厚葬不如薄養

厚葬不如薄養

2019-03-25 閱讀354

厚葬不如薄養


厚葬不如薄養

------由水口塬喪葬禮儀想到的

李自立

出生在水口塬,關於水口塬的喪葬風俗禮儀,可以說能掌握個八九不離十。當然,我所掌握的水口塬喪葬禮儀,是自解放以來,提倡移風易俗以後,所傳承的保留內容,因此跟隨時代的發展和需要,如今的喪葬禮儀,已省略好多內容,我僅能敘述出生以後,水口塬現有的喪葬習俗。

老家彬州有一句俗話,“父愁子妻,子愁父亡”。此話充分證明,喪葬習俗在彬州南北二塬,在涇河川道的厚重,在百姓生活當中的重要性,涇河沿岸南北二塬,喪葬禮儀大致相同,但是細節的區別是在所難免,水口塬喪葬禮儀不能不說和彬州幾千年的歷史發展有絕大關係。

厚葬不如薄養


彬州古稱“豳”,最早可以朔源至公元前,公元前11世紀商朝,替換商的是周,商末周部族由豳遷岐,由此,“公劉居豳”“鳳鳴岐山”。就有自己的根據。800年曆史的周王朝,雖是奴隸社會,然,國家機器法制森嚴,因此,漫長的生產勞動過程,百姓們總結出了《周禮》。《周禮》

厚葬不如薄養


時代的殯葬禮儀,是公元前11世紀周繼承和完善夏、商的政治文化傳統,同時讓華夏民族的殯葬禮儀,達到了完備的制式。因此,漢民族喪葬制式化的程序,是以“周禮”的面貌展現於老百姓的面前。

厚葬不如薄養


“周禮”是公民言論、行為規範,周代,“禮”用於區別顯現親疏貴賤、等級差別,親疏貴賤,言行都以不同的“禮”予以規定。“違禮”行為,受國家或家族懲罰。就是所謂的“禮法合一”的社會制度。《禮記》、《周禮》、《儀禮》(號稱“三禮”),詳盡記載了政治、行政、社會生活諸方面禮制規範,其中就包括了殯葬禮儀。殯葬禮儀“貴賤有儀,上下有等”,就連死的稱呼,都有不同,同樣是死,天子“崩”,諸侯“薨”,大夫“卒”,將士“不祿”,平民百姓死,才直言其“死”。

厚葬不如薄養


喪服不同有五等:斬衰(cui)是五服中最重的一種,斬衰用粗生麻布做成,衣旁和下邊不縫邊,故稱“斬衰”(斬就是不縫邊之意)。子為父、未嫁女為父、妻妾為夫、臣為君、諸侯為天子均為斬衰,居三年喪。齊衰次之,喪服熟麻布制,因經縫邊,故稱“齊衰”,居喪三年至三月不等。兒子、未嫁女對母(含繼母)三年;已嫁女為父母一年;孫為祖父母一年,為曾祖父母三個月等。再次為大功,喪服熟麻布製成,比前者更精細,居喪五個月。男子為曾祖父母、仁叔祖父母、堂伯祖母、堂姐妹,婦女為太人的姑母、姐妹等。緦服是最輕的一

厚葬不如薄養


種,喪服用細麻布製成,居喪三個月。男子為族曾祖父、族祖父族祖母、祖父族母、族兄弟,為外孫(女之子)、外甥、婿、妻之父母、舅父等。大體上,服喪的久暫取決於血緣的親疏。

煩瑣的繁文縟節,要記住都很不易,周重法制,人聚族而居,一家族少則百人、多則數千,乃至更多;古人命短,如此服喪,人之一生,服喪之中。殯葬規格不同,死入殮停柩待葬曰“殯”,待以賓客之禮。《周禮》規定:天子七日而殯,七月而葬;諸侯五日而殯,五月而葬;大夫三日而殯,三月或逾月而葬。即將遺體分別擺上七、五、三日而後入殮,殯之七個月、五個月、三或一個月再葬。陪葬品類、隨死者地位定多寡,隨葬品包括青銅製的飲食器、兵器、樂器、玉器、骨器、陶器等;祭祀死者,祭品有大牢(牛、羊、豬各一)、小牢(羊、豬各一),前為君主祭祀之禮,他人不得妄用。西周殯葬禮儀,旨在給社會“定位”,並時刻提醒人們,權利和義務並存。

豳州境域,夏屬雍州,商為豳國,西周屬王畿地,春秋屬秦國。秦設漆縣(治今彬縣城關鎮),以境內漆水(水簾河)命名。西漢置漆縣,東漢名漆縣;興平元年(194年),漆縣縣城置新平郡。十六國後秦時,郡、縣俱廢。北魏皇興二年(468年),於陳陽塬設白土縣(今彬縣水口鎮白土村附近),歷史朔源,水口福地,且有《豳風·七月》,十五風之一。

說千道萬,喪葬禮儀在水口,濃重有因,水口人常言“死者為大”“祭如在”。在水口,父母亡,“天塌地潰崩,過活溝底送。”水口塬,懂禮儀之人,父母在,兒不留須。父母不過花甲不賀壽,自花甲開始賀壽,賀與不賀,兒女之事,日子富裕,多賀高壽,否則,不如仁義者,終生不賀,不足為奇。大凡為人父母,十之八九,不願兒女負重。

棺槨葬服事,根據父母健康,論情而定。父母年歲半百,如身體有恙,得早著手,棺槨葬服早備。棺木根據經濟狀況而定,有雜木,楸木,桐木,柳木、松、柏、棗木為上品。棺材精雕細刻,巧奪天工,雕刻內容出自典故,二十四孝圖,古代忠孝名人等。規格以四平卷蓋,栆木立樁柏木檔,重底重蓋、陰刻陽雕、彩繪油漆,棺內襯布,賀棺老家稱為“交木”,和過壽一樣禮,在家設宴,招待親友。“交木賀壽招待宴席,家庭最高規格,宴席和去世一樣,甚至高於亡故。

厚葬不如薄養


喪服以綾羅綢緞為主,製作數量為單數,差不多5-7套,男外罩長袍馬褂,女外罩大襖長裙。在南塬,女兒、兒媳或村裡有威望的縫製製作,壽衣從頭到腳,見過的基本以清朝服飾為主,現代服飾很少,除非年輕人。

在水口塬,父母年過六十,即是年輕人也一樣,只要和生死存亡有關,女人大病,通知孃家探望,男人通知舅家探望,舅舅家和孃家,同法律監護人同理。如來不及通知,屬突發事件,第一時間通知,講清理由即可,父母去世,通知父親舅舅或者母親孃家,絕對不是今天的電話通知,而是登門大請,大請孝子穿孝服,由喪事籌辦組選定人選,帶著孝子去大請。到了舅舅或者孃家大門口,孝子邊跪拜邊放聲大哭行大禮,由同去的人去通知父母舅舅或者孃家,人稱作“報喪”。

老人去世,水口塬人講究風水,要請外家的同時,請風水先生擇墓地。與此同時,老人洗澡穿壽衣,剃頭洗腳,入殮必須第一時間完成,入殮後棺材不蓋雙蓋,棺蓋的內蓋,放在棺材上邊斜置,蓋棺時間,大致在大祭大奠弔唁的當天中午,舅父和孃家人觀容以後,晚上祭奠活動結束,祭靈以後,放置完棺內物品,棺材內蓋封口,外蓋蓋棺定論,下簧打鍵,麻紙密封。

厚葬不如薄養


看完風水,決定了祭奠日忌日,再通知舅舅家前來小奠,與此同時,出示訃告,籌辦喪事。墓地修築和喪事籌辦同時進行。親戚厚友,街坊鄰居前來幫忙。風水先生定了祭奠日期,訃告寫就發出,寫復錦魂魄,下寫生卒年月日時晨,並書寫亡靈牌位,五代以內,孝子賢孫,身著孝服,男性大褂,女性白孝衫,白頭巾,孝長約八十釐米至一米左右。亡靈同輩,兒輩,孫輩白孝,重孫紅孝,重重孫,也就是第五輩綠孝,以示死者四世同堂,人丁興旺。寓意根壯苗紅,葉枝茂盛之含義。

籌辦喪事,過去不便,我的老爺,喪事籌備整整一年,石磨磨面,麟遊縣酒坊定酒,彬州城打點心,請來紙工加工紙活,裁縫製作孝服。如今比較簡單,時代社會進步,物質充盈豐富,運輸快捷,條件許可。村方鄰居,兵分兩路,修築墓地,孝子守靈坐草;外事購置物品,逐如煙、酒、蔬菜、製作孝服、接遠路年長親戚。籌備事由親戚鄰居幫忙辦理,兒女守靈坐草。父母病危,子孫聆聽遺言,不遠行,守靈痛哭,直至埋葬。亡後七天,五代親人 ,不入別人家,否則不祥。

子孫守靈,兒女嚎淘大哭,特別親戚祭奠,子須孝服白色大褂(過去是麻衣,如今腰間捆麻帶已經替代。)頭戴孝帽,腳上的鞋用白色布料,鞋頭包裹,鞋幫踏於足下。靈堂肅穆莊嚴,香菸不斷,哀容整齊,嚴肅認真,親戚拜祭,隨著節奏,陪祭奠酒。守靈孝子孝女,頭臉不洗,晨早起夜不寐,早晚上香,燒望生錢化紙,吃飯時間,祭如在,給亡靈上飯上湯,直至安葬入土。

籌辦喪事,村方鄰居內,邀請一位賢能,有籌辦經驗,上任總管,邀請親鄰當執,分管後勤事宜,總管組織喪事籌備會,安排裡外繁瑣,出差採購、請樂隊、劇團、歌舞團等、接送年長親戚、家裡殺豬宰羊、修築墳墓,搭棚設殿等,得力總管,既是帥才,能統領村族人,又是將才,遇事足智多謀,思維敏捷,口才流利,能說會道。

厚葬不如薄養


過去,弔唁祭奠活動,是今天的追悼會。因個人生辰八字不一,死亡時間不一,亡靈放置時間不等,故舉辦時間不一。我的老爺軀體入殮,在家放置一年,鄰居祖婆,五月去世,九月安葬。真實事例。籌辦喪事,書寫“銘旌”,顯揚德名,為死者歌功頌德,請村上或者友人,為死人賜贈褒揚美詞,書寫成條幅,名曰“銘旌”。樹立大門外,光耀門庭。

舉行弔祭,開追悼會,大祭大奠,設筵待客,隆重弔祭,宴請賓客日為“奠”,一般是死後第七天。事前訃告通知,親友鄉鄰備聽,殺豬宰羊、修墓、請吹鼓手樂人,經濟條件允許,唱秦腔戲祭。大“奠”根據親疏遠近,尊卑貴富,親朋好友,至親貴交,前來祭奠,今稱美其名曰“隨禮““吃湯泡饃”,難聽醜陋,滑稽好笑。表示對亡靈的挽痛,獻豬獻羊,少數民族和外地,宰殺其他牲畜,親友贈旌贈帳,捐帛捐錢,敬香敬紙,或黃金銀兩,如今直接是人民幣。

大“奠”之日前一天,要請先人,所有去世亡靈,列祖列宗墳塋,逐位上墳跪拜燒錢化紙,邀請回家。廚師製作獻飯,獻飯很有名堂,並非如今,隨意買點心副食,擺桌應付差事。獻飯很有寓意,逐如二十四孝,十三花,松鶴延年,龜齡鶴壽等,製作獻飯,孝子列隊,給廚師行大禮,賞花紅後,方開始製作。

大祭前一天始,孝男孝女“三獻禮”,即孝子、孝孫、孝侄出入活動,按輩排次序,分三段次行八拜九叩首之禮。祭奠日,清掃院落,首先上飯,祭日上飯,不比往常,上廚師專做獻飯。所有孝男孝女,孝孫按輩分年齡排次,依次從靈堂開始,由幫忙值客攙扶,大動哭聲,廚房端飯,送至靈堂,所有獻飯齊備,給廚師行大禮,請廚官擺飯。擺飯結束,孝子賢孫,兵分幾路,靈堂跪草,陪賓祭奠,靈堂設有主家。門外跪草,隨禮師迎賓,墓地建築,祭日基本完成,有錢人家,提前修墓。迎賓活動,十一點左右,達到高峰,亡人舅舅或者孃家到來,告一段落,十二點後,迎賓基本結束。

厚葬不如薄養


午宴席活動前,閒暇時間,所有賓客看戲,玩牌聊天。同時,喪事安排孝子行大禮,邀請來賓,遠親好友,特別亡人舅家或孃家,鼓樂吹奏,前去靈堂,瞻仰遺容,孃家或者舅家,可以就喪事籌辦情況發言,比如壽衣材料、件數、禮數、祭奠計劃安排是否妥當,對孝子孝女的要求等,表示對去世者尊敬。觀容結束,大設宴席,邀請親戚赴宴,赴宴開始前,舉行祭奠儀式,孝子孝媳,賢侄賢孫,聚集跪拜行禮,和重親厚友見面,以禮相謝前來祭奠。宴會開始,孝子孝孫,為客人跪拜敬酒,行禮致謝。一邊用餐。一邊點歌點戲,樂人鼓臺,逐曲彈拉吹唱,宴會載歌載舞,音樂哀聲瀰瀰,直至宴會結束。

水口塬大祭大奠活動,夜晚舉行,夜幕降臨,華燈初上,邀請眾親厚友縣先喝湯後祭奠。喝湯仍然設宴,外加酸湯麵,喝完湯祭奠開始。祭奠程式複雜,前廳堂在院子,外家入席就坐,孝子跪草,鳴炮奏樂,哀樂不斷,長媳掃靈堂,長子上香,再行大禮,邀請奠酒,先請亡人舅家或者孃家祭奠,舅家祭奠結束,孝子致悼念辭,或者宣讀祭文,焚燒祭文結束,眾客祭奠,依次排序,女婿外甥祭奠隨後,村方鄰居祭奠,侄兒侄女隨後,最後才是兒子孫子們祭奠。祭奠期間,隨時可以點戲點曲,誰點曲誰掏花紅。

孝子祭奠濃重,村由方鄰居攙扶 ,手持柳棍,聽從喪事組委會的禮儀師傅指揮,水口塬祭奠,所有孝子賢孫、親戚、村方鄰居,今都是三拜九叩首之禮,兒女祭奠,區別於匍匐,嚎啕痛哭,靈堂設二堂殿,前庭三拜九叩首,從祭奠人右邊進靈堂,移步緩慢,著裝整潔,表情莊重,以示悲痛之情,結束後再從靈堂出,出門到前殿,依然三拜九叩首,孝子只磕頭,主家作揖搭謝。祭奠結束,化紙焚香,燒望生錢,參加祭奠者,均參與燒紙焚香。祭奠最後一項,才是封棺。

厚葬不如薄養


第二日清晨起靈,水口塬不摔紙盆,紙盆由長子抱,靈位由二兒子抱,或者侄子孫子抱,靈旗由孫子輩挑,出殯下葬。靈柩出葬前,使用龍槓,抬靈人老百姓都是八抬、以前有十六抬、三十二抬,鼓樂鳴奏,紙火魂幡在前,哭喪隊伍於後,孝子孝孫,男女披麻戴孝,各行按年齡輩分排次,肩扯數丈白布,手持柳枝,彎腰痛哭,緩行路祭。所謂路祭,去墓地沿途,有鄰村或鄉人,遇或者遠親近鄰,最後告別。路祭和在家一樣,三拜九叩首,香桌上香,化紙奠酒,孝子行禮,表示道謝。靈柩所過沿途,左鄰右舍放火,以防不祥。

靈柩入穴,先生跳坑,搭盤停針,定棺木位置。棺材旁放燈碗,酵面燒酒碗,紙糊金童玉女,伴隨棺材左右,墓窯門石板封口。墓坑填土,同時外家和眾親友進行墓祭,墓祭結束,亡人孃家或者舅家,要給墳塋添土,眾親友和孝子,亦親手為墳塋添土。墳塋墓堆起來,墳塋插上孝子哭喪所用柳枝,開始焚香化紙,焚燒花圈和圍靈紙。隨後用磚蓋一個小的墓前祭臺,美其名曰:“琴臺”。據說和伯牙子期有關。

掩埋結束,引魂接牌位,由長子抱牌位或遺像,吹鼓手護送,邊走邊哭,呼喚其靈魂回家。行至門前,長媳已經從墳墓上拘土回家,門前迎牌位或遺像痛哭,兩人攙扶,沿香桌左右各轉三圈,接回家後供奉。每餐上飯,牌位前焚香燒紙,七天一期,一期埋人,三期五期,兒女和親戚上墳祭奠,直至百日祭奠結束。

厚葬不如薄養


祀奉三年,去後第一年為頭週年,親戚來家燒紙祭奠,二週年不舉行儀式,三週年禫服已滿,孝事完畢,奠祭待客,墳上燒紙焚香。事情可大可小,兒女可根據自己經濟情況。可以請樂人吹鼓手,也可以唱戲,上墳祭奠,獻飯、紙幡、靈旗、花圈、供品等,應有盡有,孝子穿白戴孝,墳前燒紙完畢,立即脫孝服更新衣,至此,服期已滿,惟餘清明、寒食、冬至、逢年過節,以紙錢祭墳。

水口塬喪葬禮儀,確實複雜,埋葬一位老人,兒女已經精疲力盡,特別是近幾年,即使自己家再不寬裕,做老百姓的,都想表達自己對父母的孝敬之心,都想自己的父母,體面地與世長辭,然而,孝敬的方式,卻令人有匪夷所思,記得古人有言說:“厚葬不如薄養。”村上有順口溜說:“活著不給一個糖,死了卻要獻個羊,後面跟了一群狼。”我覺得很真實、貼切、直接。

人常說:“百善孝為先。”對去世者“葬之以禮,祭之以禮”,理所當然。但以“厚葬厚祭”來體現孝,覺得“祭而豐不如養而厚”,發揚孝道應弘揚“厚養薄葬”的觀念。

成稿於2019年3月24日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