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对婚姻的许多看法,都来自这本书

我们对婚姻的许多看法,都来自这本书

点击此处添加图片说明文字

博雅小学堂

给孩子受益终生的人文底色

文 | 许子东给父母的文学课


今天,我们要读近代文学阶段的最后一部小说——钱钟书的《围城》。


这本书被夏志清评价是“中国近代文学中最有趣、最用心经营的小说,可能是最伟大的一部”,但我在第一次读时有点失望,“二刷”才发现它的好,为什么呢?


我们对婚姻的许多看法,都来自这本书

点击此处添加图片说明文字


01

天才“文二代”钱钟书


钱钟书(1910—1998),他的名字就很复杂,原名仰先,字哲良,后来改名钟书,字默存,号槐聚,江苏无锡人。


钱钟书的父亲是著名的古文学者钱基博,写过一本《中国现代文学史》,文言写的,讲的完全不是现代。


现代作家当中最贵族出生的是张爱玲,最“文二代”(父亲是作家、学者,儿子也是学者)的,就是钱钟书。


钱钟书幼年就过继给伯父钱基成,但是这个伯父家里抽大烟,所以钱基博有时候还是直接管教他的儿子。


19岁那年,钱钟书考上了清华,虽然他数学只考了15分,校长罗家伦——参与和命名五四运动的胡适派的一个学者——破格录取了钱钟书。


当时的清华文学院的院长是冯友兰,曾夸这个学生“不但英文好,中文也好,就连哲学也有特殊的见地,真是天才。”


23岁的时候,钱钟书清华外文系毕业,到上海光华大学任教,25岁和杨绛结婚。


《我们仨》里写杨绛是比他更早拿到了留欧的奖学金,但为了等钱钟书,没有去,很有眼光。


我们对婚姻的许多看法,都来自这本书

点击此处添加图片说明文字

钱钟书与杨绛


抗战前,钱钟书考取了庚子赔款公费到牛津大学,他的简历说是获得了文学学士学位,就是大学学位,杨绛说是副博士学位,总而言之不是博士。


之后钱钟书又到巴黎大学访学一年,整个经历有点像《围城》的主人公方鸿渐,当然了,除了伪造假文凭这件事。


简而言之,钱钟书若是放在今天,在中国内地或者香港的大学里求职就很难了,因为你没有博士学位,更不要说做“长江学者”、讲座教授了,所以看来学问和学位有时候是两回事。


1938年,抗战正激烈,我们知道财主蒋家的儿女们艰辛地从南京逃到武汉,狼狈地再逃到重庆,就在这个时候,钱钟书经过香港回国,到西南联大当教授。


他父亲在湖南蓝田国立师范学院做中文系主任,来信要钱钟书去照顾,所以之后钱钟书跑去那里做英文系主任。


《围城》里一部分的故事就是以那个学校为背景。


1938到1942年间,钱钟书写了《谈艺录》,我很年轻的时候就看,当时半懂不懂,因为是文言写的,不过那本书奠定了钱钟书一流学者的地位。


我们对婚姻的许多看法,都来自这本书

点击此处添加图片说明文字

年轻时的钱钟书


1949年以后,那时候有评教授,一级教授很少,比如陈望道、俞平伯、余冠英等,屈指可数,30多岁的钱钟书居然是一级研究员。


五六十年代,钱钟书的主要工作是翻译《毛选》和《毛主席诗词》。我们知道他最后的代表作是《管锥编》,好几卷,学术界我们常说有红学、曹学、鲁学,近年来的高全之、郑树森,他们又说有张学,可是也有钱学,钱学不是研究《围城》的,研究的是《管锥编》。


02

初读《围城》:

这也算最伟大的小说?


《围城》是1944年开始创作的,这个时间就是差不多张爱玲的《传奇》再版,赵树理的小说被列为新方向,《财主底儿女们》也在创作当中,是同一个时段,但是这些作品真是风马牛不相及。


《围城》1946年完稿,1947年上海晨光出版公司印行,但读过这个版本《围城》的人极少,50年代以后这个书没有出版过,我自己也是读了夏志清的著名评论以后才去读《围城》。


夏志清的评论说《围城》是“中国近代文学中最有趣、最用心经营的小说,可能是最伟大的一部”。


读这段话的时候,我是现代文学的研究生,之前只知道钱钟书是个天才学者,他的一本小书《旧文四篇》里有一篇是讨论通感的,我印象非常深。


我就想这什么人出书,像我们都要用“新论”这样的词来包装,他可以说“旧文四篇”,厉害!What?钱钟书还写小说?


所以80年人民文学版的《围城》是城中热话,钱钟书给夏志清的私人信件里面说you made me,你创造了我,但是仔细再看夏志清的评论,你们知道夏志清的《中国现代小说史》一向毫不吝啬使用“最”字——


他说茅盾无疑是现代中国最伟大的共产作家,《骆驼祥子》是到那个时候为止,最佳现代中国长篇小说,张天翼是这十年当中(1930年代)最富才华的短篇小说家,还有张爱玲的《金锁记》,他说据我看来,这是中国从古以来最伟大的中篇小说。


现在的广告法据说禁止使用“最”字,我当时看到夏志清的这个评论也是吓一跳,后来仔细想想也不过分,因为他加了很多微妙的限制,比方说自古以来中国没有中篇,所以讲《金锁记》是现代文学当中最伟大的中篇,也不过分。


说茅盾的伟大在于共产作家,张天翼的范围是30年代等等。


评《围城》也一样,你看他说“最有趣”,记住讲一个人的作品最有趣,不一定是很好的称赞,“最用心经营”,这可以是称赞,但是“最伟大”加了一个可能。


说实话,我最初读《围城》,就带着“最伟大”的阅读期待,不免有点失望。


失望之一是这个主人公身处抗战时期,他的行为、心理也太脱离时代了吧?


上一期我们读《财主底儿女们》,有评论家还说,“主人公纯祖是在伟大的抗日民族解放斗争中,仍未能与人民结合,没有找到光明出路的知识分子的典型。”


这是非常常见的一种批评了,可至少讲蒋纯祖还经过战场,到过战地剧团,还在乡村小学跟恶势力搏斗,临死的时候口里还念着中国中国的。


而方鸿渐同样处在抗战乱世,只陷在个人恋爱、家庭、工作的琐事当中,兜兜转转不能自拔。


外面打那么大的仗,那么大的事,他都关心不了,还整天跟老婆吵架,走不出围城。


所以从80年代初我自己当时的阅读习惯来看,就想方鸿渐这样的人生有什么意义呢?


第二个失望,方鸿渐在回国船上跟鲍小姐那一段,看得出作家对这个人物是有讽刺,有批判的,所以我当时想大概后面还有正面人物吧?


没想到他就是主人公了,其他人比他还差,作家渐渐地还对他有同情。


在我看来基本上是作家讽刺方鸿渐,方鸿渐又讽刺其他人,这个情况也挑战颠覆我当时的文学观。


当然了,这个小说语言幽默,意象精彩,但是我初读《围城》的时候就很怀疑,难道这就是伟大的小说吗?


比较有收获的是教书以后重读,那个时候不以评论家的身份进入,而是以普通读者,假定我就是方鸿渐,看看在人生的各种难题之前,我能有怎么不一样或者一样的选择?


03

如果你是方鸿渐,你会怎么选?


第一次选择当然是在船上碰到“半裸的”、“局部的真理”鲍小姐,更早的选择应该是买不买假文凭,至于父亲替他订婚,未过门媳妇早逝,“岳父”资助出国,这几乎都是命运安排,没有选择。


在回国前要不要假文凭做亚当、夏娃下身的树叶,方鸿渐用了柏拉图、孟子、齐宣王等古训来诡辩,说有时候骗人也是有合理性,而且被骗之际还骗了那个骗子爱尔兰人,说“这事也许是中国自有外交或订商约以来唯一的胜利”。


这事要是我的话会不会做呢?


大概不会,也难说,先放一放。


回国轮船,长日长夜漫漫,虽然有一个认识的女博士,但是苏小姐她理想的自己是“‘艳如桃李,冷若冰霜,’让方鸿渐卑逊地仰慕而后屈伏地求爱。谁知道气候虽然每天华氏一百度左右,这种又甜又冷的冰淇淋作风全行不通。”


而与苏小姐同舱的,有葡国血统的黑美人鲍小姐,“纤腰一束,正合《天方夜谭》里阿拉伯诗人所歌颂的 美人条件:‘身围瘦,后部重,站立的时候沉得腰肢酸痛。’长睫毛上一双欲眠 似醉、含笑、带梦的大眼睛,圆满的上嘴唇好像鼓着在跟爱人使性子。”


所以对比冰冷的苏小姐,鲍小姐一句话 就把方鸿渐钩住了:“方先生,你教我想起了我的fiancé,你相貌和他像极了!”


这个话暗示性很大。


第一层意思是,假如我没订婚,你是可以考虑的,又包含了一层意思是我的fiancé(未婚夫)不在,你或者可以享受他的权利,还不必尽他的义务呢!


接下来两个人在夹板上借着海浪摇晃,就kiss上了。


船到了越南那天,苏小姐上岸了,鲍小姐就主动提醒,“咱们俩今天都是一个人睡”,果然当天晚上鲍小姐主动地来到了方鸿渐的船舱,下面省略……


这种时候,如果是我会怎么办?


很可能也逃不掉这一类的艳遇,不过来得快,去得也快,船到香港,鲍小姐就扑向她那黑胖子秃头的未婚夫了,这长得哪里像方鸿渐?这个主人公心里很不是味道。


到此为止,只是中国男人感情征途常见的初段序曲,就像张爱玲写佟振保的留学艳遇一样,但可别小看游轮上的one night stand(一夜情),它对主人公后来的感情生活产生了难以预料的影响。


我们对婚姻的许多看法,都来自这本书

点击此处添加图片说明文字


第二个选择就是回国以后的相亲择偶,面对女博士苏小姐,还有唐晓芙。


方鸿渐回到上海,报纸上已经登了他跟苏小姐获得博士的消息了,叫他羞愧难言,一时间过去的丈人家,自己的父亲家,大家都在为这个留洋回来的青年才俊感到光荣,而且很多人要为他找对象。


因为方鸿渐在家乡的学校演讲的时候胡言乱语,讲什么鸦片、梅毒,已经吓跑了一些本县本来要择婿的乡土大户,到上海又去了一个有钱人家张家相亲,在人家家里打麻将,人家输了一点,他还去提醒人家要拿这个钱,结果对方就觉得这个男人太小气了。


设身处地,你去相亲,麻将桌上赢了一点钱,你会要拿吗?


这种事情看得出方鸿渐这个人情商低于智商。


我们对婚姻的许多看法,都来自这本书

点击此处添加图片说明文字

陈道明饰演的方鸿渐


就在他忙着相亲、麻将、找工作的时候,正是抗战之初,国难深重。


小说怎么下笔呢?轻描淡写——


“从上海撤退到南京陷落,历史该如洛高(Fr·von Logau)所说,把刺刀磨尖当笔,蘸鲜血当墨水,写在敌人的皮肤上当纸。方鸿渐失神落魄,一天看十几种报纸,听十几次无线电报告,疲乏垂绝的希望披沙拣金似的要在消息罅缝里找个苏息处。”


我现在也常常一天看很多次报纸,看很多次的电视。


方鸿渐在香港陪苏小姐逛过两天街,苏小姐十分愉快,方鸿渐却有些畏惧,几个月以后在上海重新拜访苏家,见到了苏的表妹唐晓芙,还有一个在外交公署当处长的男人赵辛楣,一下子小说前半部的主要人物都登场了。


方鸿渐对唐晓芙可以说是一见钟情,《围城》中写人物外表一般都非常苛刻挑剔,唯有对唐晓芙是一个例外,怎么写呢?


唐小姐妩媚端正的圆脸,有两个浅酒涡。天生着一般女人要花钱费时、调脂和粉来仿造的好脸色,新鲜得使人见了忘掉口渴而又觉嘴馋,仿佛是好水果。她眼睛并不顶大,可是灵活温柔,反衬得许多女人的大眼睛只像政治家讲的大话,大而无当。


古典学者看她说笑时露出的好牙齿,会诧异为什么古今中外诗人,都甘心变成女人头插的钗,腰束的带,身体睡的席,甚至脚下践踏的鞋,可是从没想到化作她的牙刷。


如果是在《谈艺录》里,这些钗、带、席、鞋的古诗、洋诗典故,应该是一一列出的,这其实是钱钟书做学问的一个特色,他常常是你今天里边讲到一个东西,他一会就说,德国的什么诗是这样写的,希腊的什么诗那样写的,爱尔兰的诗有另外一个比方等等,北岛跟我说过,钱钟书就是google,这当然是开玩笑的话。


这种对美女最初的印象,让人有点出戏的理性分析、联想,与其说是方鸿渐的,不如更像是钱钟书的兴趣。我继续读引文——


她头发没烫,眉毛不镊,口红也没有擦,似乎安心遵守天生的限止,不要弥补造化的缺陷。总而言之,唐小姐是摩登文明社会里那桩罕物——一个真正的女孩子。


这里显示了方鸿渐,可能也是作家本人的审美观——自然。


事实上男主人公方鸿渐后来一辈子再没有对任何一个女人有过这么一瞬间的好印象。


不过当时苏小姐说唐小姐有不少男友,而唐小姐以为方鸿渐是她表姐苏小姐的男友。


而喜欢苏小姐的其实是赵辛楣,赵辛楣以为方鸿渐是个情敌,所以老斗嘴,有些恼怒。


苏小姐又非常喜欢两个男人在为她争吵。


所以这个小说的第三章出现了一个爱情的圆圈巡回。


第二天方鸿渐又去苏家,他忍耐着沈先生的废话和沈太太的怪气味,终于有机会跟唐晓芙讲了几句话,一是约她明天晚上吃饭,跟苏小姐一起;二是解释他并不是苏小姐的情人,而且也知道了唐小姐并没有很多朋友。


可是第二天的三人晚餐,苏小姐不高兴,缺席了,方鸿渐倒有机会跟唐晓芙说话了,他相信自己是爱上她了,但这个小说有时候会偏离方鸿渐的视线,交代唐晓芙的想法。

唐小姐怎么想?她想“自己决不会爱方鸿渐,爱是又曲折又伟大的情感,决非那么轻易简单。假使这样就会爱上一个人,那么,爱情容易得使自己不相信,容易得使自己不心服了。”


当然,处在热恋情绪中的方鸿渐,他不知道叙事者交代的唐晓芙的想法,但我想他即使当时知道了,可能也还会勇往直前。


之后的一个月,他见了唐小姐七八次,写信十几封,拿来的信半夜都会拿出来重看,然后他又很鄙视有一个叫曹元朗的诗人,也是苏小姐的追求者,又见到一个哲学家褚慎明,又有个才子董斜川,这些人又一起吃饭,但是方鸿渐心里只想着唐小姐,还有怎么妥善地温和地来回绝苏小姐。


04

方鸿渐为什么不喜欢“女博士”?


到现在为止,甚至到小说结束为止,我都有个疑问,方鸿渐为什么不喜欢或者说不爱苏小姐呢?苏小姐明明也美丽,而且有才学、有阅历,是真正的博士、家里边也富有,她家的院子很大。


为什么方鸿渐看到她就犹豫、怯步、畏惧、害怕?


第一,女博士,不是说人分三类吗?男人,女人,女博士,这当然是错误的说法,骨子里边就是不希望女子比他有才,方鸿渐认为女人与才学的关系跟男人不同,他跟唐小姐说过:


“你表姐是个又有头脑又有才学的女人,可是——我怎么说呢?有头脑有才学的女人是天生了教愚笨的男人向她颠倒的,因为他自己没有才学,他把才学看得神秘,了不得,五体投地的爱慕,好比没有钱的穷小姐对富翁的崇拜——”


“女人有女人特别的聪明,轻盈活泼得跟她的举动一样。比了这种聪明,才学不过是沉淀渣滓。说女人有才学,就彷佛赞美一朵花,说它在天平上称起来有白菜番薯的斤两。真聪明的女人决不用功要做成才女,她只巧妙的偷懒——”


各位听众、读者,你们说这是作家在批判方鸿渐的男性中心主义偏见呢?还是作家透露出自己有这样的偏见?我不知道杨绛看到这里作何感想。


我们对婚姻的许多看法,都来自这本书

点击此处添加图片说明文字

钱钟书与杨绛


《围城》里,主人公看到有才学的,比他强的女的就害怕,看到比他弱的、漂亮的、年轻的女生,他就喜欢。


所以杨绛在书出版后面要加一个后记,特别说明这不是自传小说。


第二,女人比自己有钱,方鸿渐不舒服,他忘了他当年出国就靠了女家的钱。


第三,这个女人有心计,含蓄婉转、又主动、又操控他,比如帮男的洗手帕,钉扣子,所有这些像妻子一样的关心,叫这个男人害怕。


第四,当然是他爱上了唐晓芙,这一条当然最有说服力,但是我们在小说里看到在船上,还没见过唐小姐的时候,方鸿渐已经对眼前的有钱、有心计、有操控能力的女博士表示畏惧了。


现在一眼看上了并不有钱,好像没心计,一切很自然的20岁美女唐晓芙,余下的事情就是怎么向苏小姐say no了。


怎么说呢?这段三角、四角、五角恋怎么发展呢?


我们其实都知道故事之后怎么发展,只是不容易明白,它为什么会这么发展?


而我们自己又能做什么样的选择?我们下期继续。


参考书目

· 钱钟书:《钱钟书集:写在人生边上;边上的边上;石语》,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2

· 杨绛:《记钱钟书与》,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6

· 张文江:《营造巴别塔的智者·钱钟书传》,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3

· 吴泰昌:《我认识的钱钟书(增订本)》,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7

· [美] 胡志德、张晨(译):《钱钟书》,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0

· 丁伟志 主编:《钱锺书先生百年诞辰纪念文集》,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0

· 沉冰 主编:《不一样的记忆》,北京:当代世界出版社,1999

· 谢泳:《钱锺书交游考》,北京:九州出版社·领读文化,2019

· 栾贵明:《小说逸语》,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18

· 张泉:《钱钟书和他的》,北京:中国和平出版社,1991

· 汤晏:《钱锺书》,北京:文化发展出版社,2019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