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析《巴黎聖母院》的多重視角

就託多洛夫的理論,在敘述者與人物所知內容的多少關係方面,三種關係在《巴黎聖母院》的寫作中都得到了一定的運用,這種多視角的敘述手法也使讀者更多面地欣賞這部作品。

一、 敘述者大於人物

在閱讀《巴黎聖母院》時,雨果多次站在高處,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出現,他了解所發生的一切,任意地進入人物的心靈深處,並將這些人物的隱秘一一揭示給讀者,使讀者更瞭解人物的處境和特質。如小說第一卷第一章中,便有這樣的一段內容:

“假如諸位同意,我們請他試著想象他與我們一起置身於穿著罩衫、半截衫和短襖的嘈雜人群之中,跨越大廳門檻時會有什麼感受。”

又如:“現在請諸位想象,在一月份慘淡的陽光下,一股五顏六色、吵吵鬧鬧的人流湧進這個大廳,諸位對我們將要進一步描述其有趣細節的畫面有一個籠統的印象了。”

文中所謂的“諸位”自然指的是我們這些讀者,雨果站在文本之外,以全知的視角,直接將讀者引入故事發生的環境中,引導讀者見證乃至參與故事的發展。每個讀者在閱讀之初無疑都是在文本之外的,但這種“請想象”的方式禮貌地削弱了讀者與文本的隔離感,大大方方地邀請讀者進入文本,很好地引動讀者“共情”的態度,達到所謂“入乎其內,出乎其外”的效果。

此外,敘述者通過補充說明等話語對文章進行評論發表個人的意見,說明自己對事件和人物的觀點和對歷史的認識,最明顯的應當算是雨果對建築、文藝的評述以及對克洛德的外貌描寫:“精明、聰慧、狡詐的面孔”,“兼有猴子般嘴臉和外交家相貌的面容”。在這些描寫和評述中,我們不僅能更自然地進入文本,也更方便理解敘述者,即雨果本人的寫作想法,不至於過分誤讀。

二、 敘述者等於人物

這種主人公視角應當是小說寫作中最常用的敘述視角,但作者採用了多線敘述,這樣,多視角產生一種交匯,為讀者多層次多角度觀察人物提供了便利, 從而使人物形象更豐滿複雜。同樣以克洛德舉例,在以克洛德本身展開敘述時,他看自己如同“被命運擺弄的玩偶”,在埃斯米拉達眼裡,他是兇惡狠毒的魔鬼, 在卡西莫多的視角中,克洛德的形象又經歷了先崇高後卑鄙的變化。

三、 敘述者小於人物

這種狀態通查見於偵探懸疑小說,。敘述者像是一個對故事發展毫不知情的人,跟在人物的後面不斷曏者解釋人物所發生的行為和語言。例如第一次埃斯米拉達被劫時,街上陰暗,“吉普賽女郎在兩個人的胳膊裡掙扎”。這兩個人是誰?他們為什麼要劫少女?讀者不知道,山羊和甘果瓦也處於疑惑中,但謀劃這起事件的克洛德無疑是心知肚明的,他隱藏在黑暗中,等待著被“發現”。而隨著情節的推進,謎底逐漸浮出水面,讀者也開始意識到克洛德這個人物對悲劇的推動,而正是隨著這樣的隱蔽和挖掘,小說逐漸從混沌和迷亂中走向清晰,這種漸進性將讀者帶入更深的悲涼底色,讓讀者產生一種在場的錯覺,從而更深刻地體悟悲劇帶來的震撼。

綜上,從感受層面而言,多重視角的敘述無疑會放大作品的魅力、帶給讀者更大的衝擊,但從操作層面來說,多重視角的敘述也是很大的技術難題,需要不斷地揣摩和實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