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經典識人性6丨無中生有的高手和無事生非的小人

無中生有的典故來自老子的《道德經》“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這句話

,而把這句揭示萬物“有”與“無”相互依存、相互變化的規律而實用化的是中國古代軍事家尉繚子,他主張以“無”的假象來迷惑敵人,在敵人對“無”習以為常的時候,再化無為有,以虛為實,這就是出其不備打擊敵人的軍事思想。後來源於南北朝、成書於明清的《三十六計》,總結了中國古典軍事成果,把“無中生有”納入到第七計中。看來,無中生有有源遠流長的歷史和文化積澱。

能無中生有的大都是高手,把看不見摸不著的抽象玩意變成具體的、有實用性的東西,沒有腦子沒有智慧是做不到的。少數派馬雲們就是這種高手,他們會弄出許多這樣無中生有的商業花樣,比如創造的所謂購物狂歡節雙11之類。

但未必無中都能生出好東西,生出的怪胎叫無事生非。無事生非不是運用邏輯和求證的抽象來推導出來的,而是瞎猜、亂來的熵增結果,這個抽的過程無序而混亂,變成具體的結果是離題萬里。這種人在我們周圍很多,他們喜歡無端的猜想和嫉妒乃至謾罵,滋生出許多事情來,我們要警惕這種無事生非的小人。

能從結果中看到前因(“無”)的人是聖人,僅僅看到結果(“有”)的人是凡夫,這就是所謂的聖人看因,凡夫看果;能從迷亂的現實中看到潛規則(“無”)並能夠實際行動起來的人是人精,他們不會對結果(“有”)抱怨,只把“貧而怨”甩給了別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