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公共文化服務水平 助力世界文化名城建設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審議通過的規劃《建議》,以專門的一個部分闡釋“繁榮發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開啟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新徵程。其中“提升公共文化服務水平”小節,著眼於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滿足人民的公共文化需求,豐富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強調要“推進城鄉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一體建設,創新實施文化惠民工程,廣泛開展群眾性文化活動,推動公共文化數字化建設”,為成都“十四五”時期進一步推進公共文化服務提檔升級,高水平建設世界文化名城指明瞭前進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提升公共文化服務水平,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五位一體”總佈局中文化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的重要手段,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要內容,也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重要內容。黨的十八大以來,成都堅持新發展理念,聚焦補齊短板、提升效能,成功創建首批全國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範區,出臺《關於加快構建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實施意見》,2020年實現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全國領先。貫徹落實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成都要進一步堅持以文化人、以文潤城,創新服務方式,豐富優質公共文化產品供給,讓天府文化日益成為市民共同價值追求和成都牽手世界、世界瞭解成都的鮮明標識。

一是圍繞天府文化,堅持以文化人,創新實施文化惠民工程。4500年文明史和2300多年建城史,是成都建設世界文化名城的底蘊和基礎。“十四五”期間,要發揮文化場景的教育引導功能,全面提升城市的文化基因、特質、氣度和魅力,打造一批天府文化景觀和識別體系,加強文化場景建設,重點做好綠道、社區、家庭、公共空間文化場景營造,挖掘生活娛樂設施中所蘊含的文化價值,營造美學空間,浸潤市民生活。推動閱讀與城市發展深度融合,打造一批彰顯天府文化特色、體現生活美學的“城市閱讀美空間”。在鄉村,著力探索“農家(社區)書屋+”模式,常態化開展農家(社區)書屋閱讀示範活動,讓村民閱讀更加便利。

二是圍繞世界賽事,堅持以文潤城,廣泛開展群眾性文化活動。“十四五”期間,成都應以舉辦大運會、2022年世界乒乓球團體錦標賽、2025年世界運動會等為契機,堅持“謀賽就是營城,營城就是惠民”的理念,推動各類體育配套設施加快建設,完善以綠道賽事為依託的全民健身賽事體系,營造更多健康生活場景。

三是圍繞文創產業,創新服務方式,加快推動公共文化數字化建設。“互聯網+”作為公共文化服務領域的熱點,有助於推動成都構建與世界文化名城相匹配的,內容豐富、傳輸快捷、運營高效的公共數字文化服務體系。“十四五”期間,成都應以市民需求為中心,以大數據為手段,用好用活蜀工蜀繡、川劇川曲、天府美食美景等文化資源,從文創產業供給側進行改革入手,通過聚集用戶的文化體驗數據,精準對接群眾的文化需求和審美趨勢,打造更多符合大眾需求的“成都禮物”和“現象級”IP,豐富市民文化體驗,提升城市魅力。

(作者:成都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概論教研室副主任、博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