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乡故事:华新职工和卫辉群众抗日故事

关注卫辉慢生活,美好人生从慢生活开始

■ 读好文 || 交益友 || 品佳日 ■

新乡故事:华新职工和卫辉群众抗日故事

□任洪建

张赐公(张执桓)生于1890年,卫辉德北街人,在实业救国思想支配下与好友们从清末开始创办实业,至抗战前夕已办有张维垦植社,开垦黄河故道大沙荒四万亩,还创办有福民社福民孤儿院、华新布厂、福民学校、海藻庵学校、香泉师范、树园林场等,形成了庞大的实业体系,并在华新纱厂兼任庶务股长。

1936年日本侵华步伐逼紧,国民党军事委员会第六部,以马步周为队长的工作队,有孙伯英等到华新宣教防空防爆组织抗日,张赐公与县教育局长介习资(介景福)、马步周、孙伯英等人组织“抗日义勇军”,机构设在城内师范学校院内,盆爻村武师王英志看门。他们认为小日本国力强,一旦打过来,不可能很快打败它,必须作长期抗日准备。赐公先生同年在辉县山里买下大片荒山,兴办“石门垦植社”(石门社)发展山区经济,建房屯粮作长期抗日准备。这些人不断往返于石门社与卫辉城之间。

1937年“七七事变”后张赐公将全家搬迁上山,随之上山的有布厂技师刘树平、张静如、蓝祖堂、武师王英志、华新职员殷修增、朱润坤,还有青年义勇军人员申哲元、郭福海、王树道、杨易萱等等,这是卫辉沦陷之前华新职工和卫辉群众首批上山抗日。

新乡故事:华新职工和卫辉群众抗日故事


石门社在辉县九峰山区,地跨回龙村和九峰山村,大力发展林果、桑蚕、蜜蜂,建房几十间,大部分在暖璋阁,并建起厂房办起毛织厂,鼓励山民养羊。赐公先生还将九峰山区几十个村庄组成联庄会,备有枪支,山区人民自养自卫抗匪抗日。赐公先生还不断接交抗日人士,如殷震夏等等。

张荫梧,河北保定人,蒋、闫、冯中原大战时为闫锡山部下,战败后下野回保定办学。“七七事变”后张荫梧打起抗日招牌,共产党派温健公帮他建立民训处和干部养成所,发展自己的势力。朱程是黄埔军校第六期毕业生,早年参加革命,后到日本留学四年,快毕业时因国内形势所迫,与同学闻允志(1926年加入共产党) 一同回国抗日,被共产党派到河北帮助温健公工作,在张荫梧处任教官。

保定沦陷后他们撤退到山西和豫北山区,1937年冬,活动在山西陵川和河南林县一带,辉县山区石门社恰在其中间。朱程见这里一片兴旺,几次到张赐公家里作客。赐公先生佩服朱程的才学和抗日决心,认为志同道合,成为妄年之交的知心朋友,即与朱程、张荫梧、闻允志、殷振夏等成立“太行山抗日五人领导小组” 。

新乡故事:华新职工和卫辉群众抗日故事


当时国共合作,八路军总司令朱德提倡在敌占区成立民间抗日动援机构,1937年冬经国民党河南省政府批准,成立了“豫北抗日行动委员会”,在暖璋张赐公的五间楼房门口挂上牌子,安设电台,为公开合法的民间抗日战地动员机构,简称“动委会”。其活动情况朱程派单线向十八集团军总部的朱德汇报。

殷振夏坐镇动委会,随赐公上山的小青年王树道为他的勤务员。张赐公任动委会民训科长,也称第一科科长,运用自己在豫北地区的影响,发动群众组织抗日。赐公先生运用自已的财力积极支持朱程组织武装,随同赐公先生上山的青年杨易萱任朱程的秘书。

温健公陪同张荫晤到武汉,经武汉国民党政府批准以民训处和干部养成所为基础扩大为“河北民军”,张荫梧任总指挥。朱程的部队称河北民军第十大队,后称十一团。

新乡故事:华新职工和卫辉群众抗日故事


1938年侵华日军在卫辉西门桥上的合影

马步周、孙伯英、介习资等不断往返于石门社与卫辉之间,并在卫辉积极组织人员。1938年农历正月十五日,日军逼近卫辉县城。他们带领华新职工,和社会青年,携带枪支於夜间向辉县山区进发,在福民孤儿院结业的郭福海为马步周的上士文书,王英志、申哲元等首批上山的一些人员在队中领路,到山彪村聚集约二百多人,这时村民们还在燃放炮竹欢庆灯节。卫辉这支抗日大队对外称战地服务团,行至辉县地面时,国民党五十三军士兵在路旁骂他们是胆小鬼,说他们扛着枪只往山上跑。殊不知这支群众武装刚才聚集没有经过训练。大队开到石门店,介习资带一部分人驻下来,马步周带一部分人上了老爷梯,到暖璋与张赐公会面。正月十六日,日军进了卫辉城。这是华新职工与卫辉群众第二批上山抗日。

不数日,驻扎在辉县的五十三军被日军击溃,卫辉抗日大队为保存力量,介习资带的一支人转路过黄河到达荥阳,马步周带的一支人翻越王莽岭到达山西凌川县。大部分款项由马步周带着,介习资所带款项无几,催马步周过黄河,马步周带部队过河也到荥阳与介习资汇合,大队在荥阳整训。

新乡故事:华新职工和卫辉群众抗日故事


继平型关大捷之后,1938年3月,台儿庄大战胜利,国民党河南省政府给豫北地区委任了十七个县的县长。介习资到开封河南省政府去,被委任为卫辉的县长,要求率卫辉抗日大队回卫辉地面抗日。大队整训几个月,开到郑州北过黄河,回到卫辉地面。到芳兰村时,因意见不和,介习资带一批人到香泉寺组织县政府。王振福、孙伯英带一部分人到了淇县大庙,又驻西鱼泉村,这部分人多为华新职工,如刘保陆、潘世杰、侯伯领、袁林、王振福、曹全等,王振福为队长。部队拉来拉去,也有不少人离队回家,如曹全(北门外北关人)。闻允志得知卫辉抗日大队在淇县的情况后,由淇县工作团的吴建华去联系,收编到闻允志的九支队,住淇县灵山寺时,8月受匪军袭击,王振福(大队长)、孙伯英(大队政治主任)等数人被害。九支队组建不足两个月番号被取消,闻允志率九队人员合并于朱程的民军十一团。(1939年八路军总司令朱德命名朱程的部队为“华北抗日民军”,归八路军总部直接领导,括编后战斗部队为一个旅,到平原开辟抗日根据地,为冀鲁豫军区的一个军分区。)

1938年,介习资在香泉寺稳住以后,派赵新等二人到卫辉华新纱厂联系组织人员上山抗日,当时卫辉己是日军占领区,纱厂停工,华新布厂还有五、六十人未走,张赐公上山以后华新布厂由陈克成主持。下午约五点钟陈克成派刘清源将赵新等接进厂里,到了约定时间山上来了不少人接应,但没有接上信。夜间约12点钟,陈克成和赵新领着布厂工人下掉看大门厂警杨某等人的枪,将其轻轻缚上,用毛巾堵住嘴,关到铁道门里的仓库里(厂警是华新职工,为了让他们推卸责任故意这样做)。又搞了纱厂存放的部分枪支,包括两挺机关枪。几十人过卫河走吕祖阁,天明时跑到了神头。这批人到香泉寺后,被派往朱程所帅的民军受训两个月,又回到卫辉山区。这批人中有刘清源、王佩瑚等等,这是华新职工和卫辉群众上山抗日的第三批。

新乡故事:华新职工和卫辉群众抗日故事


抗战英雄山——太行柳树岭

在民族危难国家存亡之际,这些人上山抗日,勇于献身,敢于和敌人浴血奋战的民族精神和爱国精冲,值得颂扬。这些群众武装在长期艰苦的抗战过程中成长,成为抗击日寇战绩卓著的有生力量。

申哲元(称赐公先为表叔),卫辉黄山村人,为介习资部下大队长。解放战争时共产党四县边区主任李先贤(张赐公先生的朋友)经赐公先生介绍去收编申哲元的部队,只身去见申哲元,熟人相见说明来意后,申哲元表示自己人不打仗,抗战胜利应该和平了,不愿再从军界,将部队交给李先贤,他被安排到濮阳搞林业。这种英勇抗日不打内战的思想境界更可贵。

说明:本文材料收集于1989年以前,由家中老人、法院记录,及老干部李先贤,民军老干部牛星斗、吴建华,华新老干部李子香、姚荣及文中提到的郭福海、申哲元、王树道、刘清源、王佩瑚、曹全等提供。不妥之处请知情者指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