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京,不上班的自媒體人,如何生存?

這篇文章是「自由會客廳」北京場

的參與者發言總結。由於北京場的寶藏自由職業者們太多,我決定按不同的職業主題分成幾篇發佈。

在北京,不上班的自媒體人,如何生存?

在北京,不上班的自媒體人,如何生存?

北京場活動照 攝影:DADA

第一篇的主題是「自媒體人」,我挑選了3位全職做自媒體的自由職業者的經歷,他們的領域分別是電影自媒體房產自媒體日語自媒體

他們中有人還是一個稍有起色、剛剛起步的萌新,有人已經通過自媒體獲得了穩定且可觀的收益,還有人已經組建了自己的團隊,正面臨著新的挑戰。

無論是哪種狀態,相信都會給想做自媒體的新人,和正處在不同發展階段的自媒體人提供一定參考價值。

文末我會簡單分析一下這些模式的特點。閱讀愉快:)


電影榨汁

電影自媒體/影評人


我是「電影榨汁」,一個致力於為影迷提供乾貨影視綜解析的自媒體。曾經和李誕是同行,是一個十年廣告文案,廣告/公關策劃、媒介投放相關工作都經驗豐富。

在北京,不上班的自媒體人,如何生存?

我的自由職業之路起始於2018年。在做過一次清晰的職業規劃諮詢之後,發現了自己真正的優勢在於提供優質的內容


同時自己越來越覺得在廣告公司工作,工作的成就感和使命感很弱,真正的寫作實力不會被看到,只能按照甲方的要求出產誰也不願意看的廣告。而且這些背後辛勤的付出,外界也根本不知道是誰的作品,只能收穫一份薪水而已。


而且上班的大部分時間都浪費在了溝通上,效率很低。我現在的工作模式很直接(適合我),你告訴我什麼方向,我就去寫,哪裡需要修改就去改,我覺得效率很高。

所以在2019年初,我開始在業餘時間撰寫影評文章,希望可以通過自己的寫作優勢為大家提供一些真正有用的內容。


隨著不斷在豆瓣、知乎、公號、毒舌APP上產出優質影視綜娛樂內容,內容逐漸被各大平臺推薦,也經常成為各大平臺某部影視作品的頭部內容,還簽約了MCN機構。


2020年初開始專職做自己的影視自媒體直到現在,把一個從零開始的小白賬號,做到在豆瓣和知乎上都有一定影響力,也算是一點小小的成績。


尤其是2020年初寫過的一篇關於電影《1917》背後歷史的解析長文,幸運地在微博上被《讀庫》雜誌的主編六哥看到,並被收錄在近期出版的《讀庫2003》中,深感榮幸和壓力。

在北京,不上班的自媒體人,如何生存?

剛剛還有幸參與了百花電影節開幕影片《一點就到家》的首映活動。

在北京,不上班的自媒體人,如何生存?

我現在的收入來源主要是影評收入廣告軟文,因為內容越寫越多,各方面的期待和合作機會也越來越多,就需要自己不斷產出優質內容,不負各個內容平臺的支持。

當然,目前自己的自媒體賬號還處於萌新階段,和很多頭部自媒體不能相提並論,這就更需要不斷努力輸出。

我目前最大的困境是產能不足被抄襲。我曾經有一篇文章被洗稿,我有一個知識產權律師幫我去申訴,也沒有什麼用。這個事情確實也管不過來,我的態度就是不管了。


後來我在多平臺同步文章時會有點剋制,但是獲取更多流量可以說是每個自媒體博主的核心工作,只有流量夠多才有更大的影響力,才能參與到更多的影視綜宣傳活動中來。

在北京,不上班的自媒體人,如何生存?

我覺得有的時候也不用做太多客戶拓展,你只要把你的內容做好,很多平臺自己會推薦,而且有的時候你自己去找客戶自薦,也不一定能成功。

比如我那篇被收錄進《讀庫》的影評,是老六在微博上聯繫的我,他給我發私信說你寫了一篇文章,我覺得挺好的。我當時沒有主要經營微博,只是在豆瓣上同步到了微博,就被人發現了。

在北京,不上班的自媒體人,如何生存?

另外我在所有平臺都申請了認證,你要有一個專業化的標誌,讓別人覺得你是專業的。

然後我也會加各種群,一種是電影愛好者的群,另一種是宣傳公司的群,每個平臺的需求會發在各自的群裡。

近幾年,短視頻趨勢逐漸清晰,更多投入和流量都在向短視頻內容傾斜,各大平臺都在扶植短視頻,圖文已經不能滿足用戶獲取內容的需要。

最近也在苦練短視頻製作技能,還在和更多喜歡影視剪輯的夥伴合作,產出更多視頻形式的影視解析內容。視頻內容不單單是講一遍電影劇情,依然會帶來乾貨解析。

其實我做了自由職業個人博主之後,目前收入明顯比原來在廣告/公關公司低很多,但這份自由職業帶來的成就感卻不知道比原來強多少倍。


所以我並不後悔這個選擇,因為我相信真正好的內容和足夠的流量,可以讓我在未來得到更多,而且也可以在精神上獲得更多的滿足感。

在北京,不上班的自媒體人,如何生存?

影視榨汁的知乎主頁

自由職業以後,我減少了很多上班時期不必要的開支,比如不用通勤了,還有星巴克,原來上班會點,現在覺得沒必要。包括我原來經常點外賣,現在自己做飯。

我是北京人,沒有房子的壓力。但存錢意識比上班的時候強,自由職業以後還存下錢了。上班的時候掙多少花多少,基本月光,現在覺得沒必要就不支出。


最後我推薦2本改變我職業選擇的書,是在職業諮詢的時候諮詢老師推薦閱讀的李中瑩的《重塑心靈》和馬庫斯·白金漢《現在,發現你的優勢》。


這兩本書尤其應該讓還在大學階段,即將做職業選擇的同學讀到,讀過之後你能發現自己真正想要什麼,以及真正擅長什麼。

而不是像我,走了10年彎路才最終選擇義無反顧。


羊迪

房產諮詢/房產自媒體


我是從「間隔年」過渡到「自由職業」狀態的。

在成為一名自由職業者之前,我曾經有10個月的時間在國內和國外閒蕩、發呆,最遠去過塔斯馬尼亞的布魯尼島,在那裡看到過白色的野生袋鼠。

在北京,不上班的自媒體人,如何生存?

在塔斯馬尼亞最大的草莓農場裡,我當過一個月的草莓採摘工(月入2萬+的那種)。摘草莓的時候我就想,在國內我是把自己的時間賣給老闆,在草莓農場我是把時間賣給農場主,未來我希望把自己的時間賣給自己,並儘可能地比賣給其他人要多

在北京,不上班的自媒體人,如何生存?

成為「自由職業者」的想法,就是從那時萌芽的。

回國後,我意識到自己是知乎的重度用戶,而且因為自己曾經做過房產,經常在知乎分享房產內容,久而久之就有朋友找我諮詢房產的問題,我一開始都是免費回答,後來人多了,就會設置一些門檻,再後來就會進行一些收費。

在北京,不上班的自媒體人,如何生存?

羊迪的知乎主頁

2018年3月,我索性辭職了,成為一個專職的

房產內容創作者&諮詢師

我現在通過原創內容+其他房產KOL推薦+熟客推薦的方式,做買房、賣房、退房的付費諮詢。

關於範圍的話……所有「普通人」關於房產的困惑,我都能回答,嗯,就是這麼大言不慚。

曾經我也考慮過成為一個專職的房產KOL,但是自己的創作欲實在不強(懶),又不怎麼願意靠接廣告賺錢(傲嬌),還不希望推薦樓盤分佣金(臉皮薄),所以就靠著付費諮詢活著,也還算OK。

房產行情好的時候,買房諮詢多,房產行情不好的時候,退房諮詢多,也算是互為對沖,旱澇保收了。

當然除了諮詢,還有一些不定期的、小額的收入來源,比如知乎的廣告(幾個月一個)、微信公眾號的廣告(最近心情不好,已經幾個月不接了)、房產付費社群的入群費、偶爾的一兩篇

付費約稿付費課程的分傭電子書和紙質書的稿費

2017年的時候,我在知乎上開知乎live,主題是:人生的首套房操作指南,當時就賺了2萬,後來的兩三年累計有7-8萬。現在邊際遞減,每個月也會有幾百塊錢的收入。

我的很多機會都來自我的個人IP,也就是知乎上的「羊迪」,我不是很在意怎麼拓展渠道,我把內容發在知乎上,就會有需要的人找到我。

知乎上,你的內容越優質,就會招攬來人。舉個例子,我有一條回答是:買房的最佳時機是什麼時候?這個回答有1w多贊同,通過這篇回答找我諮詢的朋友,幾年下來估計有上千人,除此之外,還有不少課程合作、同行交流乃至出版社邀約,但很多都是無心插柳的事情。

在北京,不上班的自媒體人,如何生存?

我比較佛系,不知道自由職業這條路能走多久,收入也確實不算穩定。但以年為單位計算,收入確實比上班時高不少。我之前會定一個目標,每個月收入達到1w,後來發現每個月都能很快達到目標,於是就一直自由職業做到現在。

現在其實進入了比較理想的狀態,非要說困難的話,我感覺自己越來越像「羊迪」了,我陷入了「羊迪」的黑洞中,成為了那個別人眼裡的“房產專家”、“房產大V”,像是一個沒有感情的工具人。


但我也想成為另一個「林安」、另一個「王成長」(這人是我的前領導,特別酷的一個廣告人),我不想只做「羊迪」,但又無法超越「羊迪」。

你看,羊迪得有多幸運啊,現在最大的困惑,居然是「自我實現」層面的問題。


不過這也不算是困難,因為我有勇氣和執行力,還有充足的時間和自由、存款與現金流。

總之,老天爺餓不死瞎家雀,就算天真的塌下來,也得去扛。

邢亞飛

日語自媒體「日語聽譯學習」創始人

在北京,不上班的自媒體人,如何生存?

我是19年下半年正式開始的自由職業,也就是在家給自己工作,主要做日語公眾號線上運營。說起開始運營這個公眾號,要追溯到2016年下半年。

當時還是在讀碩士生,作為學校一個社團的成員,因活動需要,學習了公眾號編輯和運營,開始了公眾號的探索之路。隨後和自己的日語專業相關聯,開了一個日語公眾號。


最初只是單純為了督促自己學習,沒想過有人會關注,結果竟然有用戶慢慢關注,粉絲數呈增加趨勢,迫使自己開始認真對待,因為時間和精力不允許。我就開始在自己的粉絲群體招募,然後共同運營。

我是創始人,目前有4個人和我一起幹,大家也在不同的地方。當這個號發展起來後,我發現用戶還有其他方面的需求,我們就再拓展其他業務。

之後公眾號內容的精細度、更新頻率都大大提升,粉絲增長也加快了。隨著粉絲增長,又日語相關甲方找到我們,慢慢開啟了接廣告賺錢模式賺的錢再去擴展新號,至今公眾號有十幾個,但仍然以最初的公眾號為主,其他還在成長階段。


畢業就職後也沒停下公眾號的運營,2018年底還註冊了公司,直到2019年下半年,實在無法兼顧本職工作和公眾號,乾脆辭職回家做起了所謂的自由職業。


現在公眾號矩陣的運營是全職合夥人+兼職合夥人模式,大家都有固定工資,但提成不一樣。我的工資不高,一個月8000元,畢竟現在還在初期階段。

如果把這個事情看成創業的話,其實創業初期這個薪資是可以接受的,慢慢積累後面會是一個迭代的過程。

商業模式的話,我們是以線上運營日語公眾號為主,最主要的收入來源目前還是廣告費收入,除此之外,我們也在開發自己的產品,比如已經上線的日語學習APP文創產品日語線上書店

日語線上課程日本留學業務等。

在北京,不上班的自媒體人,如何生存?

今後精力也會集中在自己產品的開發、深度挖掘用戶、提升變現能力。爭取讓自己的小團隊和兼職人員獲得更好的回報。

目前最大的困難是資金和人才不足,導致我們的運作效率偏低

,發展沒有預期的快。


具體說來,比如我們核心成員都是線上協作和分工,不能面對面交流,同時有的人是兼職合夥人,效率上會低很多。


另外,因為資金不足,無法吸引更優秀的人加入我們和我們一起成長。以此衍生的問題會很多,比如被更專業的團隊複製模式而替代、增速乏力、收入堪憂等。


除此之外還有團隊協作和磨合也不夠順暢、兼職人員流動大導致人員招募成本高、公眾號不是實體產業有隨時消失的風險(比如被封號)等等。

(牛天對本文的錄音整理亦有幫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