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來日方長,不建議佔用週末、假期時間補課,你怎麼看?

凡人微光


隨著疫情形勢的緩解,各地正在陸續分批覆學。這個學期的時間也過去了一半,如果中小學開學時間定在五月份的話,也只剩下了兩個月的時間。前面的課程是不是要重新上?這個學期剩下的時間能完成全部的教學任務嗎?週末和暑假要不要補課?這些都是日前學生和家長們關心的問題。

雖說疫情期間,我們實行的是“停課不停學”的線上教學,但從家長和學生對上網課的情況反饋來看,效果與課堂教學有不小的差距。一些調皮的孩子學習不自覺,特別是留守兒童家庭,上網課缺乏有效監督和輔導,網課期間玩遊戲,課後不完成作業的小孩大有人在。據很多教師反映,學生聽講和完成作業的情況都不盡人意。於是,不少學校有意向開學後對網課內容進行系統串講,以幫助學生鞏固所學知識。

既然要把網課的知識進行系統的串講,那麼這學期時間肯定是不夠,只有通過週末和暑假補課來彌補。對此網友們的意見也不一致,有的因為網課效果不好,支持佔用週末與暑假補課。有的則站到教師的角度堅決反對,“有誰能為教師真正考慮一下呢,每天對著電腦備課,做課件,上課,批改作業。現在又要佔用暑假時間補課,老師不是鐵打的呀。”也有的站在學生的角度反對,學生們沒有了雙休日和暑假會很鬱悶,疲勞戰術也會讓學生對學習產生厭煩感,而且暑假氣溫高,學生坐在教室裡容易中暑,也沒心思學習。

利不利用週末和暑假補課,確實不太好做決定,因為大家的意見很難統一集中,支持和反對的人都很多,且理由都很充分。但因大家都高度關注此事,又不能沒有一個說法。最近,教育部應對新冠肺炎疫情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主任王登峰接受了記者的專訪,圍繞開學復課的熱點問題進行了詳細的解說。

王主任首先提出要對學生的線上學習情況摸底,之後再來規劃這個學期的教學任務。

開學以後,我們還是鼓勵各地充分利用週一到週五的有效教學時間。如果覺得這個學期的課程落下了一點,可以通過調整一下週一到週五學習的時間,比如每天增加半小時到一小時,就可以補回很多內容。

另外,如果這個春季學期的任務確實有很多沒有完成,也可以調整到秋季學期,甚至調整到下一個學年,總的指導思想是“來日方長”。佔用週末、假期時間補課,無形中增加了孩子們的負擔。我們希望,通過學段、學期、學年的調整,通過充分利用有效教學時間,還有線上線下教學的銜接,儘可能減少佔用孩子們休息的時間學習。

很多學生聽到這個消息,感覺非常的暖心,這是真正關心青少年身心的健康成長啊!勞逸結合的學習方式更容易被他們接受。家長們因為孩子即將進入熟悉、正常的校園生活節奏,不會有額外的心理壓力和學業負擔而欣慰,老師們也放心了,在歷經了漫長的網課教學之後,開學後不要再擔心“連軸轉”而產生開學恐懼症了。不過,不管是週末暑假補課還是不補課,安全和防疫還是要放在第一位的,大家都要做到勤洗手,戴口罩,不聚集。

那麼各位你們對教育部的建議有什麼看法呢?歡迎評論交流!


豆豆哥談教育


第一、雖然網課教學效果有所折扣,但是教學效果不是零。

自疫情發生以來,各個學校,開學後一直採取網上授課,線上學習,雖然有部分家長和學生由於各種原因,對網課很不適應,學習效果稍微差了點,就對網課產生牴觸情緒,但是從每次的階段測驗成績和作業的反饋情況來看,網課的效果還是蠻不錯的,甚至有不少同學比平時的課堂教學還略有提高。所以,我認為因為網課的教學,對本學期的教學進度影響不是很大,完全不用犧牲週末和假期時間來補課的。

第二、勞逸結合的教育原則,完全符合教育教學的規律。

有句俗話說得好,“磨刀不誤砍柴工”,我想咱們利用好週末和假期的時間,給身體和心情都放個假,好好的休整放鬆一下,好好的磨一磨刀,在教學工作中,制定周密的教學計劃,採取高效地教學方法,保持旺盛的精力,充分調動每個人主觀能動性,向效率上要成績,豈不是更好嗎?那要比,因為週末、假期補課弄得全體師生身心疲憊,怨聲載道,出工不出力,豈不更好嗎?

第三、週末、假期正常休息,可以避免許多的安全隱患的發生。

七月流火”,“洪澇災害”,“炎熱酷暑”,“雷電交加”和 “暴風驟雨”。可以用這五個詞語來描述暑假一點也不為過,單單從以上五個詞語,我們不難看出每年暑假期間師生必須居家休息的重要性。儘量避免許多安全隱患的發生。因此,我很支持週末、假期正常休息的建議。

綜上所述,以上三點,就是我支持這個建議的理由。敬請師友們留言評論!謝謝閱讀和支持!


海角天涯1988


01 十年樹木,百年樹人

首先,非常贊成教育部高瞻遠矚的戰略定位,把“來日方長”作為疫情下辦教育的指導思想很有深意。不打算佔用學生的雙休日來彌補因疫情帶來的授課損失,這不僅僅是關心下一代身心健康的具體體現,更是對博大精深的中國育人歷史的一種詮釋。育人乃是長久之計,不在於一朝一夕。

02 短期目標與長期目標的定位

《管子·權修 第三》:“ 一年之計,莫如樹谷;十年之計,莫如樹木;終身之計,莫如樹人。

“這句話,告訴了我們關於規劃與目標之間的關係,無論制定短期目標,還是長期目標,一定要選擇合理,然後,制定計劃並實施。按現今的說法就是,如果要做一個年度計劃,最好是去種莊稼,這樣很快就能收穫糧食,短期內可以解決溫飽問題。如果人生連個短期目標計劃都沒有,不去做事情,就可能不會有收穫,甚至餓肚子。當溫飽問題解決後,就要制定中期計劃,要不斷積累財富,最好方法是去種樹,將來解決家庭成員增加後的住房問題(古代建築主要以土石、木材為主)。然而,如果從一個人發展的長遠的角度來考慮的話,僅僅有短期目標和中期目標還是不夠的,還需要做長期規劃,那就是終生教育——育人。如果今年莊家不好,還有來年重新再種。如果樹木沒能成材,我們可以重栽。但是,如果人沒培養好,怎麼辦?人沒有來生,所以,一定要從小培養好,而且要持續不斷,長期培養,只有這樣,才有可能成為“有用之才“。所以,人的培養不在一朝一夕。不能因小失大,拔苗助長,操之過急。

03 育人不等於成績

從上述古人的分析來看,從終身教育上來講,育人不等於學習成績,不是簡單的關於時間的加減法。也就是說,不是由於某種原因少上了幾次課,或者影響了上課,那麼即使犧牲其他時間也要來彌補。就以新冠肺炎疫情為例,它確實對教學產生了很大的影響,使得學校不能正常開學。但是,教學計劃並沒有因為疫情而推遲實施,大家都知道,我們以網課代替了教室,學生甚至享受到了更多更、優質的教育。所以,今年的疫情,雖然對教育領域衝擊很大,但基本沒有阻止教學計劃的實施。

另外,通過疫情,暴露了多少奇葩事情,也讓我們重新認識了“素質”的含義。教育,培養素質的“利器”,不能只注重於學習成績,德、智、體全面發展,對國家和民族的興旺才有意義。

04 總結

教育是長期投資,不能只顧眼前利益。要考慮到育人的中期目標、長遠目標,要想“樹人”,就必須要站得高、看得遠,更加重視包括身心在內的素質教育。

雖然,這次疫情確實讓學校教學受到了一定衝擊,有的地區可能會到影響2020年春季學期教學任務的順利完成,但是,這並不意味著要通過佔用雙休日、公眾假期進行補課來提升學生的學習成績。其實,疫情對教學效果的影響非常有限,畢竟,網課在很大程度上替代了課堂教學,學生在家裡也沒有耽誤學習。

所以,對教育部的做法非常滿意!支持!支持!再支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