合的影像診斷

MRI表現:發生骨性融合時關節骨性結構融合,信號與正常骨質信號相仿;發生軟骨性融合時可見液性或軟骨樣信號,T2或壓脂序列呈高信號;發生纖維性融合時呈中等-低信號改變。融合的關節周圍可見骨髓水腫,並可見反應性關節周圍骨改變。


治療主要為矯形、鑄骨、非甾體抗炎藥、類固醇注射、理療、手術等,該病主要與獲得性跗骨間關節強直鑑別,如感染、外傷、關節炎或術後改變等。

【版權聲明】本平臺屬公益學習平臺,轉載系出於傳遞更多學習信息之目的,且已標明作者和出處,如不希望被傳播的老師可與我們聯繫刪除

下載放射沙龍app,獲取更多影像科學習資料,更多學習視頻等著你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