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是如何一步步失去興趣的?

孩子是如何一步步失去興趣的?


每年的畢業季,無論小學還是中學,教室裡總會有一些空位置。那些曾經天真爛漫的的孩子,由於某些原因輟學了,過早地踏入社會。

有的幫助父母做些雜活,有的飄蕩在社會做些零工,有的遊走在一些遊戲場所找樂子。

這些孩子都有一個共同的名字:輟學者。都有一個共同的特徵:厭學。

小A說:"我一看見的學校的圍牆馬上有一種壓抑感,頭疼。”

小B說:“我在學校常常發呆,一點都學不進,也坐不住。”

小C說:“我想媽媽,知道該學,可管不住自己。”

學校本是知識的殿堂,青少年聚集的地方,是充滿青春活力的地方,可對不少孩子來說視為畏途。

孩子是怎樣一步步喪失對學習的興趣呢?

夏天,你看見酷熱的操場上幾個孩子在那裡打球,汗流浹背,你問熱嗎?

孩子會怎麼回答?肯定會說,熱,但很快樂。

如果同樣的場景改為建築工地上或者燒磚廠,孩子會怎麼回答?他們一定會說,熱死了。

為什麼?因為快樂,什麼東西有了樂趣,一切都好辦。

而教育在不少地方正在拿走孩子的快樂,沒了樂趣的教育吸引力大打折扣。

人的天性就是愛玩,除非一些聖賢,有很強的自律性,但對一般人來說提太高的要求,等於沒有要求,實現不了的東西反而成為了攔路虎。

幼兒園的孩子一般是很愛上學的,對老師也格外的親。


孩子是如何一步步失去興趣的?


在那裡孩子唱歌跳舞無憂無慮,沒有成績評比,作業一般也相對較少(當然這說的是正規的按照國家規定進行教學的),不排除一些幼兒園大班或者中班就已經開始大量佈置作業。

但隨著年級的增高,作業和考試就多起來了。由於考試,雖然不公佈名次,但孩子的差距已經非常明顯地展現出來了。

保持和培養每個學生的自尊心,取決於教師如何看待學生的個人學習成績。” 蘇霍姆林斯基。

曾經有不少家長說孩子上了一年級跟不上,自己的孩子沒有學過的知識,其它孩子早已學完了,一時之間,孩子被老師認為是差生。他很後悔自己沒有上幼兒園和小學的銜接班。

課程進度快,孩子跟不上,習慣養不成,父母很焦慮。

教育的拔苗助長現象引人深思。

幼兒園小學化,超前學校,大容量、大進度,應該引起重視。

學習有自身的規律,雖然孩子的智商沒有問題,但差距客觀存在。

如何看待這種差距?是就此給孩子貼個標籤,還是接納這種差距?考驗著從教者的智慧。

十個指頭有長短,荷花出水有高低。

只要孩子的習慣好 ,愛閱讀 ,學習專注踏實,最後總會跟上的。

可一刀切的評價標準缺乏彈性,更缺乏精細化的操作要領,甚至等不及這種差距的自然彌合。

釣魚要像魚那樣思維,教育孩子要站在孩子的世界看問題。

教育的成人化現象也值得引起反思,不要忘了自己也曾經是個孩子。

蘇霍姆林斯基說:“不能把小孩子的精神世界變成單純學習知識。如果我們力求使兒童的全部精神力量都專注到功課上去,他的生活就會變得不堪忍受。他不僅應該是一個學生,而且首先應該是一個有多方面興趣、要求和願望的人。 ”

作業多,百害而無一利。


孩子是如何一步步失去興趣的?


​一般人看來孩子就那麼點作業,不多,可對於寫字慢的孩子來說,每寫一個字都是如此的艱難。

也許一科作業不是太多,但幾科累計起來就不少了。

白天坐在那裡聽課,晚上回家坐在那裡寫作業,星期天還有各種提高班等著。

人生忙得就像陀螺,閒下來就想睡。睡眠嚴重不足,哪還有詩意和遠方?

每一個孩子愛玩愛動,可現在的教育活動的機會少,孩子坐的時間長。

多年以後,魯迅先生回憶起自己的童年最難忘的是什麼?是那些歡樂的玩耍時光。

在他筆下,一個荒園是那麼有趣,用筆是那麼溫情。

不必說碧綠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欄,高大的皂莢樹,紫紅的桑葚;也不必說鳴蟬在樹葉里長吟,肥胖的黃蜂伏在菜花上,輕捷的叫天子(雲雀)忽然從草間直竄向雲霄裡去了。單是周圍的短短的泥牆根一帶,就有無限趣味。油蛉在這裡低唱,蟋蟀們在這裡彈琴。”

魯迅先生的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裡,為什麼把百草園寫的那樣有趣?因為那是有苦園的對比。

沒有對比就沒有傷害。

成年的魯迅依然滿含深情對百草園的生活懷念和追憶,反映了孩子純真愛玩的天性,流露出對壓制孩子天性的一種批判。

現在一些孩子作業多,考試多,評比多,到最後上學成了一種沉重的負擔。

上學成了一種機械的體力活,逐漸失去了探求世界的興趣。

多年以前,陶行知先生曾經說過從事腦力的勞動的人不要忘了自己還有一雙手,從事體力勞動的人不要忘了自己還有一個腦袋。

在學生的腦力勞動中,擺在第一位的並不是背書,不是記住別人的思想,而是讓學生本人進行思考,也就是說,進行生動的創造,藉助詞去認識周圍世界的事物和現象,並且與此聯繫地認識詞本身的極其細膩的感情色彩。”蘇霍姆林斯基。


可現在依然存在互相隔絕的現狀,教育在有些時候無論對於教師還是孩子來說都淪為了一種體力活。

只要學不死,就往死裡學。兩眼一睜,開始競爭。要成功,先發瘋,不顧一切向前衝。反映了教育內人文主義的迷失。

把孩子和自然隔離開來的教育,剝奪了孩子在自然中學習機的機會,利用分數把學習限定在逼仄的範圍內。

有讓學生不把全部時間都用在學習上,而留下許多自由支配的時間,他才能順利地學習(這)是教育過程的邏輯。”蘇霍姆林斯基。

板凳要坐十年冷,可一個 坐了十年冷板凳得人,不見得會再願意回到那段歲月。

教育培養的是面向未來的孩子,所以要有前瞻的眼光。

蘇霍姆林斯基說:“教師的教育勞動的獨特之處是,為未來而工作。今天在孩子身上所培養起來的,要在幾年之後,甚至是幾十年之後才會成為一個成熟人的公民性、道德和精神面貌的因素。”

站在山腳的人和站在山頂的人看到的風景雖然千差萬別,但有一點是共同的:那就是雙方在對方的眼裡都很渺小。

魏徵在《諫太宗十思疏》裡說:“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遠者,必浚其泉源”。

我國的學校教育已經具有完備的體系,但家庭教育遠遠滯後。

當醫生需要行醫資格證,當教師需要教師資格中,駕車需要和駕駛證,可做父母只需要一個結婚證。做父母的准入門檻太低,缺少後續的跟進教育和管飯的指導。

父親和母親是如同教師一樣的教育者,他們不亞於教師,是富有智慧的人類創造者,因為兒子的智慧在他還未降生到人間的時候,就從父母的根上伸展出來。”蘇霍姆林斯基。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是孩子永不退休的班主任。父母的對孩子的教育將對孩子的品行產生深遠的影響。

作業多,孩子的習慣養成性差。孩子不能進行自我教育,教育成了一種外在的監管。

時間被切割的支離破碎,沒有讀書的時間。

讀萬卷書,行萬里路。

“無限相信書籍的力量,是我的教育信仰的真諦之。”

這是蘇霍姆林斯基的教育信條,發人深省,把孩子和書隔離開來,以做題代替閱讀,對培養孩子的閱讀興趣來說有點南轅北轍。

走再久,不要忘記為何出發。

教育也要回歸初心,找回孩子的興趣。

所有能使孩子感到美和滿足的東西,都能引領孩子勇敢的走向挑戰。


孩子是如何一步步失去興趣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