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豬期貨獲批”對豬價有什麼影響?正邦、牧原等企業參與意願高

多年以來,生豬養殖企業處於“飢一頓、飽一頓”的生存狀態,

由於缺乏有效的風險管理工具,企業在每次價格波動中均不同程度地承受著風險;現在,這種生產經營風險波動局面或將有所改觀。4月24日晚間,證監會發布了批准大商所上市生豬期貨的通知,這預示我國生豬養殖產業將迎來一個有效的風險管理衍生品工具,同時,生豬期貨也是業內首個活體交割的期貨品種。

“生豬期貨獲批”對豬價有什麼影響?正邦、牧原等企業參與意願高

證監會表示,推出生豬期貨是我國期貨市場服務實體經濟發展的重要舉措。下一步,將督促大連商品交易所紮實做好生豬期貨上市的各項準備工作,確保生豬期貨平穩推出和穩健運行。

多位生豬養殖產業界人士認為,今年生豬價格處於高位,進入二季度又迎來消費疲軟階段,生產加工企業再次迎來價格波動風險,企業迫切希望生豬期貨能夠早點推出,助力“熨平”價格波動風險。


生豬期貨期待已久

回顧生豬期貨的推出歷史,早在2008年底,中共中央和國務院發佈的《關於2009年促進農業穩定發展農民持續增收的若干意見》,就提到採取期貨交易等措施,穩定發展生豬產業。

2018年2月,證監會正式批覆大商所的生豬期貨立項申請,這預示著生豬期貨上市再進一步。

2019年11月,證監會副主席方星海在第15屆中國(深圳)國際期貨大會上表示,生豬期貨是在我國特定的生產情況和消費習慣下特別需要的一個期貨品種,將抓緊工作,儘快填補這一空白。

金瑞期貨認為,我國是生豬生產第一大國,生豬產量佔全球生豬總產量的一半以上。生豬市場規模巨大,不僅養殖企業及養殖農戶遍佈全國,而且,作為居民的最主要肉類來源,豬肉的消費群體範圍非常廣泛,因而對期貨市場具有很大的需求潛力。


“生豬期貨獲批”對豬價有什麼影響?正邦、牧原等企業參與意願高


生豬期貨合約細則尚未公佈

截至目前,大商所生豬期貨合約的具體細則尚未公佈。

“生豬期貨獲批”對豬價有什麼影響?正邦、牧原等企業參與意願高

中信建投期貨養殖產業研究員魏鑫認為,儘管生豬產業有關質量標準已初步形成,但在實際操作中,收上來的生豬可能是土雜豬、三元豬或五元豬,這些生豬的品質、來源地、飼料餵養情況不盡相同,導致價格難以統一。這些價格差別,如何在期貨價格上反映出來、是否需要做不同地區的升貼水是難題。此外,合約推出後實際交割過程中有多少生豬產品能夠達到交割標準,同樣是個未知數。


有望“熨平”價格波動風險

“生豬期貨的上市對於企業來說,相當於為企業提供了一條規避市場風險的途徑。”正邦科技市場部總監李巍巍說,隨著產業資金和投資資金的進入,生豬期貨能夠為市場價格進行指導,讓企業對整個後市市場行情有大致的方向判斷;能夠在價格低迷時為企業一定程度上減少損失,鎖定利潤。同時,交割制度能夠為企業提供一條穩定的出貨渠道,主要體現在和大型屠宰企業合同定價方面。 

據記者瞭解,在過去的生產經營中,由於缺乏對應的風險管理工具,生豬養殖企業只能藉助成本端的風險管理工具,例如玉米期貨、豆粕期貨,以及對應的期權工具,但在價格波動風險上,仍然缺乏有效的工具,而生豬期貨的推出,將有效破解此難題。

牧原股份相關業務負責人王瑞婷告訴《證券日報》記者,生豬期貨的推出,有助於生產經營者調整生產計劃,可以有效緩解“豬週期”對相關產業的影響,創造公平透明的生豬信息體系,有助於降低生豬價格的非理性漲跌,推動產業健康發展。企業通過套期保值操作,可以在期貨市場規避現貨市場的價格風險,達到鎖定生產成本和銷售收入,實現預期利潤目標;同時,有利於促進生豬養殖行業標準化、規模化的進一步發展,提升行業食品安全。

“生豬期貨獲批”對豬價有什麼影響?正邦、牧原等企業參與意願高

記者在採訪中發現,多數養殖企業表現出較高的意願參與生豬期貨,但同時也有一些建議和顧慮。

李巍巍表示,“參與生豬期貨總擔心套保頭寸不夠,進入交割月的量不足以保護實體生產成本。同時,合約設計應當充分考慮毛豬的品種、膘厚、體重、體型等因素,交割前的控料及沿途運輸過程中的掉膘標準。也希望在生豬交割過程中可以給予政策支持,方便雙方進行交割。”

也有養殖企業人士建議,政府和交易所可以投入部分資金鼓勵養殖戶參與“保險+期貨”項目,幫助養殖戶規避價格波動風險。


短期供需缺口還將持續

《證券日報》記者瞭解到,自非洲豬瘟疫情以來,我國生豬行業遭受較大損失,能夠繁殖生育的母豬存欄量大幅下跌,加之新冠肺炎疫情的影響,供應缺口愈發明顯。

與此同時,養殖大型企業快速補欄擴張,中小散戶加速退出,區域性供應緊張局面更加明顯;東北、華北、西北等北方區域補欄積極,而廣東、廣西、江西、湖北等南方省份滯後。 

“生豬養殖生產經營面臨較大挑戰,非洲豬瘟疫情時有可能發生,對生產經營形成威脅,企業整體養殖成本抬升。”李巍巍向《證券日報》記者介紹,預期近兩年生豬市場的供需還會出現矛盾。

日前,在國務院新聞辦公室舉行的新聞發佈會,海關總署相關負責人介紹說,我國一季度進口豬肉量為95.1萬噸,增加1.7倍;進口牛肉51.3萬噸,增加64.9%,而去年全年我國豬肉進口量也就210萬噸。

分析人士指出,近年來我國豬肉進出口也呈現出穩步增長態勢。可以預期,今年進口量還將有所提升。但是,由於我國豬肉進口量佔比很小,對緩解國內豬肉價格有限,影響全年價格走勢的主要因素還是看國內生豬復產的情況。

“生豬期貨獲批”對豬價有什麼影響?正邦、牧原等企業參與意願高

今年以來,在新冠肺炎病毒及豬瘟的“雙疫情”影響下,一季度豬肉價格仍然處於高位,但進入二季度,由於傳統消費淡季的影響,國內生豬價格似乎有下跌的跡象。 

李巍巍向記者介紹,年後生豬價格上漲,主要受疫情影響,物流不暢加之屠宰場藉機出凍肉推波助瀾,一季度豬肉價格處於較高的狀態;進入二季度市場秩序恢復正常,豬價價格下跌屬於理性迴歸。 

也有分析人士指出,由於市場需求整體仍略顯“疲憊”,在消費淡季疊加疫情影響,豬肉價格相對處於高位,市場消費低迷;同時,隨著飼料原料價格上漲,生豬養殖成本也有進一步上升趨勢,養殖戶持續壓欄及養大豬的壓力逐漸增大,預計在短期內,生豬價格將持續偏弱調整。

來源:第一財經、證券日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