符和符籙是一回事?二者不可混為一談!

道門各派都有符籙的傳承,而不同的符籙又是不同道派的標幟。直到今天,正一派仍以授符籙為特色,全真派以授戒為入道與道階升遷的依據,但他們也用符。

然而現在多數人對符籙的概念卻常常混淆,比如將符與籙混為一談,認為符就是符籙,其實這是不對的。符籙為統稱,而具體到符與籙,二者有清晰的區別。

一、功能有別,不可混而為一

符與籙是相互聯繫又相互區別的。從共同的方面說,都是可以指揮天兵神吏的信物,而從功能上說,符在於召劾鬼神,鎮壓邪氣,每臨一事則畫一符或數符以行法;而籙則是身份的憑證,籙上的神將兵馬歸受籙者調動。

符的功能,基本在於能召劾鬼神,召之而來,聽候調遣。《後漢書·方術傳》載,東漢費長房學仙不成,卻得師父傳授的一張符。有了這張符,費長房對於社公、水神皆可隨意支配,為非作歹的妖精對他也不敢稍有違抗。但費長房後來不慎將符丟失,於是群鬼將其殺死。可見鬼怪和小神在費長房面前一度俯首貼耳,並非畏懼他本人,而是畏懼和服從他手上的符,因為符是鬼神世界權力的憑信。

如古代的兵符體現著最高統治者對於軍隊的絕對指揮權;而在鬼神世界,道符則使法師具有了崇高的不可抗拒的法力。

符和符籙是一回事?二者不可混為一談!


而籙則屬於一種憑證,受籙之後各類神吏才會聽從調動,無論修身保命, 救治人物,召神通靈,都要藉助法籙。正如三十代天師張繼先說:“吾家法籙,上可以動天地,下可以撼山川,功可以起朽骸,修可以脫生死,大可以鎮邦家,小可以卻災禍。”

同時,某些籙中也嵌有符,如《隋書·經籍志》稱:“籙皆素書,記諸天曹官屬佐吏之名有多少,又有諸符,錯在其間,文章詭怪,世所不識。”

在某些法事中,必須是授過一定階別的籙者才能主持,還有些特別的法術科儀,必須有特殊的法籙為資格。比如規定“法與籙相背,則不靈。如行天心法,合受三五都功籙;行雷法,合受高上神霄籙;行靈寶法,合受紫虛陽光籙及靈寶中盟籙”等等。而在行法過程中,法師需用符鎮壇、召將,發符遣發等,如此符與籙相互配合,才能成就。

符和符籙是一回事?二者不可混為一談!


二、內容結構上的明顯區別

符的內容結構,似字非字似圖非圖;而籙與符有很大不同,儘管籙中有時也嵌有符,但也只是籙結構中的一部分。

籙的基本內容是記諸仙吏神將名及所統神兵的數目,有時會繪出其神將形貌,至於其中的符,大多與召役該籙上的神將有關。

以正一派的《太上正一三將軍籙》為例,該籙召役唐宏、葛雍、周武三員大將軍,籙中不僅載其名諱、所率神兵數,且述其形貌、衣裝武器,並召符,典型地表現了籙的形制。各種道籙總是先列籙名、再列被授者的姓氏籍貫,註明是向哪一宗壇哪一度師請授。比如較早出現的正一盟威籙,每一階籙都有明確的籙名,然後要求填上被授者的各種信息,同時包括受籙者的盟誓。

而符的構成上並無畫符者自己的教階、姓氏、鄉貫,以及經、籍、度三師的名諱等信息。因為根本不需要,也無法嵌入某一符的畫面。因為符只要發出,便算是召役了某位神將或者是鎮壓了某一妖邪。

符和符籙是一回事?二者不可混為一談!


▲▲▲太上正一三將軍籙▲▲▲

三、施用方式不同

符多而雜,用時或焚或服或佩戴鎮貼;而籙通常只佩於身或供奉於家。

張繼宗天師《崆峒問答》中載:“問:受籙應供奉否?答曰:修道之士應供奉,若世之居家信士不能虔潔,應焚化。然而供奉經也,焚化權也。”故籙為永久性持受,焚化是為避汙穢,化後亦不必再受。

因為現在多見到符,少見到籙,所以難免產生一些不準確的概念,但發生混用實不應該,望大家能通過以上幾點明白二者的異同。

符和符籙是一回事?二者不可混為一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