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快樂正在毀掉我們的孩子

如果問問現在的孩子最喜歡什麼?

答案很一致:手機

曾經各大網絡上有個很知名的問題:“如何看待毀掉孩子最好的方法,就是給他一部手機?

有網友回答到:“玩手機不可怕,可怕的是垃圾快樂。千萬不要讓孩子沉迷玩手機的垃圾快樂當中。

是什麼引發了垃圾快樂?那就是能讓人獲得短期快感的事物。

垃圾快樂正在毀掉我們的孩子

心理學家亞當·阿爾特說:“遊戲、八卦、直播等娛樂產品,就像毒品,一不留神就能讓人上癮。”

孩子對很容易獲取的快樂垃圾會上癮

因為我們家長的人手一機,成為低頭族,孩子最善於模仿,所以孩子愛上手機不奇怪。

現在的很多孩子一歲左右,家長為了讓孩子不哭不鬧,往往就塞給他一部手機

手機裡豐富的遊戲讓孩子愛不釋手。

所以,不管寶寶多小,都不能在寶寶身邊頻繁的玩手機,ipad等,這是寶寶對電子產品感興趣的根源

垃圾快樂正在毀掉我們的孩子

多發展寶寶的興趣,比如畫畫、讀繪本、玩積木等等,都是非常好的培養孩子專注力,拓展思維發展,刺激大腦發育的遊戲,比手機強太多了。

當然也不能一味的強制寶寶不接觸手機,任何事情都需要疏堵結合,適當的可以給孩子接觸一下,但是仍舊要強調規則,“媽媽的手機同意借給你玩一會,媽媽要收回時就一定要還給媽媽。”

這個接觸只是讓寶寶熟悉手機或者iPad,並不是引導寶寶“掌握”某個技能。

垃圾快樂正在毀掉我們的孩子

在幼兒時期不打好基礎,少年時期的沉迷手機、沉迷網絡將會是一個必然發展趨勢。

到那時再去一味的責備孩子其實對孩子是不公平的,任何不良習慣的形成都是有跡可循的,家長更應該從自身去反省和改正。

垃圾快樂,比毒藥還厲害

仔細觀察,你就會發現,那些愛玩遊戲,刷視頻,愛看電視劇,沉迷於垃圾快樂無法自拔的孩子,他們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

對能獲得短期快感之外的事情,毫無興趣。

如果有人干涉他獲取這些快樂,他們往往會做出激烈的反抗。

13歲的男孩毛毛因為爸爸不讓玩“王者榮耀”。

垃圾快樂正在毀掉我們的孩子

一氣之下從四樓跳下。

“兒子上小學六年級了,每天放學就玩遊戲,因為明天期末考試了,就說了他幾句。”爸爸說,當時自己訓了兒子幾句,沒想到兒子也沒頂嘴,躲到了陽臺。

沒幾分鐘後,只聽到“咚”的一聲,爸爸衝到外面一看,毛毛躺在地上,哭天喊地叫疼,所幸不是頭朝地。

在送往附近醫院後,醫生建議家長送往浙大兒院進一步治療。

垃圾快樂正在毀掉我們的孩子

現在,毛毛的病情已經穩定,預計下週進行手術,術後還要進行長期的康復訓練,並且有留下後遺症的可能,尤其是膝關節功能和步態會受影響。

但整個過程中,毛毛依然時不時地和爸爸提要求——“手機給我,我要登錄玩遊戲”。

有幸救了一條命,卻沒有絲毫悔改,依然沉迷遊戲。

不敢想象再有一次,還會這麼幸運嗎?

因此,千萬別讓孩子沉迷於垃圾快樂,一旦陷入,就只能一步步沉淪。

父母要做孩子與垃圾快樂之間的一堵牆

孩子一旦嘗試到垃圾快樂的滋味,他們是沒有自制力和自控力的。

如果家長放任自流,孩子無法自己走出來。

父母這個時候要行動起來,避免孩子淪陷在垃圾快樂的深淵裡。

那麼我們父母該怎麼做呢?

不妨試試下面的辦法:

1、 做好孩子的榜樣,從我們自身做起

楊絳先生說:“好的教育,榜樣的力量很重要”。

孩子是非常善於模仿的。

喬布斯從來不在家裡擺弄電子產品。

垃圾快樂正在毀掉我們的孩子

於是,每天晚飯後,喬布斯家裡都會出現這樣的場景:孩子們會一起看書,一起談論各種各樣的話題,沒有一個人願意抱著手機和iPad看。

家長良好的行為習慣比講一萬遍長篇大論都管用。

如果想讓孩子多讀書、多運動、不過度沉迷於手機,自己就要作為榜樣先行動起來,用榜樣的力量,潛移默化影響孩子。

2、循序漸進而不是完全禁止

心理學上有個詞,叫做“禁果效應”,也叫“亞當夏娃效應”,意思是:

越是禁止的東西,就越會勾起人的好奇心和探求欲,就越想要得到手。

我們做不到完全杜絕孩子接觸電子產品。

孩子與生俱來的好奇心和逆反心,促使他們越不讓我玩,我越要玩。

垃圾快樂正在毀掉我們的孩子

所以在孩子有這個需要的時候,我們不要冷冰冰的拒絕,而是跟他商量:我們吃完飯或是寫完作業再玩,時間20分鐘。

培養孩子的自控力是個漫長的過程,嚴防死守從來不是最佳選擇,循序漸進才是。

孩子每天都能保持下去,知道要先做正事再娛樂,並且娛樂時間要有限度。長此以往,那他就不會淪陷於垃圾快樂。

3、不要敷衍式的陪伴

放下手機真心地陪伴孩子,主動關心和靠近孩子,才能讓孩子在愛的守護下,獲得真正意義上的快樂,忘卻虛擬世界帶來的“美好”。

都說教育拼的是父母的財力,不如說拼的是父母的關心和陪伴。

孫儷在家裡開闢了一方小天地,種菜,陪孩子看著種子長大,管理,收穫……

垃圾快樂正在毀掉我們的孩子


垃圾快樂正在毀掉我們的孩子

陪伴不一定需要花費很多金錢時間。

當我們空下來的時候陪孩子看一次電影,爬一次山,或者一起做一頓飯都是很好的陪伴。

孩子是否遭受垃圾快樂的荼毒,和虛擬世界的關係並不大,主要是取決於

父母的態度。

父母教育的缺失,才是孩子痴迷垃圾快樂的根源。

願每個家長都能用愛和關心使孩子遠離垃圾快樂,以身作則,增加孩子靈魂的寬度和生命的厚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