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越戰爭最恥辱一幕 50軍448團兵敗天豐嶺

1979年的中越邊境戰爭,儘管兩國都宣稱自己取得了勝利,但這並不妨礙兩國都選擇性地遺忘了這次戰爭。蹊蹺的是,在兩國公佈的戰績中,都只有傷亡情況,絕口不提被俘人員。根據戰後在國際紅十字會協調下的戰俘交換記錄,中國解放軍戰俘共計239人,其中219人來自同一個團。在這219名戰俘背後,是中國解放軍史上性質最惡劣的投降事件。

步兵第50軍150師

在講究資歷的中國解放軍中,由國民黨雜牌軍滇軍起義改編而來的步兵第50軍,屬於不起眼的小字輩。儘管在朝鮮戰場50軍表現不凡,但在根紅苗正的第四野戰軍中,仍然是小字輩。1967年由瀋陽軍區劃歸成都軍區指揮,調防四川。

對越戰爭前,50軍下轄148、149、150個三個步兵師,除148師為原50軍老部隊外,149師、150師均是由外部調入。149師原為西藏軍區步兵第52師,在1962年的中印邊境戰爭中一戰成名,奠定了王牌師地位,1969年與50軍149師互換防區和番號。

150師則是50軍入川后,1967年以成都軍區獨立步兵1、5、10、12團及獨立步兵營、獨立高炮營為基礎組建,原150師改編為遼寧省軍區獨立師。由地方部隊新組建為野戰軍,決定了150師乙種簡編師的地位,中越戰爭前全師僅6,000餘人,到1978年底才擴編為甲種師,全師約11,000餘人。

也就是說,150師幾乎近一半兵力是新調入的,其中大多數還是新兵,而中越戰爭將在1979年2月爆發,留給150師整訓的事件只有兩三個月。讓這樣的部隊上戰場,是有些不負責任的。

由於50軍的三個師“良莠不齊”,在中越戰爭中,中國軍方將50軍拆開使用。主力的149師,配屬13軍首先投入西線的戰鬥,是整個戰爭中表現最好的步兵師之一。148師則配屬東線,用於廣西方向,牽制了越軍一個野戰師,使其不得東援高平,表現尚可。

至於臨時擴編的150師,一直作為預備隊,留在中國境內。直到中國政府3月5日宣佈撤軍時,才爭取到出境作戰的機會,劃歸41軍指揮到越南高平省配合友鄰部隊執行清剿任務。為加強150師的指揮,50軍副軍長關豁明、劉忠和及副政委侯培聚組成工作組,進駐150師。

當時,150師下轄步兵448、449、450團及炮兵團,除炮兵團外3個步兵團全部出境作戰,以448團為向先鋒。448團下轄3個步兵連、1個炮兵連、1個重機槍連,全團約2,500餘人。主官為團長李紹文、政委李兆碧、副團長胡慶忠及副政委龍德昶、王廉智等,150師的一位賈姓副師長被派往448團加強指揮。

3月6日上午,448團作為150師先頭部隊,由廣西崇左市龍州縣水口鎮率先出境,進入越南高平省。身穿新發的77式新式軍裝,面對陸續班師回國的友軍,逆向前進的448團想不引人注目也難,也讓他們倍感自豪。然而,厄運正在等待著他們。

進攻

3月7日上午,448團抵達高平省省會高平市。同日,派駐150師的關豁明副軍長抵達高平,經與41軍前指協調,明確了150師作戰任務:

448團沿3號B公路西進,於當日進至打沙、朗登地區。以2營在朗登附近佔領公路兩側有利地形組織防禦,1營、3營和449、450團在朗登以北地區擔任搜索清剿任務。要求150師於7天時間內,在高平市以西的波列、朗登、通農、瑪班等地約280餘平方公里地域內完成清剿殘敵、搜剿越軍倉庫物資、查找友軍失散人員和烈士遺體的任務。

這一地區是東線第一階段作戰41軍121師長途穿插經過之地,當時為搶時間強行通過而未對守敵進行清剿,因而沿線越軍殘餘眾多,襲擾不斷,嚴重影響中國軍隊的回撤安全。

3月7日,448團以2營為先鋒、3營隨後,沿3號B公路向西搜索前進。次日早晨,41軍前指抽調150師449團隨41軍121師執行向納隆地區迂迴任務,448團、450團繼續執行搜索清剿任務。同日,448團在高平以西20餘公里的班英地區與越軍正面遭遇,戰鬥打響。

3月10日,150師接41軍前指命令,停止向郎登方向進攻,用3天時間由南向北清剿波列、班英、靈黃地域殘敵,於14日由高平省北部經廣西百色市那坡縣平孟鎮回國。截至3月10日,總的來看150師表現還是不錯的。448雖犧牲了上百人,但越軍的損失只多不少,二營五連二排和一排還分別記了集體二功和三等功,四排戰士閔中友榮獲二級戰鬥英雄稱號。

在選擇回撤路線時,50軍副軍長關豁明與150師師長劉同發生嚴重分歧。劉同認為150師已經基本完成上級賦予的作戰任務,只要讓部隊原路返回,安全回國就是勝利。此外,在與41軍121師接觸過程中,劉同瞭解到從班英、那嘎向北要過天豐嶺,沿途地形複雜、越軍殘部出沒,121師穿插時就曾在這一地區吃過苦頭。加之沒有嚮導,不熟悉當地地形,經這一地區撤回風險極大,劉同堅決主張原路返回。

而在關豁明看來,150師清剿殘敵和搜索越軍物資倉庫的任務完成得還不夠,經天豐嶺地區由北返回可以擴大戰果,並稱之為“摟草打兔子”。兩人分歧嚴重相持不下,只得向軍部去電請示。負責東線作戰的廣州軍區前指了解情況後,回電命令150師原路返回。然而,這樣一份決定150師命運的重要電報,卻因機要科一名參謀的疏忽,沒有翻譯就銷燬了。最終,關豁明以軍駐師工作組名義命令150師向北經山區回國。

此時,450團原本就在北側執行清剿任務,位於全師的北部;448團作為先鋒位於班英,處於全師最西部,在撤退時由前鋒變成後衛;449團處於兩團之間的位置,150師3個團處於分散狀態。448團在撤軍時,團長李紹文原本打算等部隊收攏後一起向北撤退,但軍工作組要求448團分路撤回,以便搜剿更多的越軍物資。448團同樣處於分散狀態,客觀上給了越軍圍殲的機會。

黨支部決定投降

根據工作組的指示,448團以副團長胡慶忠、副政委龍德昶組成團前指,帶領團特務連偵察排、工兵2個班組成的尖兵分隊和2營為第一梯隊,單獨沿班英西側小路向北搜索前進,去山裡再打一次穿插。團部率1營、3營在東側走大路平行向北回撤。

11日清晨,448團前指開始沿班英西側小路向北搜索回撤,接近中午時在班英以北約2公里的那噶南側遭遇越軍襲擊。此時,前指一時難以搞清楚越軍的意圖,一面命令2營就地隱蔽防禦,一面向團部報告遇襲。團部請示師部,要求收攏全團部隊,邊打邊撤,師部感覺事態嚴重,同意了448團的請求,並打算449團、450團伺機參加救援。然而,軍工作組不僅否定了150師的意見,也否定了448團的請求,認為448團前指有能力打出來。448團在請求被否後,一時也難以搞清楚前指的真實意圖,只得讓1營、2營就地組織防禦。

處於孤立狀態的448團前指,整個11日下午都在固守待援,到夜間見師團按兵不動才決定繼續向北搜索回撤。12日清晨,前指在朗莊南側的一條狹窄的山谷裡陷入越軍包圍。第一輪攻擊就使前指損失慘重,副團長胡慶忠中彈身亡,副政委龍德昶在混亂中不知去向,2營營長雷群榮、教導員唐秉元也被打散,部隊已經失去了指揮。經過兩個小時戰鬥,前指部隊已處於崩潰狀態。

12日下午,448團指揮部得到前指方向傳來密集槍聲的報告,再次請求師部全團回援,並調449團、450團接應,軍工作組仍予以拒絕,要求448團前指自行突圍。448團無奈,只得於當晚20時左右,命令團副參謀長付培德帶領1連、8連及火力分隊一部前去接應2營。

13日,448團前指殘部在一位副教導員領導下,集合了兩三百殘餘部隊,建立了臨時指揮部。由於當時已經失去了突圍能力,並通過電臺得知團部已經派出援軍,臨時指揮部決定原地待援。同日,41軍指揮得知448團前指被圍,命令附近部隊前往救援,然而部隊尚未抵達就被撤回。據說,中央軍委認為448團前指被圍地深處山區,不出動大部隊難以解圍,而中國政府已經宣佈撤軍,再展開大規模軍事行動國際影響不好,這才命令援軍撤回。

14日,448團前指殘部接到團部通知,已有援軍出發,要求必須15日突圍與增援部隊匯合,這是中國撤軍的最後期限。最終,臨時指揮部決定分散突圍,能衝出去一個是一個。

由448團副參謀長付培德帶領的兩個連援軍也遭遇到越軍的圍攻,被打散。經過多日苦戰,在彈盡糧絕的情況下,付培德與8連連長、指導員等人於19日向越軍投降。1連連長李和平與另一名幹部馮增敏等人,在沒有等到援軍,糧彈已盡,突圍無望的情況下,徹底失去了鬥志。在黨支部會議上,決定集體放下武器向越軍投降。由黨支部決定投降,這在中國解放軍史上恐怕是絕無僅有。

在這次戰鬥中,除了戰死的數百人以及被俘的219人外,也有部分被打散的中國士兵,或被友鄰部隊收容,或經歷千辛萬苦自行回國,其中最典型的就是448團1營機槍連給養員肖家喜。

15日突圍後,肖家喜原本與指導員劉德智和6名後勤戰士一同回國。23日遭遇越軍後,肖家喜自告奮勇引開越軍為戰友逃走創造機會。此後,肖家喜依靠北斗星指示方向,獨自一人穿越叢林,於31日下午18時越過邊界回國,隨身攜帶著與指導員分手時分得一支56半自動步槍、5枚手榴彈和320發子彈。1979年9月,肖家喜被中央軍委授予“鋼鐵戰士”榮譽稱號,後官至13集團軍裝甲旅上校副旅長。

戰後,中方得知圍攻448團前指的最初是一個加強營規模,在看到中國“部隊毫無戰意,倉皇而逃”才決心包圍殲滅,後擴大到一個團的規模——越南全蘇式裝備的346師851團。中方兵力分散,一再的貽誤戰機,既不準備大打又不果斷突圍,被圍後又不予以強力救援,終釀成慘劇。越軍稱這次戰鬥為“‘北部邊境戰爭’高平地區四次大捷之一”。

尾聲

在很長一段時間裡,被俘在中國解放軍中是一個禁忌話題。朝鮮戰場180師數千人整建制被俘,俘虜們在後來的政治運動中備受艱辛。與他們相比,中越戰爭中的俘虜要幸運很多。

1979年5月至6月,中越分五批在廣西友誼關交換戰俘,至6月22日239名中國戰俘全部回國,被安排到廣西南寧市郊吳圩機場的“學習班”接受組織審查。9月21日,中國解放軍總政治部下發《關於我對越自衛還擊作戰被俘歸來人員的處理辦法》。

根據這一文件,大部分被俘人員都得到了妥善安置,對於帶隊投降的幹部尤其是召開黨支部會議決定投降的送交軍事法庭嚴懲。448團副參謀長付培德被開除黨籍、軍籍及幹部身份轉業,到一所中學當勤雜工。8連指導員馮增敏,1機連連長李和平被判處有期徒刑,在黨支部會議上未發表意見的幾位排長並未被判刑。

戰後,時任中國解放軍副總參謀長楊勇,親自到50軍調查、總結。對這次事件負有指揮責任的50軍副軍長關豁明被撤職,降為正師級,處分決定裡被給予“貪生怕死”的評價,另一位副軍長劉忠和被降職,副政委侯培聚被黨內警告。150師的師、團一級幹部也進行了調整,戰例被作為加強指揮的反面典型寫入軍內教材。

戰後,軍中有老將感嘆,朝鮮“出了個180,越南又有個150”。一位曾參與對越作戰的貴陽籍原40軍150師448團特務連戰士也感嘆,“相同的情況不同的人就會得出不同的結果,149師黃連山遇伏擊不但沒有嚇住,反而殲滅打跑了敵人……”。

1985年裁軍中,步兵第50軍番號被撤銷。149師劃歸13集團軍,後躋身快速反應師行列,仍然是王牌部隊;150師及所屬4個團番號被裁撤,以師機關為基礎組建13集團軍高炮旅機關;148師除一個團劃歸38師外,師及另外三個團番號全部取消,以師機關為基礎組建13集團軍炮兵旅機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