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州實體書店復工探訪:有書店老闆“跨界”賣滷味,有人將簽名版圖書原價售賣

河南商報記者 鄭超/文 鄧萬里/圖

近一個月來,鄭州實體書店陸續復工,營業情況卻不夠理想。有書店老闆“跨界”賣滷味自救,引發業內關注。

4月23日,世界讀書日當天,800萬元圖書消費券在各實體書店投放,有望為書店積攢一波人氣,助力實體書店回暖。不過,消費券能否抗衡網店折扣,有效把顧客“帶”進書店,有待進一步觀察。

復工後銷售慘淡,書店老闆“跨界”賣滷味自救

張小開怎麼也沒想到,開書店十五載,如今要“跨界”賣滷味。

4月20日晚,鄭州城市之光微信號推送了一篇文章——《救助計劃//城市之光書店第十五年,不想說再見》,公佈了書店的自救計劃。其中,除了儲值券、書籍盲盒、圖書特賣等方式外,還推出了“鄭有光燒鴨”。

鄭州實體書店復工探訪:有書店老闆“跨界”賣滷味,有人將簽名版圖書原價售賣

城市之光書店在線上推出“鄭有光燒鴨”

“十五載,倔強的存在,但這次,疫情重壓下,真的沒有餘糧了。”作為鄭州城市之光的老闆,張小開在推文裡的第一句話,便道出了賣滷味的不得已。

鄭州實體書店復工探訪:有書店老闆“跨界”賣滷味,有人將簽名版圖書原價售賣

城市之光書店

受到疫情影響,城市之光從4月10日恢復營業,卻只有部分員工到店。張小開不避諱地說,書店面臨生存危機,員工陸續開始有人離職了。

“復工後基本沒啥人,到店人很少,銷售慘不忍睹。”在此情況下,張小開決定另闢蹊徑,想來想去,把目光鎖定在滷味上。

張小開說,除了書,他也喜歡捯飭吃的,算是個資深吃貨。

“我的滷味,有點類似周黑鴨的風味,是四川的一個老先生給的方子,進行了改良,別家絕對吃不到。吃過的朋友,都讚不絕口。賣這個,朋友們覺得行,好吃是關鍵。”張小開說,所有滷味都是自己做的,而且有食品許可證。

此前,城市之光也賣文創和藝術類的商品,但銷售量有限,此次“鄭有光燒鴨”主打線上銷售,希望能給書店帶來新的機會。

然而,在許多讀者看來,這種方式有些“唐突”。在書店文藝的氛圍裡,為什麼要選擇銷售與之格格不入的滷味?

張小開表示,這是很自然的做法,“之前店裡除了書,也陸續增加有咖啡、餐食和精釀啤酒,增加收入,這次疫情影響太大,店面銷售困難,所以,想法兒另闢途徑掙錢,養活書店。”

截至4月22日中午,“鄭有光燒鴨”已經賣出500多單,“比我預估的情況要好。”張小開說,雖然利潤低,但畢竟有比沒有強,要試著繼續撐下去。

被疫情逼著做“主播”,從庫房調出簽名版圖書原價售賣

“都是被疫情‘逼’出來的。”鄭州方庭書店負責人燕青有些無奈,一方面,在疫情期間,書店探索了一系列線上活動,但另一方面,疫情帶來的衝擊遠比想象得更嚴重。

復工之後,方庭書店的營業狀況非常不穩定。有時候老顧客來光顧,買幾本書,有時候店裡一整天可能只來一兩個人,隨便逛逛,不產生消費。這樣沒有規律的客流,讓燕青很焦慮。

“以前,高峰期單日客流量能達到400人次,現在,最多有50人次就不錯了,其中很大一部分人,是帶著孩子來轉轉的。”儘管在疫情期間,燕青推出線上讀書會、詩歌會等活動,增強了與顧客之間的黏性,但真正要轉化到線下時,效果微乎其微。

帶著6個店員,燕青計劃在4月24日晚開一場直播。“聯合編程貓這個機構,進行跨界合作,用直播的形式做分享,當然也會在直播中帶貨。”燕青認為,這同樣是個契機,逼迫書店以另一種形式店成長。

已經復工一個月的松社書店,目前的營收狀況,只有去年同期的10%~15%,空蕩蕩的圖書大廳,顯得既安靜又落寞。

“能進店坐下來的顧客很少,飲品等消費上不去。”對此,松社書店負責人劉磊把目光聚焦在“書”本身。

鄭州實體書店復工探訪:有書店老闆“跨界”賣滷味,有人將簽名版圖書原價售賣

鄭州松社書店負責人劉磊,把收藏多年作者簽名的圖書擺到了書架上出售

松社書店盤點了書店裡庫存書籍,花費幾十萬元,對缺貨、庫存為零的書籍進行了大量採購,“可以說,現在店裡的書恢復到松社鼎盛時期,書好,才是最好的自救方式。”

另外,松社書店從庫房裡調出很多簽名版圖書。“這些都是以前捨不得賣的,現在拿出來吸引大家,原價回饋廣大讀者。”劉磊表示,松社從3月下旬開始,首次打折出售圖書,而這一系列舉措,令近期的銷售額有所提升。

鄭州實體書店復工探訪:有書店老闆“跨界”賣滷味,有人將簽名版圖書原價售賣

疫情期間,來鄭州松社書店購書的愛心企業

觀點:一窩蜂地倒向線上,是不冷靜的行為

做直播、“雲逛書店”、做線上社群活動……盤點書店的“花式自救”,絕大部分都是向線上發力。

對此,劉磊提出了不同的想法。他認為,一場疫情,讓各家書店不再淡定,甚至一窩蜂地倒向線上,這是不冷靜的行為。

據他觀察和了解,除了某些“大V”和“大IP”能夠成功導流,大多數的線上導流效果並不好,“有的書店,在這其中迷失了,尊嚴沒守住,底線也沒守住,挺尷尬的。”

在劉磊看來,讀書最終是給人帶來一種安全和冷靜的狀態,而目前大家爭相向線上靠攏的節奏,從某種意義上來講,與書店本身的氣質有些相悖。

熟悉松社的人都知道,“松社我來講”是松社自開店以來就在打造的品牌活動,這是一個“講者無酬,聽者免費”的公益講座,很多教授、學者、攝影人、作家應邀而來,已經堅持了近7年,舉辦了520多期。

因為疫情而停滯的“松社我來講”,將根據情況適時重啟。

劉磊表示,他會堅定不移地走線下之路,要把“松社我來講”繼續放大,把線下活動做強,與全國的知名出版社、全國知名作家、專家、學者一起把全民閱讀推廣到另外一個新的高度,更好地為讀者提供優質的內容。

實體書店的利潤本就微薄,所謂的“自救”一直在進行,只是被疫情放大了。

以書是生活書店為例,近兩三年來一直在自救。書是生活店長方琪表示,譬如突破自己的傳統模式認知,尋找其他產品供應商;譬如拓展創意小市集,轟趴活動等。

“但是在每次的嘗試中,都會被推翻覺得不可行。”方琪說,書店的環境和場地,一旦變得具有太多商業性質,會不太符合書店的調性,而活動方面也沒有很好的效果,有時候報名的人多,但是到現場的卻寥寥無幾,有時候甚至沒有人參與。

消費助力實體書店回暖,有業內人士估計:真正回暖得等到9月

4月23日,世界讀書日。對於鄭州的實體書店來說,這是一次復甦的機會。

上午10點整,鄭州將發放1000萬元圖書類消費券,可在鄭州市內219家實體書店消費使用,圖書類消費券使用有效期截至5月17日。

同時,所有參與活動的書店,還將向市民提供5折到8.5折不等的優惠幅度,在線下也可以半價買書。

其中,有800萬元圖書消費券將在各實體書店現場投放,進店或結賬時掃碼即可領取。

藉助此次圖書消費券活動,各實體書店有望迎來一波回暖。多位參與活動的書店負責人均表示,“太期待了,期待讀者的迴歸。”

不過,有業內人士提出擔憂,消費券的投放時機,正好和“4·23”全民閱讀推廣期相撞,因此網店的打折力度也是空前的,“很多讀者在網上買書,已經能享受五折甚至四幾折的優惠,即使書店拼命打折,加上政府的消費券,恐怕折扣也不能與網店抗衡。

讀者能否走進實體書店,消費券投放效果如何,還需要進一步的檢驗。

上述業內人士估計,圖書消費券作為一種消費刺激,短期有效果,但要想真正迴歸到正常情況,可能得等到9月份學生開學的時候。

(編輯 吉倩倩 首席編輯 華麗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