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山:“教書匠”趕考“三農”卷

紅網時刻永州4月23日訊(通訊員 李永鋒 楊樂樂)從藍山縣城出發,驅車20餘公里,筆者走進瑤山深處的犁頭瑤族鄉犁頭村,看到山上綠油油的竹林隨風搖曳,田地裡一壟壟生薑破土發芽,村民們的臉上洋溢著幸福的笑容。

“3年前的犁頭村可不是這般光景,那會兒村道上沒有路燈,一到晚上就黑燈瞎火,是縣裡的扶貧工作隊迎難而來,才讓我們這個小山村換了新顏。”村支書蔡冬成口中的這支扶貧工作隊,來自藍山縣教育局、住房公積金管理中心、建設銀行3個單位,雷政林是這支隊伍的隊長。沒有下鄉扶貧經驗,沒有基層工作經歷,54歲的“教書匠”雷政林憑著自己的痴心、耐心與信心,紮根犁頭村參與扶貧,一干就是3年。

苦思脫貧夜難眠

2018年4月2日,雷政林帶領其他兩位隊員來到犁頭村,與村委委員們第一次見面。由於村裡的基礎設施建設差,好項目進不來,貧困戶也不願走出去,犁頭村的脫貧之路舉步維艱。

工作不熟、政策不熟、村情村貌不熟,全村脫貧的驗收半年後又將如期而至,壓力如山的雷政林駐村第一個星期幾乎是夜夜難眠。“犁頭村脫貧,絕不是痴心妄想。”教書育人時未放棄過任何一個學生的他,決定啃下這塊硬骨頭。

對農村工作不熟悉,雷政林便虛心地向村幹部、村民學習,經常隨身攜帶兩個筆記本,一個記扶貧政策,另一個則寫滿了村民們反映的問題。以前他經常對學生說,好記性不如爛筆頭,如今雷政林自己也“筆耕不息”,事必躬親。

看到帶著筆記本在村裡到處轉悠的雷政林,大家都開玩笑說:“這可是一位肯下功夫的‘學生’呀。”雷政林聽後,謙虛答道:“要幹就要幹到最好,從‘學生’到‘好學生’,我還得加把勁才行。”

聊出來的致富路

經過一個禮拜的學習請教,雷政林很快掌握了犁頭村的第一手資料。2018年4月9日,他決定帶著扶貧工作隊走進貧困戶家中,瞭解他們的實際困難。

“雷隊長總說我年輕又機靈,機會來了要好好把握。”貧困戶鄔石仔回憶說,“我以前不務正業,靠著家裡一畝三分地,每天在混日子。工作隊來了之後,他經常跑到我家和我聊天,說我可以創業,作為一個男人,要努力改變自己。”

“我跟雷隊長提出養豬的想法,但不知道從何下手,他第二天就買了好多關於養殖生豬的書給我,讓我好好學習,並跟村幹部商量著把養豬場的土地劃了出來。”如今鄔石仔成功創辦了養豬場,生豬養殖規模達到60多頭,當上了村裡的致富帶頭人,還被評為全縣“十佳脫貧能手”。

3年來,犁頭村61戶貧困戶在外務工人數在原來91人的基礎上增加到107人,鄉鎮內穩定務工人數增加20人,達到了60人以上。

扮靚鄉村的堅強後盾

當一個“教書匠”面對這張“三農”考卷時,難免會擔憂。“3年來,在縣教育局和犁頭瑤族鄉主要負責人的關心下,讓我有了堅強的後盾。”雷政林如是說。

2018年下半年,雷政林向縣教育局主要負責人提出工作隊人手不足,縣教育局便將年輕、精力足的局資助中心工作人員馮宇派來協助扶貧工作。現在,馮宇仍在工作隊一線奮戰。

瞭解到村裡土壤適合種植生薑、棕葉等經濟作物,工作隊和犁頭鄉黨委把種植經濟作物作為致富主導產業,大力鼓動村民種地創收,3年來,貧困戶種植生薑、棕葉各200畝以上。同時,在藍山縣教育局等後盾單位的幫扶下,犁頭村注入資金682.8萬元新建綜合服務平臺、村級橋樑建設、村級衛生室,路燈亮化、桃樹坪村公路硬化、光伏發電站、村級文化廣場等工程項目全部完工並投入使用。

路通了,燈亮了,村美了。“這3年的成績,絕對不能歸功於我個人,而是後盾單位、工作隊和鄉黨委政府、村民們共同創造出來的。”雷政林說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