頂風作案?新華社痛批樓市作妖炒作之風:“救命錢”拿來炒房子


頂風作案?新華社痛批樓市作妖炒作之風:“救命錢”拿來炒房子

留錢還是買房?這似乎是一個魚與熊掌不可兼得的關係,因為今年的風波,很多人認為房地產過了紅燈區,很難再有大面積盈利,寧願把大把現金留在手裡。日前央行披露一季度住戶存款增加6.47億元,雖然“報復性存錢”的說法持續刷屏。但那點利息連通脹都跑不過,更別說房價了。不過,房市向來騷操作就多,尤其是涉及到錢的問題上,可操作的空間就更多了。近期,深圳、杭州、上海等地又開始出現“搶房潮”,深圳的更是吸引了全國眼球,不僅迎來央行1天內兩次出手,背後還隱藏1個規律。

深圳房市“低息套現”一條龍?央行徹查,新華社發文痛批:頂風作案

頂風作案?新華社痛批樓市作妖炒作之風:“救命錢”拿來炒房子

4月20日,人民銀行深圳中心支行下發通知,要求各商業銀行緊急自查經營貸購房情況。具體來看,首先嚴查銀行經營貸餘額,其次嚴查貸前准入情況,最後是嚴查貸款管理情況。人怕出名豬怕壯,這話說的確實沒錯。房說君認為,要知道,近期央行頻繁降息,一次次動作都在強調著:經濟放水,錢只能流入實體經濟,幫扶中小微企才是第一對象,至於樓市,依舊是“房住不炒”為先。然而在部分城市高額貼息的誘惑面前,錢真的不會流入樓市嗎?難!

在房說君看來,這次深圳的“聰明人”就巧妙抓住這一點,利用原本扶持中小微企的金融利好政策,先是房屋抵押貸,再把貼息福利最大化,層層運轉,把資金套出來“低息”炒房,甚至形成一條龍服務鏈,一魚多吃。最終的房貸利率能做到年化1.5%上下,遠低於正常水平。當然了,深圳能在風波期間重新上揚,絕非偶然,個別樓盤的火熱,也因為先前累積的需求得到釋放造成,可以說,只要需求還在,當地市場還能繼續下去,不過,投機者不可能再頂風作案了。

頂風作案?新華社痛批樓市作妖炒作之風:“救命錢”拿來炒房子

22日,中國人民銀行深圳市中心支行公佈了初步排查情況,雖然確實存在全款買房再申請經營貸情況,但規模佔比很小;幾乎同一時間,銀保監會首席風險官兼新聞發言人肖遠企表示,不管是按揭還是經營貸款,要求銀行監控資金流向。隨後,深圳銀保監局已督促銀行迅速開展全面排查,更令人關注的是,樓市作妖炒作之風已經引起央媒注意,新華社發文痛批: “經營貸”不僅違規套取了利率差,還規避了限貸政策。

重點是,央媒這篇文章提到“房抵經”的3個關鍵“前提”,實體經濟受損、股市行情不好、各類理財收益下降。房說君認為,這本該救企業於水火的“救命錢”,竟被這群購房者利用,將樓市作為資金避險的港灣。只是,把一大筆錢注入到樓市裡面,想無聲無息卻很困難。從此次全面徹查的力度來看,估計是準備把整條房抵經的企業都捋一遍,相信不會手軟。

頂風作案?新華社痛批樓市作妖炒作之風:“救命錢”拿來炒房子

央行1天內兩次行動,一覺醒來,炒房者“又沒錢”買房了

比深圳自查文件的更早時間,央行發佈最新一期的LPR報價,其中一年期利率為3.85%,較上期下降20個基點;五年期利率為4.65%,較上期下降10個基點。意料之中的LPR雙降,雖然5年期報價又往下調整了10個基點,已經算是誘惑力滿滿了,但相較於1年期來說,還是差了很大一截。所以說,央行時隔5年首次大行動,20BP的非對稱降息,會導致短期利率大幅下降,加上今年以來貨幣面持續寬鬆,投機資金也會繞道進入樓市,順勢成為房價的助推器,如同現在的深圳。

頂風作案?新華社痛批樓市作妖炒作之風:“救命錢”拿來炒房子

要知道,這些年當地樓市一直熱度不減,除了客觀原因之外,背後不會少了炒作的因素。據國統局3月70城新房價格,深圳同比漲幅居京滬廣深首位,再加上去年9月取消了二手房部分豪宅稅之後,業主的抱團漲價思維氾濫,也起到推波助瀾的作用。房說君認為,貼息貸款、房抵經都是短期資金,而房貸則是長期貸款。用短期資金來撬動房價,是不折不扣的加槓桿行為。這種局面,顯然不能被銀保監會、央行默許。

在房說君看來,總之,低息貸款是存在的,但絕不是用在買房上,包括央行此前降準5500億,一系列的政策都是從降低中小微企業貸款門檻出發,再加上深圳的惠企16條。有因必有果,隨著深圳落戶門檻降低,城市實力又帶來樓市信心,這筆錢讓大量炒房客看到了新機會。所以,央行1天內兩次出手,是不是很“巧合”?其實3月至今,深圳豪宅搶房的新聞屢上頭條,一直沒行動無非是讓子彈多飛一會,而近日重提房住不炒的高層會議,就是2020年樓市調控的轉折點。這是央行逆週期調節的信號,也是隱藏在背後的1個規律,沒必要過度解讀。

頂風作案?新華社痛批樓市作妖炒作之風:“救命錢”拿來炒房子

房說君有話說,這下好了,一覺醒來,炒房者“又沒錢”買房了,正如去年的矛頭直指蘇州一樣,今年的典型就是深圳,當一個城市的房價開始引起更高層的注意時,這個口子如果堵不上,後果會非常嚴重。畢竟杭州在後面已經被“收拾”了,再不加緊樓市調控、控制資金流向,那麼還會有更多城市照搬學樣,到時候企業可就涼透了。

本文所用圖片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文章為“每日房說”原創,嚴禁轉載抄襲,發現必深究。(撰文:小羊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