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車報復性消費?不存在的

隨著國內疫情漸入收尾階段,復工復產成為主旋律,車市也逐漸回暖。此前有觀點認為,鑑於今年的劇本與2003年相似,疫情結束後中國汽車市場將出現“報復性消費”。

那麼,所謂的報復性消費真的會到來麼?近日,業界媒體發起了線上調查,主題是:汽車報復性消費真的會有嗎?問卷結果顯示,71%受訪者表示不會選擇報復性消費。當被問到“你是否今年考慮或購買新車”,參與調查問卷的20%的人稱會放棄或者延遲初次購車計劃。

雖然受限於樣本等客觀因素,但是這一結果卻有一定的代表性,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當下很多民眾對未來的一種焦慮。實際上,像汽車這樣的大宗消費,與其稱之為“報復性消費”,倒不如說是“補償性消費”,而念及當下的車市大環境,期待“恢復性消費”或許更切合實際。

拿什麼報復?別天真了

當然,樂觀的想法也有先例可循。2003年“非典”疫情結束後,人們出於對公共交通的擔心,由此帶來了私家車消費的報復性增長。對車市持樂觀態度的群體可能將其作為今年車市走勢的一個重要參照。

汽車報復性消費?不存在的

國際知名諮詢公司貝恩數據顯示,2003年中國汽車銷量接近200萬輛,較2002年增長了四分之三。據瑞銀分析師估計,與本世紀初中國汽車銷售年複合增長率(約30%)相比,2003年的汽車銷量增幅要高得多,達到60-70%。

路透社此前分析稱,未來幾個月,類似的增長可能出現在像印度那樣的市場,但是對於更發達的市場,這種情況不太可能發生。在過去17年裡,中國發生了巨大的變化。顯而易見,現在的中國汽車市場,也不可與非典過後的汽車市場相比較。

近日,在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新聞發佈會上,國家發展改革委產業發展司副司長蔡榮華介紹,從我國汽車產業發展歷程來看,我國汽車產業已經走過了快速發展階段。上世紀90年代汽車開始進入家庭,現在我國的汽車年產量和銷量從原來不足100萬輛左右持續增長到近年來的2800萬輛,連續多年位居世界第一。

汽車報復性消費?不存在的

目前,我國汽車保有量大約2.6億輛,或將於今年年末超過美國;千人汽車保有量已從原來的10輛以下快速增長到180多輛,達到了全球平均水平。而在東部發達地區,比如蘇州,千人保有量在2018年就已經超過350輛。

簡而言之,報復性消費需要考慮消費者需求,但是現在擁車量上去了,需求自然會減弱,尤其是首次購車需求。其次更為重要的是,房地產套牢購買力,從而導致終端需求消費減少。根據中國家庭金融調查與研究中心發佈的報告,雖然我國家庭債務風險可控,但近六成債務集中在房貸上,結構性問題較為突出。

此外,伴隨著貿易戰和經濟不景氣,再疊加突如其來的疫情,消費者對未來收入增加的信心不足,進而削減消費。中國人民大學對工薪階層金融健康的分析結果顯示,疫情衝擊了工薪階層的收支預期,且應急資金儲備不足。這主要體現在兩方面,其一是70%的工薪階層預計疫情後家庭收入將減少;其二是近六成工薪階層手中的應急資金僅能維持3個月以內的疫情前同等標準生活。

汽車報復性消費?不存在的

恢復性消費可以期待

乘聯會零售銷量數據顯示,3月全國零售銷量為104.5萬輛,同比下跌40.4%。雖然這一跌幅仍較大,但與2月相比已是雲泥之別。這意味著,隨著各大零部件和整車企業恢復生產以及經銷商門店陸續復工,當下國內汽車的終端零售亦緩慢恢復。

換而言之,儘管所謂的報復性消費沒有到來,但是汽車消費正在逐步恢復,考慮到中央和地方各級政府陸續出臺救市舉措,接下來的態勢應該會越來越好。

在中央層面,國務院常務會議確定三條政策促進汽車消費,即將新能源汽車購置補貼和免徵購置稅政策延長2年;中央財政採取以獎代補,支持京津冀等重點地區淘汰國三及以下排放標準柴油貨車;對二手車經銷企業銷售舊車,從5月1日至2023年底減按銷售額0.5%徵收增值稅。

汽車報復性消費?不存在的

從地方層面來看,廣東、浙江、江西和重慶等省份的部分城市紛紛跟進刺激汽車消費的政策,其中包括增加限購指標、發放購車補貼以及開展“以舊換新”補貼等。可以預見的是,地方消費刺激政策還會陸續出臺以穩定各地方市場,政策不會一次性打完手裡的牌。

只不過,目前從一些地方政府出臺的方案來看,刺激消費的措施基本都基於一定條件,即要購買新能源車型,或者當地品牌。比如寧波的規定是,自3月25日至9月30日,消費者購買寧波本地生產、銷售的乘用車並在本地上牌的,給予每輛車一次性讓利5000元,每家企業限讓利銷售6000輛。另一方面,“簡單有效”的補貼方式或許會激起消費者購買或置換意願,但持續的高折扣會減弱相應的效果。

汽車報復性消費?不存在的

更為重要的是,無論是汽車製造商還是中國車市,都不能完全依賴政策救市。對於汽車製造商來說,尤其是新能源汽車製造商,無論是補貼再削減的“雪上加霜”,還是補貼再延長的“久旱逢甘霖”,都必須要切換意識,摒棄昔日的“拄拐心理”。

對中國車市來說,治病已經不再是一針雞血可以解決,這需要綜合化、前瞻化的全面方案,政策仍然還是藥方中的一味材料,但地位和作用早已不復當年,所以業界不宜過度樂觀,恢復性消費的持續恐怕還需更多助力。

文/孫莉莉

---------------------------------------------------------------------------

【微信搜索“汽車公社”、“一句話點評”關注微信公眾號,或登錄《每日汽車》新聞網瞭解更多行業資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