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丘文史|商宋文化:商丘文化之根(上)

文化是根,是人之根,人脈之根,民族之根,精神之根。如同皮之於毛,“皮之不存,毛將焉附”。

追根溯源,文化也有根。如同探訪國家的起源,源頭文明不僅還原一個國家的雄起之路,而且閃現一個民族的精神之光。同樣,探訪一個城市的源頭文明,也就找到了這一個城市的文化之根。

身為一座底蘊深厚的歷史文化名城,商丘文化之根又深植哪裡?

如同廣告語中使用日漸頻繁的“樓夠”,如果為商丘設計一個寓意廣泛、形象醒目的“樓夠”,顯然非“商”字莫屬。“商”的確已成為這一座歷史文化名城向天下廣而告之的文化性標,優於語言,快於語言。

然而,一次歷史的遷徙,如同當年黃河轉頭北徙,商王朝的一次悲壯轉身,最終將尤為華麗的一筆留給了安陽。這就是安陽的殷墟文化,甲骨文彰顯的中華文字文化,讓這座“廢墟”掩埋千年,依舊光芒不息。

這次商王朝的遷徙,與其說是一次文化遠嫁,不如說是一次文化遠征。如同商王亥的商業遠征。遠征是一種文明的流播,而非文化割裂。只是在商丘,在遺址遺存少之又少的客觀真實下,要做出商文化的核心精神,的確更考驗“商丘智慧”。

商文化的遠征讓商丘之“商”成為“早商”、“先商”,將商文化視為商丘博大文化的唯一本源,似乎已顯得頭重腳輕。

商丘被稱為“宋”,並非只是宋襄公“春秋五霸”之宋,更是宋微子之“宋”,是孔子“適宋”還鄉學殷禮之宋,是莊子“宋之蒙”之宋,是兩宋一統天下之宋。宋文化不僅傳承了商文化的核心精神——誠信,而且融入、見證了儒道思想文化的碰撞、融合和流播,成為後商丘時代眾多文化的淵藪。

在商丘,宋文化更像是對商文化的承繼和延續,如同今天的一國兩制,更像是一種文化的兩個概念。2006年年底,商丘炎黃文化研究會召開的一次文化研討會上,商丘日報社原社長李廣瑞第一次提出了“商宋文化”的概念,有如提及河北聯想到燕趙文化,提及山東聯想到齊魯文化,想以此界定商丘文化之根。

這一概念,的確凸顯一種啟迪和探究方向。


“三商之源”的探源和雄起


當年,人類考古學家美籍華裔張光直抱病來到商丘,為的將一個叫“早商”的斷代大白於天下。雖然他沒能找到最為確鑿的遺存證據,但他微薄的考古發現仍是照亮商丘“中國商文明”發端地的希望之光。

商丘是三商之源,是商族的商、商代的商,和商業的商。2006年,《三商之源 商丘》一書出版,時任商丘市委常委宣傳部長張瓊任主編,商丘師院歷史學教授李可亭任副主編,該書系統而詳實地闡釋了商丘作為“三商之源”的學術探源和歷史考證。

2004年,“中國·商丘與商業起源研討會”的召開,新華社編髮通稿《中國商業源於商丘》。此後,中國著名歷史學家李學勤到商丘考察,並欣然題詞“商人商業源於商丘”。“商人、商品起源於河南商丘”被編入全日制普通高級中學教科書。

2005年,商丘市委決定舉辦華商文化節。2006年第一屆“國際華商節”如期舉行,《三商之源 商丘》一書面世,從此“三商之源”作為文化品牌,深入人心,走向世界。

歷史是溫情的,當商族的商、商代的商似兩扇沉重的窗戶緊掩的時候,商業的商為商丘推開了一扇笑納天下商客的發展大門。

在中國商業史上,殷人“肇牽車牛遠服賈”和王亥從事商業貿易並因此被殺害的記載,是中國古代文獻關於商業和貿易行為的最早記載。

商丘的“丘”字在說文解字中是集市交易的場所,商丘的涵義是商人進行商品交易的地方。《世本·作篇》記載:“相士作乘馬,亥作服牛。”相土首先發明瞭馬車,一個馬車拉上10個人肩扛手拉的貨物,這樣初具規模的以商丘為中心的遠程交易也就產生了。之後冥的兒子王亥發明了新式牛車,大大提高了運輸效率。從此,商丘的商人們用車載上貨物東與東戍、西與夏部落、南與南蠻進行商品交易。商人、商品、商業最早在這個地方的出現,使商丘成為市場經濟的最早源頭。需求推動產業,產業在一定程度上推動文明。王亥經商很大程度上推動了中華商文化文明播撒天下的進程。

商人“服牛乘馬,以為專利。這樣就形成了農業生產的發展,形成農、牧結合的經濟,使這個部落很快興旺起來,農業的發展促進了農業和畜牧業的分工,農業和手工業的分工也相應地擴大了。因此,商人與其他部落之間的交換也是比較活躍的。王亥的時候,開始利用牛作為負重的工具,在各部落間進行貿易”。這是郭沫若在《中國史稿》中對“相土乘馬,王亥服牛”深遠意義的高度評價。

王亥馴服牛,不僅是對農業、牲畜業的重大貢獻,而且使商業的遠征成為可能。從簡單的以物易物發展到複雜的商品貿易,其漫漫脈絡也就在這裡找到了源頭。


“華商之都”的定位和影響

2007年7月,在香港,一場由中國城市競爭力研究會、中國城市研究院、世界城市合作發展中心等機構共同舉辦的“華商之都”文化品牌研討會,氛圍熱烈。

這次研討會上,中國城市競爭力研究會會長桂強芳等重點討論了港(香港)商(商丘)“華商之都”文化品牌“雙子座”戰略與對口協作思路問題。與會專家認為,香港是當之無愧的現代“華商之都”。商丘是中華古代商業文化起源地,是中華“商人”、“商品”和“商文化”的發祥地,堪稱古代“華商之都”。與會研究機構積極建議和努力促進港(香港)商(商丘)兩地共同攜手,共同打造“華商之都”文化品牌“雙子座”,努力開發商丘的商文化資源,發展華商產業,繁榮華商經濟。

2007年11月21日,商丘市委、市政府下發了《關於打造“華商之都”文化品牌工作的意見》,明確指出,打造“華商之都”文化品牌,培育和發揚光大商文化優良傳統,構築海內外華商共同的精神文化體系,為商丘實現新跨越提供核心動力。與此同時,成立了打造商丘“華商之都”文化品牌領導小組。同年12月17日,“中國商丘·華商之都”文化品牌定位研討論證會在商丘召開,來自北京大學、清華大學、中國社科院、中國城市競爭力研究會等學術機構的多位專家、學者共聚一堂,對我市打造“華商之都”文化品牌進行了充分論證,並達成共識。大量確鑿或比較有參考價值的文獻、文物證明,“華商之都”文化品牌的定位將有利於為商丘文化興市、商業興城找到靈魂,為古代華商文化與當代華商精神的連接找到紐帶,為城市發展與競爭力提升找到一個文化方面的突破口。

2008年1月6日,在隆重舉行的慶祝商丘建市10週年大會上,中國城市競爭力研究會將“中國商丘·華商之都”的匾牌授予商丘。市委、市政府明確表示,將在維護好這一品牌上下工夫,發揮政府主導作用,發揮企業主陣地作用,引導企業和市民積極做“華商之都”文化品牌的建設者、“華商之都”文化品牌價值觀的踐行者、“華商之都”文化品牌誠實經商內涵的維護者,實現城市與企業共贏,品牌與市民共榮,讓“華商之都”文化品牌的美譽不斷得到提升。

2008年1月5日,華商文化遺產主題公園授牌暨“華商之子”木刻長簡落成儀式在華商文化廣場隆重舉行。這是對商丘“華商之都”文化品牌的認可,從此,商丘在推廣、經營、擦亮這一文化品牌上,大幕拉開,步履堅定。


商文化強“商”之道:誠信立於天下


2012年,第四屆華商節又已箭在弦上。商丘是一塊文化厚土,尤其近年來,傳承讓文明持續影響,創新讓品牌健康發展。

在今天的商丘,用好用足文化軟實力的,莫過商文化城市品牌。新一屆華商節,在秉承過往的基礎上,在文化內涵和精神內核上,將有新的探求和突破。文化內涵從“商之都”、“商之源”、“商之祖”上進一步再挖掘再建設,精神內核從“商之根”、“商之誠”、“商之魂”上進一步再凝聚再昇華。以兩年一屆“中國商丘·國際華商節”為抓手,持續擦亮“華商之都”文化品牌,將三商大地打造成世界華商朝聖地、商業精神發祥地、商業文化傳承地、商業人才聚集地,這是市委、市政府新一屆領導班子的堅定信念,是商丘八百萬人民的熱切期待,更是天下華商精神皈依的創富訴求。

“失民心者失天下,得民心者得天下”,這句今天在許多人聽來猶如警鐘長鳴的話就出自商湯伐夏的故事。商湯又稱成湯,經11次出征,伐桀滅夏,於亳(今商丘)建立商朝。商湯任伊尹為相,對人民廣施仁政,憑的就是信義立於天下。無論是王亥經商,還是成湯都商,均以“誠信”作為一種立國立商立本立言的精神內涵。

2008年10月13日,兩通巨型商德碑在商文化景區落成,分別坐落在商祖祠大殿正前方的神道兩側。兩通巨型商德碑分別為誠信碑和仁義碑。誠信碑正面為小篆體“誠信”兩個貼金大字,金光閃閃,耀眼奪目。大字下面為隸書小字詩句:“亥王經商,以德為綱;倡導誠信,惠及八方。”兩座巨型商德碑,不僅僅擦亮了一個寓意深遠的“商”字,同時也擦亮了天下華商的精神豐碑——誠信。

顯然,“誠信”已成為商丘的一種優良傳統,一種商業文明,一種立市根本,一種強“商”之道。2012年伊始,商丘11個產業集聚區連創輝煌,連樹省級標杆,這不能不說是作為“三商之源、華商之都”文化聖地,商丘用足了商文化凝聚力、用實了商文化推動力、用活了商文化創新力、用好了商文化提升力的結果。

如今,市場經濟下歷次轉型和變革浪潮凝聚起的巨大合力,以及中原經濟區東部戰略支撐的定位與機遇,商丘被推向新的發展平臺和高度,使商丘在全國乃至全世界有了更大的發展舞臺和提升空間。盛年重來,新的崛起已在展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