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丘文史|商宋文化:商丘文化之根(上)

文化是根,是人之根,人脉之根,民族之根,精神之根。如同皮之于毛,“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追根溯源,文化也有根。如同探访国家的起源,源头文明不仅还原一个国家的雄起之路,而且闪现一个民族的精神之光。同样,探访一个城市的源头文明,也就找到了这一个城市的文化之根。

身为一座底蕴深厚的历史文化名城,商丘文化之根又深植哪里?

如同广告语中使用日渐频繁的“楼够”,如果为商丘设计一个寓意广泛、形象醒目的“楼够”,显然非“商”字莫属。“商”的确已成为这一座历史文化名城向天下广而告之的文化性标,优于语言,快于语言。

然而,一次历史的迁徙,如同当年黄河转头北徙,商王朝的一次悲壮转身,最终将尤为华丽的一笔留给了安阳。这就是安阳的殷墟文化,甲骨文彰显的中华文字文化,让这座“废墟”掩埋千年,依旧光芒不息。

这次商王朝的迁徙,与其说是一次文化远嫁,不如说是一次文化远征。如同商王亥的商业远征。远征是一种文明的流播,而非文化割裂。只是在商丘,在遗址遗存少之又少的客观真实下,要做出商文化的核心精神,的确更考验“商丘智慧”。

商文化的远征让商丘之“商”成为“早商”、“先商”,将商文化视为商丘博大文化的唯一本源,似乎已显得头重脚轻。

商丘被称为“宋”,并非只是宋襄公“春秋五霸”之宋,更是宋微子之“宋”,是孔子“适宋”还乡学殷礼之宋,是庄子“宋之蒙”之宋,是两宋一统天下之宋。宋文化不仅传承了商文化的核心精神——诚信,而且融入、见证了儒道思想文化的碰撞、融合和流播,成为后商丘时代众多文化的渊薮。

在商丘,宋文化更像是对商文化的承继和延续,如同今天的一国两制,更像是一种文化的两个概念。2006年年底,商丘炎黄文化研究会召开的一次文化研讨会上,商丘日报社原社长李广瑞第一次提出了“商宋文化”的概念,有如提及河北联想到燕赵文化,提及山东联想到齐鲁文化,想以此界定商丘文化之根。

这一概念,的确凸显一种启迪和探究方向。


“三商之源”的探源和雄起


当年,人类考古学家美籍华裔张光直抱病来到商丘,为的将一个叫“早商”的断代大白于天下。虽然他没能找到最为确凿的遗存证据,但他微薄的考古发现仍是照亮商丘“中国商文明”发端地的希望之光。

商丘是三商之源,是商族的商、商代的商,和商业的商。2006年,《三商之源 商丘》一书出版,时任商丘市委常委宣传部长张琼任主编,商丘师院历史学教授李可亭任副主编,该书系统而详实地阐释了商丘作为“三商之源”的学术探源和历史考证。

2004年,“中国·商丘与商业起源研讨会”的召开,新华社编发通稿《中国商业源于商丘》。此后,中国著名历史学家李学勤到商丘考察,并欣然题词“商人商业源于商丘”。“商人、商品起源于河南商丘”被编入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

2005年,商丘市委决定举办华商文化节。2006年第一届“国际华商节”如期举行,《三商之源 商丘》一书面世,从此“三商之源”作为文化品牌,深入人心,走向世界。

历史是温情的,当商族的商、商代的商似两扇沉重的窗户紧掩的时候,商业的商为商丘推开了一扇笑纳天下商客的发展大门。

在中国商业史上,殷人“肇牵车牛远服贾”和王亥从事商业贸易并因此被杀害的记载,是中国古代文献关于商业和贸易行为的最早记载。

商丘的“丘”字在说文解字中是集市交易的场所,商丘的涵义是商人进行商品交易的地方。《世本·作篇》记载:“相士作乘马,亥作服牛。”相土首先发明了马车,一个马车拉上10个人肩扛手拉的货物,这样初具规模的以商丘为中心的远程交易也就产生了。之后冥的儿子王亥发明了新式牛车,大大提高了运输效率。从此,商丘的商人们用车载上货物东与东戍、西与夏部落、南与南蛮进行商品交易。商人、商品、商业最早在这个地方的出现,使商丘成为市场经济的最早源头。需求推动产业,产业在一定程度上推动文明。王亥经商很大程度上推动了中华商文化文明播撒天下的进程。

商人“服牛乘马,以为专利。这样就形成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形成农、牧结合的经济,使这个部落很快兴旺起来,农业的发展促进了农业和畜牧业的分工,农业和手工业的分工也相应地扩大了。因此,商人与其他部落之间的交换也是比较活跃的。王亥的时候,开始利用牛作为负重的工具,在各部落间进行贸易”。这是郭沫若在《中国史稿》中对“相土乘马,王亥服牛”深远意义的高度评价。

王亥驯服牛,不仅是对农业、牲畜业的重大贡献,而且使商业的远征成为可能。从简单的以物易物发展到复杂的商品贸易,其漫漫脉络也就在这里找到了源头。


“华商之都”的定位和影响

2007年7月,在香港,一场由中国城市竞争力研究会、中国城市研究院、世界城市合作发展中心等机构共同举办的“华商之都”文化品牌研讨会,氛围热烈。

这次研讨会上,中国城市竞争力研究会会长桂强芳等重点讨论了港(香港)商(商丘)“华商之都”文化品牌“双子座”战略与对口协作思路问题。与会专家认为,香港是当之无愧的现代“华商之都”。商丘是中华古代商业文化起源地,是中华“商人”、“商品”和“商文化”的发祥地,堪称古代“华商之都”。与会研究机构积极建议和努力促进港(香港)商(商丘)两地共同携手,共同打造“华商之都”文化品牌“双子座”,努力开发商丘的商文化资源,发展华商产业,繁荣华商经济。

2007年11月21日,商丘市委、市政府下发了《关于打造“华商之都”文化品牌工作的意见》,明确指出,打造“华商之都”文化品牌,培育和发扬光大商文化优良传统,构筑海内外华商共同的精神文化体系,为商丘实现新跨越提供核心动力。与此同时,成立了打造商丘“华商之都”文化品牌领导小组。同年12月17日,“中国商丘·华商之都”文化品牌定位研讨论证会在商丘召开,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社科院、中国城市竞争力研究会等学术机构的多位专家、学者共聚一堂,对我市打造“华商之都”文化品牌进行了充分论证,并达成共识。大量确凿或比较有参考价值的文献、文物证明,“华商之都”文化品牌的定位将有利于为商丘文化兴市、商业兴城找到灵魂,为古代华商文化与当代华商精神的连接找到纽带,为城市发展与竞争力提升找到一个文化方面的突破口。

2008年1月6日,在隆重举行的庆祝商丘建市10周年大会上,中国城市竞争力研究会将“中国商丘·华商之都”的匾牌授予商丘。市委、市政府明确表示,将在维护好这一品牌上下工夫,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发挥企业主阵地作用,引导企业和市民积极做“华商之都”文化品牌的建设者、“华商之都”文化品牌价值观的践行者、“华商之都”文化品牌诚实经商内涵的维护者,实现城市与企业共赢,品牌与市民共荣,让“华商之都”文化品牌的美誉不断得到提升。

2008年1月5日,华商文化遗产主题公园授牌暨“华商之子”木刻长简落成仪式在华商文化广场隆重举行。这是对商丘“华商之都”文化品牌的认可,从此,商丘在推广、经营、擦亮这一文化品牌上,大幕拉开,步履坚定。


商文化强“商”之道:诚信立于天下


2012年,第四届华商节又已箭在弦上。商丘是一块文化厚土,尤其近年来,传承让文明持续影响,创新让品牌健康发展。

在今天的商丘,用好用足文化软实力的,莫过商文化城市品牌。新一届华商节,在秉承过往的基础上,在文化内涵和精神内核上,将有新的探求和突破。文化内涵从“商之都”、“商之源”、“商之祖”上进一步再挖掘再建设,精神内核从“商之根”、“商之诚”、“商之魂”上进一步再凝聚再升华。以两年一届“中国商丘·国际华商节”为抓手,持续擦亮“华商之都”文化品牌,将三商大地打造成世界华商朝圣地、商业精神发祥地、商业文化传承地、商业人才聚集地,这是市委、市政府新一届领导班子的坚定信念,是商丘八百万人民的热切期待,更是天下华商精神皈依的创富诉求。

“失民心者失天下,得民心者得天下”,这句今天在许多人听来犹如警钟长鸣的话就出自商汤伐夏的故事。商汤又称成汤,经11次出征,伐桀灭夏,于亳(今商丘)建立商朝。商汤任伊尹为相,对人民广施仁政,凭的就是信义立于天下。无论是王亥经商,还是成汤都商,均以“诚信”作为一种立国立商立本立言的精神内涵。

2008年10月13日,两通巨型商德碑在商文化景区落成,分别坐落在商祖祠大殿正前方的神道两侧。两通巨型商德碑分别为诚信碑和仁义碑。诚信碑正面为小篆体“诚信”两个贴金大字,金光闪闪,耀眼夺目。大字下面为隶书小字诗句:“亥王经商,以德为纲;倡导诚信,惠及八方。”两座巨型商德碑,不仅仅擦亮了一个寓意深远的“商”字,同时也擦亮了天下华商的精神丰碑——诚信。

显然,“诚信”已成为商丘的一种优良传统,一种商业文明,一种立市根本,一种强“商”之道。2012年伊始,商丘11个产业集聚区连创辉煌,连树省级标杆,这不能不说是作为“三商之源、华商之都”文化圣地,商丘用足了商文化凝聚力、用实了商文化推动力、用活了商文化创新力、用好了商文化提升力的结果。

如今,市场经济下历次转型和变革浪潮凝聚起的巨大合力,以及中原经济区东部战略支撑的定位与机遇,商丘被推向新的发展平台和高度,使商丘在全国乃至全世界有了更大的发展舞台和提升空间。盛年重来,新的崛起已在展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