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鄉故事:華新職工和衛輝群眾抗日故事

關注衛輝慢生活,美好人生從慢生活開始

■ 讀好文 || 交益友 || 品佳日 ■

新鄉故事:華新職工和衛輝群眾抗日故事

□任洪建

張賜公(張執桓)生於1890年,衛輝德北街人,在實業救國思想支配下與好友們從清末開始創辦實業,至抗戰前夕已辦有張維墾植社,開墾黃河故道大沙荒四萬畝,還創辦有福民社福民孤兒院、華新布廠、福民學校、海藻庵學校、香泉師範、樹園林場等,形成了龐大的實業體系,並在華新紗廠兼任庶務股長。

1936年日本侵華步伐逼緊,國民黨軍事委員會第六部,以馬步周為隊長的工作隊,有孫伯英等到華新宣教防空防爆組織抗日,張賜公與縣教育局長介習資(介景福)、馬步周、孫伯英等人組織“抗日義勇軍”,機構設在城內師範學校院內,盆爻村武師王英志看門。他們認為小日本國力強,一旦打過來,不可能很快打敗它,必須作長期抗日準備。賜公先生同年在輝縣山裡買下大片荒山,興辦“石門墾植社”(石門社)發展山區經濟,建房屯糧作長期抗日準備。這些人不斷往返於石門社與衛輝城之間。

1937年“七七事變”後張賜公將全家搬遷上山,隨之上山的有布廠技師劉樹平、張靜如、藍祖堂、武師王英志、華新職員殷修增、朱潤坤,還有青年義勇軍人員申哲元、郭福海、王樹道、楊易萱等等,這是衛輝淪陷之前華新職工和衛輝群眾首批上山抗日。

新鄉故事:華新職工和衛輝群眾抗日故事


石門社在輝縣九峰山區,地跨回龍村和九峰山村,大力發展林果、桑蠶、蜜蜂,建房幾十間,大部分在暖璋閣,並建起廠房辦起毛織廠,鼓勵山民養羊。賜公先生還將九峰山區幾十個村莊組成聯莊會,備有槍支,山區人民自養自衛抗匪抗日。賜公先生還不斷接交抗日人士,如殷震夏等等。

張蔭梧,河北保定人,蔣、閆、馮中原大戰時為閆錫山部下,戰敗後下野回保定辦學。“七七事變”後張蔭梧打起抗日招牌,共產黨派溫健公幫他建立民訓處和幹部養成所,發展自己的勢力。朱程是黃埔軍校第六期畢業生,早年參加革命,後到日本留學四年,快畢業時因國內形勢所迫,與同學聞允志(1926年加入共產黨) 一同回國抗日,被共產黨派到河北幫助溫健公工作,在張蔭梧處任教官。

保定淪陷後他們撤退到山西和豫北山區,1937年冬,活動在山西陵川和河南林縣一帶,輝縣山區石門社恰在其中間。朱程見這裡一片興旺,幾次到張賜公家裡作客。賜公先生佩服朱程的才學和抗日決心,認為志同道合,成為妄年之交的知心朋友,即與朱程、張蔭梧、聞允志、殷振夏等成立“太行山抗日五人領導小組” 。

新鄉故事:華新職工和衛輝群眾抗日故事


當時國共合作,八路軍總司令朱德提倡在敵佔區成立民間抗日動援機構,1937年冬經國民黨河南省政府批准,成立了“豫北抗日行動委員會”,在暖璋張賜公的五間樓房門口掛上牌子,安設電臺,為公開合法的民間抗日戰地動員機構,簡稱“動委會”。其活動情況朱程派單線向十八集團軍總部的朱德彙報。

殷振夏坐鎮動委會,隨賜公上山的小青年王樹道為他的勤務員。張賜公任動委會民訓科長,也稱第一科科長,運用自己在豫北地區的影響,發動群眾組織抗日。賜公先生運用自已的財力積極支持朱程組織武裝,隨同賜公先生上山的青年楊易萱任朱程的秘書。

溫健公陪同張蔭晤到武漢,經武漢國民黨政府批准以民訓處和幹部養成所為基礎擴大為“河北民軍”,張蔭梧任總指揮。朱程的部隊稱河北民軍第十大隊,後稱十一團。

新鄉故事:華新職工和衛輝群眾抗日故事


1938年侵華日軍在衛輝西門橋上的合影

馬步周、孫伯英、介習資等不斷往返於石門社與衛輝之間,並在衛輝積極組織人員。1938年農曆正月十五日,日軍逼近衛輝縣城。他們帶領華新職工,和社會青年,攜帶槍支於夜間向輝縣山區進發,在福民孤兒院結業的郭福海為馬步周的上士文書,王英志、申哲元等首批上山的一些人員在隊中領路,到山彪村聚集約二百多人,這時村民們還在燃放炮竹歡慶燈節。衛輝這支抗日大隊對外稱戰地服務團,行至輝縣地面時,國民黨五十三軍士兵在路旁罵他們是膽小鬼,說他們扛著槍只往山上跑。殊不知這支群眾武裝剛才聚集沒有經過訓練。大隊開到石門店,介習資帶一部分人駐下來,馬步周帶一部分人上了老爺梯,到暖璋與張賜公會面。正月十六日,日軍進了衛輝城。這是華新職工與衛輝群眾第二批上山抗日。

不數日,駐紮在輝縣的五十三軍被日軍擊潰,衛輝抗日大隊為保存力量,介習資帶的一支人轉路過黃河到達滎陽,馬步周帶的一支人翻越王莽嶺到達山西凌川縣。大部分款項由馬步周帶著,介習資所帶款項無幾,催馬步周過黃河,馬步周帶部隊過河也到滎陽與介習資匯合,大隊在滎陽整訓。

新鄉故事:華新職工和衛輝群眾抗日故事


繼平型關大捷之後,1938年3月,臺兒莊大戰勝利,國民黨河南省政府給豫北地區委任了十七個縣的縣長。介習資到開封河南省政府去,被委任為衛輝的縣長,要求率衛輝抗日大隊回衛輝地面抗日。大隊整訓幾個月,開到鄭州北過黃河,回到衛輝地面。到芳蘭村時,因意見不和,介習資帶一批人到香泉寺組織縣政府。王振福、孫伯英帶一部分人到了淇縣大廟,又駐西魚泉村,這部分人多為華新職工,如劉保陸、潘世傑、侯伯領、袁林、王振福、曹全等,王振福為隊長。部隊拉來拉去,也有不少人離隊回家,如曹全(北門外北關人)。聞允志得知衛輝抗日大隊在淇縣的情況後,由淇縣工作團的吳建華去聯繫,收編到聞允志的九支隊,住淇縣靈山寺時,8月受匪軍襲擊,王振福(大隊長)、孫伯英(大隊政治主任)等數人被害。九支隊組建不足兩個月番號被取消,聞允志率九隊人員合併於朱程的民軍十一團。(1939年八路軍總司令朱德命名朱程的部隊為“華北抗日民軍”,歸八路軍總部直接領導,括編後戰鬥部隊為一個旅,到平原開闢抗日根據地,為冀魯豫軍區的一個軍分區。)

1938年,介習資在香泉寺穩住以後,派趙新等二人到衛輝華新紗廠聯繫組織人員上山抗日,當時衛輝己是日軍佔領區,紗廠停工,華新布廠還有五、六十人未走,張賜公上山以後華新布廠由陳克成主持。下午約五點鐘陳克成派劉清源將趙新等接進廠裡,到了約定時間山上來了不少人接應,但沒有接上信。夜間約12點鐘,陳克成和趙新領著布廠工人下掉看大門廠警楊某等人的槍,將其輕輕縛上,用毛巾堵住嘴,關到鐵道門裡的倉庫裡(廠警是華新職工,為了讓他們推卸責任故意這樣做)。又搞了紗廠存放的部分槍支,包括兩挺機關槍。幾十人過衛河走呂祖閣,天明時跑到了神頭。這批人到香泉寺後,被派往朱程所帥的民軍受訓兩個月,又回到衛輝山區。這批人中有劉清源、王佩瑚等等,這是華新職工和衛輝群眾上山抗日的第三批。

新鄉故事:華新職工和衛輝群眾抗日故事


抗戰英雄山——太行柳樹嶺

在民族危難國家存亡之際,這些人上山抗日,勇於獻身,敢於和敵人浴血奮戰的民族精神和愛國精衝,值得頌揚。這些群眾武裝在長期艱苦的抗戰過程中成長,成為抗擊日寇戰績卓著的有生力量。

申哲元(稱賜公先為表叔),衛輝黃山村人,為介習資部下大隊長。解放戰爭時共產黨四縣邊區主任李先賢(張賜公先生的朋友)經賜公先生介紹去收編申哲元的部隊,隻身去見申哲元,熟人相見說明來意後,申哲元表示自己人不打仗,抗戰勝利應該和平了,不願再從軍界,將部隊交給李先賢,他被安排到濮陽搞林業。這種英勇抗日不打內戰的思想境界更可貴。

說明:本文材料收集於1989年以前,由家中老人、法院記錄,及老幹部李先賢,民軍老幹部牛星斗、吳建華,華新老幹部李子香、姚榮及文中提到的郭福海、申哲元、王樹道、劉清源、王佩瑚、曹全等提供。不妥之處請知情者指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