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记载的事例多取自于史传,当然也会因创作而添枝加叶

三国那些事儿:文化观照下的庞统形象(四)

我们无法拔高庞统之于蜀汉的意义,毕竟王霸之业的成就需要建立在许多必然的因素之上,并且还必须依赖很多偶然因素的促成。然而,庞统之死确实宣告了隆中决策的破产。

诚如武樗瘿与李仙根所论述的那样,只要庞统不死,诸葛亮隆中决策就绝对有实现的可能性。庞统之死推倒了蜀汉败亡的多米诺骨牌:他的死导致诸葛亮必须离开荆州,而关羽狂妄自负不遵守诸葛亮制定的"北拒曹操,东和孙权"的既定方略,导致荆州失守。而刘备不顾众臣反对执意伐吴并最终惨败,使得数年来蜀国积蓄的精锐力量丧失殆尽,"魏强蜀弱"的局面更加明朗。


《三国演义》记载的事例多取自于史传,当然也会因创作而添枝加叶

诸葛亮六出祁山,试图用"以攻为守"的方式来维系蜀汉江山,但其实已经奠定蜀汉必然灭亡的结局,加上后来姜维继续穷兵黩武,后主刘禅又荒诞无为,而朝廷已无像诸葛亮这般既智谋超群又忠贞无比的大臣能挽狂澜于既倒。如此,寄托了作者全部美好愿望、象征着正义的蜀汉事业最终只能作为全书悲剧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完成了它的使命,最终消逝在历史的长河,空留下一腔遗憾、几许惆怅。

《三国演义》记载的事例多取自于史传,当然也会因创作而添枝加叶

相较于蜀汉其他主要人物,庞统的记载是比较少的,但在元杂剧中,《走凤雏庞掠四郡》却是以庞统为主要塑造对象。是剧中,庞统作为正末,替周瑜送丧,先后受鲁肃和简雍冷遇,后设计使主簿庞直替代自己成为张飞剑下冤鬼,并设下瞒天大计,把长沙、桂阳、零陵、武陵四郡作为进献之礼送给刘备。

这个杂剧中的庞统形象比较丰满,他几次向道童吹嘘"若见了孔明呵,必让我上将牌印也",但却屡次受挫;他在耒阳县尹任上喝酒误事,以示对抗,却又使恶作剧,让作威作福的主簿庞直死于张飞剑下;他一方面在周瑜面前推崇诸葛亮的智谋,却又故意在简雍面前否定诸葛亮的功绩,所有这些都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形象鲜活的庞统。

《三国演义》记载的事例多取自于史传,当然也会因创作而添枝加叶

通过情节对比可以看出,《三国演义》所记载的事例多取自于史传,当然,也会因为创作旨意的变化而进行添枝加叶等改动,如突出诸葛亮等。在杂剧与平话之间,《三国演义》与后者的关系更为密切,当然,这只是从庞统事件的考察中得出的结论,不能放诸全书,但至少可以窥其大貌。

综上所述,虽然庞统的描写笔墨很少,但却具备了重要的意义,不可等闲视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