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只有天皇而沒有國王,那中國古代所稱的“日本國王”是什麼?

大家知道,在漢文化圈的五個國家(中國、朝鮮、越南、琉球和日本)當中,日本和中國相距最遠,所以和其它幾位不一樣,日本古代是從來沒有成為中國正式的藩屬國的,所以它的國家元首和中國一樣,也稱“帝”(琉球和朝鮮古代是中國冊封國,只稱王不稱帝,而越南屬於“外王內帝”,即自己國內號“帝”,對中國稱“國王”)。不過,對於古代自認為天下中心的中國來講,根本不可能承認日本的“天皇”稱號,所以中國一直以來基本直接矮化一格稱日本天皇為“王”的。

但是,12世紀之後,日本武士勢力崛起,天皇和朝廷被虛化,並逐漸形成一套獨特的政治倫理,那對於中國來說,稱呼就麻煩了。

日本只有天皇而沒有國王,那中國古代所稱的“日本國王”是什麼?

武士實際就是日本的大小封建主,控制著日本的經濟和軍事實力

對於中國來說,如果要和日本官方有什麼交流,實際要找的就是日本將軍,而不是去找天皇,天皇根本不管事;但是,日本這套體制對於中國官方來說實在是怪異,武人當國,皇族虛化,這在中國人看來那就是“亂臣賊子”,所以這一套根本行不通。

可是從另一個角度來說,這也倒是方便,因為中國官方不需要和天皇打交道,所以就不必受困於“天皇”這個稱呼;只需要和幕府將軍打交道,但是按照中國人的理解方式:日本這一片的管事兒的,自然就是“日本國王”了。在歐美也一樣,由於將軍的長期世襲統治,到後來歐洲人執訪日本,一直誤以為將軍就是天皇;直到江戶幕府末年,美國派到日本的特使也還沒有弄清楚。

元朝皇帝忽必烈向日本送出國書,就要求所謂“日本國王”服從元朝的統治。這裡面的“日本國王”都是指當時的日本天皇,因為當時天皇還沒有被完全虛化,但是14世紀的時候,事情出現了變化。

日本只有天皇而沒有國王,那中國古代所稱的“日本國王”是什麼?

古代日本天皇

明朝一開始建立的時候,向日本派遣使節,要求日本取締倭寇並嚮明朝朝貢,當時日本是南北朝亂世,明朝直接聯絡的九州地區是由南朝(日本皇室的“大覺系”控制實權)懷良親王控制,這位是個狠人,直接拒絕了,並且把明朝派來的七個使節處決。對於明朝來講,自然認為這個“懷良親王”就是日本國王了。

但是後來日本南北朝由北朝統一,室町幕府驅逐了懷良親王的勢力,室町幕府為了發展經濟,想和明朝進行貿易,所以自1374年起曾數次嚮明朝派遣使節,但是呢?幕府將軍足利義滿是以以“日本徵夷將軍源義滿”的名義嚮明朝朝貢的,明朝直接拒絕了,因為朱元璋當時認為“大覺系”的“日本國王懷良”(或作良懷)才是日本正統君主,而“持明系”則是亂臣。足利義滿是“持明系”的軍官,更不應與之通交。雖然朱元璋肯定不喜歡之前無禮的懷良,但君臣大義名分可馬虎不得。

日本只有天皇而沒有國王,那中國古代所稱的“日本國王”是什麼?

足利義滿就是《聰明的一休》裡面的那個將軍

但是到了朱棣繼位就不一樣了,這位自己得國不正,所以對於“外國來朝”的事兒很喜歡,這樣能強化自己的正統性,而且足利義滿也學聰明瞭,給自己的名義是“日本國王臣源義滿”,所以朱棣立刻封了源道義(足利義滿)為日本國王,賜日本國王之印,發給堪合符,明朝正式與日本建立宗藩關係(其實建文帝就已經冊封了,但是日本使者還沒來得及回去的時候就發生了靖難之變)。當然,這個宗藩關係實際虛名更重,明朝對日本的內政外交基本沒有任何影響,而且日本名義領袖天皇可沒有臣服中國,所以明朝不能說是日本正式的宗主國。

之後,室町幕府的將軍都使用“日本國王”的稱號與明朝通連外交。在戰國時期,幕府的通交權實際上掌握在細川氏、大內氏、毛利氏和宗氏這些門閥大名的手裡,這些要人們為了經濟利益,常常偽造含有幕府將軍署名的國書,與明朝進行貿易。甚至一直到萬曆朝鮮戰爭的時候,中日關係嚴重惡化,明朝仍然認為豐臣秀吉是日本人並還想給他正式冊封。萬曆帝的冊封詔書現保存於大阪歷史博物館中,被今日的日本政府認定為重要文化財產。

日本只有天皇而沒有國王,那中國古代所稱的“日本國王”是什麼?

豐臣秀吉

江戶幕府中期後,因為日本儒學影響加深,多數武士與士大夫受到儒家君臣名分的思想,幕府將軍不願意對外僭越天皇,所以國書上之稱號改為“日本國大君”。在江戶第六代將軍德川家宣時代,新井白石的改革中,幕府將軍的稱號一度被改為室町時代的“日本國王”(新井白石認為“大君”也是朝鮮宗室王子的一種稱號,因此使用“大君”一名不合適),直到第八代德川吉宗繼任將軍,新井白石失勢,日本國王的稱號亦被廢除,改回“日本國大君”。

而“大君”這個詞,影響力其實比日本國王更大,現在至少有兩個詞與此有關,一個是音譯詞“大亨”,在英語中,把在一個行業內擁有一定財富和權力的人物稱為“Tycoon”,這一詞一詞就是來源於日本語的“大君”;還有一個則是二戰時期一些漢奸稱呼的“太君”,有一種書說法是這個詞實際是中國人對於“大君”的誤讀。

作者:雲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