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您相約,致敬勇士!》一起聽方艙醫院裡的故事!

4月23日上午,我院第一批馳援武漢三位勇士鄧曉龍、肖強、劉穎作客順德電臺901《與您相約,致敬勇士!》,與聽觀朋友一起分享方艙醫院裡的故事。

早在1月24日除夕夜,首批廣東省援鄂醫療隊出發的當天晚上,南方醫科大學順德醫院就發出了徵集醫護人員到一線去的倡議,鄧曉龍、肖強和劉穎三位醫生,都是在第一時間遞交了“請戰書”。他們當時心裡是怎麼想的?

鄧曉龍:

我覺得一個人從小到大,可能都有過一個保家衛國的英雄情結,我也有。當年在非典的時候,我主要是負責外圍,在發熱門診,沒有到非典的一線,所以我特別希望還有這樣的一個機會去報效國家。我們沒有機會像解放軍戰士一樣去保家衛國,但當這個國家遭遇瘟疫的時候,當人民群眾生命健康受到影響的時候,我覺得我們醫生就要像戰士一樣衝上去。我當時確實是這樣的一個想法,想去幫助病人獲得健康,捍衛他們健康的這種權利。

作為一名醫生,我覺得救死扶傷是我們一個本職,我們常說的是“健康所繫,性命相托”,一切都是以病人的生命安全、患者安全至上。當時準備回家,因為我愛人還在新疆烏魯木齊,當時聽到有疫情之後,醫院也做了一些準備,我們在大年廿九把機票退了,因為當時感覺可能會有要去抗疫的任務,我也在做這樣的準備,也給家裡人說了。但是後來去武漢的時候,是沒有跟父母說的,害怕他們擔心,只是跟愛人說了我要去。因為我的愛人曾經也是一名醫護工作者,她也非常理解,她非常支持我的工作。

肖強:

我是一名醫生,不管是脫產做研究也好,還是做什麼,我都是一名醫生,所以當國家面臨重大瘟疫的時候,醫生就應該站出來。我做課題研究,這並不影響我去前線做這些所謂的救治工作,因為我的看家本領還在。說到去到前線,我覺得對我做研究的思路方面受到很大的影響,包括看到這些病人的時候。習近平總書記說“把論文寫在祖國大地上”。去了以後,我發現我對科研有了一個重新的認識,我們做科研,不僅是為了做了一些細胞,做一些動物,我們更重要的是要時時刻刻把目標鎖定在能夠應用到臨床,造福病人。

我去年和前年一直在研究肺部感染,只是我研究的肺部感染不是傳染性的那種傳染病,是常見的肺炎。我們知道肺炎是很常見的一個疾病,只是我們現在醫療水平提高,很多肺炎都能夠治癒。在之前我已經有很多一手資料,關於肺炎治療方面的。但這次肺炎不太一樣,這次肺炎發病很急、很快、傳染性很強。我們去到那邊之後,看到這些病人,我就有一點新的想法,以後做研究的話,可能不但要做一些普通肺炎,更加要考慮到很有可能會有潛在一些重大肺炎的可能。

我愛人也是單位的一名醫生,她還是很支持的,我作為一名呼吸內科相對專科的醫生,對於這個新冠肺炎來說,我是責無旁貸的。而且我作為我們科室脫產去做研究的,相對來說沒有在一線忙的,我更應該去,把自己的老本行發揮到前線去。

劉穎:

我是湖北恩施人,有5年的大學時光是在武漢度過的,所以說武漢是我的第二家鄉也不為過。我相信每個人心目中都有一個家國情懷,我也不例外。除夕夜,我們都在值班,當時除了鋪天蓋地的很多報道之外,關於新冠肺炎,在我的大學同學群裡面,我看到我的很多同學奮戰在湖北的各個大小城市,他們很多人日夜奮戰,大家都在那種無助的心境下就度過了那樣一個除夕。我記得當時有一個同學在群裡面說,“大家發一點高興的消息吧,一線人員心太苦了。”當時看到這句話的時候,我的眼淚一下就掉下來了,我覺得他們太難了,其實我應該是他們當中的一份子,相對他們來說,我已經過得特別好了,我真的很希望在那一刻能夠飛回去幫助他們。

我做決定是很快的,我一旦決定的事,也會馬上去做,當時寫請戰書也是非常偶然的一個事情,雖然心裡是這麼想,就是決定後就寫了。但當時沒有跟家裡人說,是因為家裡人特別害怕,等到我們到了那邊一切都安頓下來之後,當時我們第二批援鄂醫療人員也過去了,我就發了一個朋友圈。我看到我媽媽當時在我的朋友圈留了言,但我還沒有來得及看內容,她又把它刪除了,我知道她一定已經知道了很多東西。我當時就告訴她,我已經到了武漢了。然後我媽媽就說,“我覺得年輕人就應該去一線,就應該在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她甚至說,如果你們那邊需要有人做飯的話,我可以去。

​當普通市民宅在家裡的時候,通過電視或者網絡瞭解最新的疫情信息的時候,我們馳援湖北的醫護人員卻在抗“疫”的最前線,不分晝夜,與時間賽跑,全力以赴救治患者。在近2個月的時間裡,湖北武漢東西湖方艙醫院的病房裡,發生了哪些故事?

鄧曉龍:

我們所在的武漢東西湖方艙醫院,是武漢最大的方艙,擁有1600張床位,我們是2月9日抵達武漢的,當時是武漢疫情最嚴重的時候。佛山醫療隊主要是在方艙的西艙,我非常清楚地記得,我們第一次進艙時候的情況,病人很多,有428個病人,我們的值班醫生是5人。大家可以想象一下,我們5名大夫要面對400多個病人,即使都是輕症,他們有很多人不舒服,有很多問題要去處理,甚至有些病人因為隔離的時候很久,他的情緒很焦躁,有些病人在新冠肺炎中失去了親人,或者是與親人在不同的方艙隔離。他們的心情我們是可以理解的,甚至有些人是崩潰的。所以我們不僅是治療他的疾病,更多是要交流,穩定他們的情緒,消除他們這種焦慮緊張的情緒。

我們的日常工作除了治療輕症之外,還需要在輕症的患者中發現重症,有些病人的病情是有進展的,一旦發生重症的話,我們就要把他轉出去,讓他們得到及時的救治。

我最深刻的是關於病人的,我們三位隊友都經歷了這2個病人,就是一個八、九十歲的老太太,年近九旬的老人家,還有一個很小的小孩,就六、七歲。這個八、九十歲的老人進艙的時候,她是明確診斷為新冠,但是她的歲數太大了,生活不能治理,當時她的兒媳婦已經六十多歲,也是一位老人,跟她密切接觸,也進了方艙來照顧她。當時我們看到這個病人躺在病床上痛苦呻吟的時候,我們就深深感到了我們的責任感,我們一定要幫助他們、救治他們,讓他們早日恢復健康回到正常的家庭生活,與家人團聚。

那個孩子也一樣,這麼小的孩子進到方艙,他可能對病情並不理解,他不停地跟他媽媽說,“我們什麼時候能出去?”我們當時確實很糾心,希望在第一時間給這個老人和孩子最好的救治方案,讓他們早一點出艙,迴歸到正常的生活。

肖強:

去的時候,我是一名呼吸科醫生,這次的新冠肺炎病人主要是呼吸道症狀為主。去到方艙裡面,面對這些病人有咳嗽、有氣促或胸悶,這個在我平時日常工作中是很常見的一個病的症狀,但在方艙裡面的病人與平時管的病人不太一樣。因為平時管的病人大部分是既往的基礎病也好,包括疾病的原因也好,包括它的發展趨勢也好,我們都瞭如指掌,可以說胸有成竹。而這次新冠肺炎因為前面有太多的未知,這些病人我們只能按照國家的指導文件,還有根據自己以前的經驗摸著石頭過河。作為一名呼吸科醫生,面對病房裡的病人出現症狀的時候,我就會根據這些去分析一些可能的原因,讓他得到一些救治。比如有些人氣促胸悶,他不一定是病情加重的,他可能是有其他的原因,一方面是心理上的原因,一方面可能是在治療的過程中,有些藥物可能會有影響。作為一個專科醫生,可能在這方面相對來說經驗是多一點。

至於科研這一塊,去的時候我沒有太想,因為當時就一個目標:想用自己的知識,儘快地幫病人解除痛苦,讓他迴歸到正常的生活。

劉穎:

方艙醫院是一個新興的事物,它只是在國家危急的狀態下的一個過度的產物,它並不是像我們印象中的醫院,它就是一個大的倉庫改建而成的。在那個地方,醫療設施是非常簡陋的。大家會說,你們那裡是收治輕症的病人,但實際上我們的工作壓力是特別大的。因為在這麼多的輕症患者中,我們必須要識別這裡的危重症患者,我們要及時聯繫轉院,不能耽誤患者的治療。

方艙醫院裡的患者,很多人的文化程度沒有大家想象中的高,有的時候需要對他們進行一些科普教育,而且他們的心情特別焦慮,所以我們做的是要去安撫他們的心。我覺得他們當時的焦慮除了來自於自己的身心受傷、家裡人的離開,也有一個很大的程度是因為他們對疾病的瞭解不夠。當時在我們的隊友支持下,我差不多每次進艙都會花上一個小時或半個小時跟他們做一些科普。科普的內容最主要的還是圍繞新冠肺炎,比如怎樣去預防它?我們在整個治療過程中,日常生活應該要注意什麼?或者是出艙之後,回到家裡跟家人相處的時候要注意什麼?

還有就是建立了我們的工作微信群,這是比較新的一個工作方式,因為當時我管理的病人是以中年女性患者為主,她們對我們的依從性也不是太高,而且一開始會很害怕自己的傳染性疾病被其他人知道,所以她們是有牴觸情緒的。剛開始在群裡面號召大家把一些生命體徵發給我的時候,大家是拒絕的。我覺得以真心換真心,當你非常認真投入去做一件事情的時候,我覺得其他人是能感受到的,從一開始她們的牴觸,到後來就特別的信任。

我印象特別深刻的是,有一個警察,是裡面的病人,他發微信告訴我,他說,“劉醫生,知道你要上班了,這裡的爹爹婆婆都把所有的檢查資料、這段時間的檢查結果都已經整理好了,就等著你上班要拿給你看。”我當時聽了之後,我覺得特別的感動。

雖然我是湖北人,但我的武漢話講得不是特別的好,就跟我的白話是一樣的,會有一些外來口音,但我相信,在那個時候如果他們能夠聽到一個家鄉人的聲音,對他們是莫大的鼓勵和支持,所以在那段時間,我會強迫自己用不是很熟練的武漢話跟他們交流,而且我覺得這樣的交流效果特別好。

《與您相約,致敬勇士!》一起聽方艙醫院裡的故事!

《與您相約,致敬勇士!》一起聽方艙醫院裡的故事!

《與您相約,致敬勇士!》一起聽方艙醫院裡的故事!

目前,鄧曉龍、肖強、劉穎三位醫生已經返回南方醫科大學順德醫院自己的崗位上,開始新的征途。在武漢的這段抗“疫”經歷,也成為他們最寶貴的財富。

鄧曉龍:

我想我最大的收穫,是對應急狀況的處理,特別是在方艙,在很多病人、工作量很大的情況下如何去工作,在自己的工作經驗上和工作管理上都一定的收穫經驗;另一方面從個人來說就是一個團隊精神,我們從進艙到在艙內遇到很多突發情況,大家都能衝上去互相補位應付各種狀況,很順利地完成了我們的工作任務。

我們的方艙也實現五個零:就是患者零死亡,患者零投訴,醫護人員的零感染等等。現在我們都已經回到原來的工作崗位,特別是我所在的內分泌代謝科,剛剛成立了糖尿病足的專業亞組,就是我負責的,我也希望用自己所學的專長,能解決順德地區糖尿病糖足等各方面慢性疾病的問題,發揮自己的一分光一分熱。

肖強:

在武漢的經歷肯定是此生難以磨滅的一個記憶,是一筆很寶貴的精神財富,肯定是一輩子都忘不了的。至於研究,因為我個人一向以來對研究的態度就是,研究是為了應用到臨床上來。接下來,還有近一年的研究時間,我也會以這個為導向,以病人的需求作為一個研究方向,去探索一些新的診斷方法和治療方法。尤其是現在去過武漢之後,我更是感覺到要想更多的東西,比如應急的東西,我們遇到一些可疑的病人、可疑的樣本時該怎麼處理?這些是以前可能考慮得不夠的地方,但現在和以後,就會想得很周到才行。

在武漢期間,當時全國在號召開發新冠肺炎的快速診斷和治療的新產品。我也有與北京一個公司保持聯繫,他們經常與我交流,怎樣去找突破點。在跟我交流之後,他們公司上個月開發了一款全新的快速診斷病人核酸的產品,現在已經在南方醫科大學順德醫院投入使用了。他們也非常感謝我們臨床醫生給予了很好的臨床導向和啟發,尤其是我在武漢的經歷,包括見到病人的一些症狀,我在當地的所見所聞等等。這些產品在南方醫院順德醫院呼吸內科已經能做到一份樣本來了之後,2小時內即能診斷出病人的核酸結果,不僅是咽拭紙,血液裡面都能測出來這是不是新冠肺炎,這一塊是很創新的一個產品。

劉穎:

我覺得武漢這一個多月的生活,是我印象中非常美好的一段歲月,我覺得它是一個年輕人在正確的年齡做的一個正確的事情,還有一個不錯的結果。

在那個地方,你經歷了從絕望到開始有希望,然後到最後的春暖花開,我覺得在這個過程中,你不僅感受到了人性的美好,對自己也是一個昇華,就好像是做了一個夢,現在我們回到自己的工作崗位上,應該是夢醒了,不過我希望能夠帶著這種夢裡面的美好,然後迴歸到我們正常的生活。

《與您相約,致敬勇士!》一起聽方艙醫院裡的故事!

《與您相約,致敬勇士!》一起聽方艙醫院裡的故事!

《與您相約,致敬勇士!》一起聽方艙醫院裡的故事!

市民網友:致敬!

網友“順德南沙人”:我很榮耀,也很自豪,因為我是劉穎醫生的鄰居,向你致敬!

網友“諾諾”:我非常感謝醫護人,感謝你們的付出。

《與您相約,致敬勇士!》一起聽方艙醫院裡的故事!

網友在花生FM上的留言(節選)

市民羅生:我聽了你們的節目以後,我非常的感動,這是我們的抗疫英雄。這次的疫情,這是一個沒有硝煙的戰場。我感覺我們的中國非常強大,我們的人民非常團結,還有奮鬥在一線的醫護人員,我非常敬佩他們,不顧個人的安危奔赴武漢,為了中國人民的安全付出了很大的代價。我也向他們表示敬意,感謝他們在武漢付出了每一份愛,我很感動。順德的醫護人員是很了不起了的,全國的醫護人員也很了不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