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演義》記載的事例多取自於史傳,當然也會因創作而添枝加葉

三國那些事兒:文化觀照下的龐統形象(四)

我們無法拔高龐統之於蜀漢的意義,畢竟王霸之業的成就需要建立在許多必然的因素之上,並且還必須依賴很多偶然因素的促成。然而,龐統之死確實宣告了隆中決策的破產。

誠如武樗癭與李仙根所論述的那樣,只要龐統不死,諸葛亮隆中決策就絕對有實現的可能性。龐統之死推倒了蜀漢敗亡的多米諾骨牌:他的死導致諸葛亮必須離開荊州,而關羽狂妄自負不遵守諸葛亮制定的"北拒曹操,東和孫權"的既定方略,導致荊州失守。而劉備不顧眾臣反對執意伐吳並最終慘敗,使得數年來蜀國積蓄的精銳力量喪失殆盡,"魏強蜀弱"的局面更加明朗。


《三國演義》記載的事例多取自於史傳,當然也會因創作而添枝加葉

諸葛亮六出祁山,試圖用"以攻為守"的方式來維繫蜀漢江山,但其實已經奠定蜀漢必然滅亡的結局,加上後來姜維繼續窮兵黷武,後主劉禪又荒誕無為,而朝廷已無像諸葛亮這般既智謀超群又忠貞無比的大臣能挽狂瀾於既倒。如此,寄託了作者全部美好願望、象徵著正義的蜀漢事業最終只能作為全書悲劇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而完成了它的使命,最終消逝在歷史的長河,空留下一腔遺憾、幾許惆悵。

《三國演義》記載的事例多取自於史傳,當然也會因創作而添枝加葉

相較於蜀漢其他主要人物,龐統的記載是比較少的,但在元雜劇中,《走鳳雛龐掠四郡》卻是以龐統為主要塑造對象。是劇中,龐統作為正末,替周瑜送喪,先後受魯肅和簡雍冷遇,後設計使主簿龐直替代自己成為張飛劍下冤鬼,並設下瞞天大計,把長沙、桂陽、零陵、武陵四郡作為進獻之禮送給劉備。

這個雜劇中的龐統形象比較豐滿,他幾次向道童吹噓"若見了孔明呵,必讓我上將牌印也",但卻屢次受挫;他在耒陽縣尹任上喝酒誤事,以示對抗,卻又使惡作劇,讓作威作福的主簿龐直死於張飛劍下;他一方面在周瑜面前推崇諸葛亮的智謀,卻又故意在簡雍面前否定諸葛亮的功績,所有這些都讓我們看到了一個形象鮮活的龐統。

《三國演義》記載的事例多取自於史傳,當然也會因創作而添枝加葉

通過情節對比可以看出,《三國演義》所記載的事例多取自於史傳,當然,也會因為創作旨意的變化而進行添枝加葉等改動,如突出諸葛亮等。在雜劇與平話之間,《三國演義》與後者的關係更為密切,當然,這只是從龐統事件的考察中得出的結論,不能放諸全書,但至少可以窺其大貌。

綜上所述,雖然龐統的描寫筆墨很少,但卻具備了重要的意義,不可等閒視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