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不可以,如何巧妙給寶寶立規矩?

寶寶過了學步期,便喜歡跌跌撞撞的四處亂闖。獨自行走使寶寶感覺周圍的世界一下子變大了,開始好奇的探索周圍的一切。

在媽媽高興的同時也會被寶寶翻箱倒櫃的行為弄得心煩。比如媽媽一不注意,衣物,食品等會被寶寶扔到地上,媽媽還沒收拾完,寶寶又會把護膚品,口紅等塗到臉上,衣服上等。有時候還會把桌布扯下來,把書撕壞,拿著筆亂塗亂畫。媽媽即使一步不離的跟在寶寶後面,也防不勝防。

可以,不可以,如何巧妙給寶寶立規矩?

雖然如此,媽媽還是需要剋制自己不發脾氣。因為對於剛剛學會走路的寶寶來說,製造這些麻煩是因為寶寶還不知道各種東西之間的聯繫。到處摸拽拿東西更是寶寶進行學習的需要。可是,如果寶寶一直製造麻煩,也會使媽媽感到的頭疼。更何況,孩子需要逐步懂得什麼可以,什麼不可以。什麼應該,什麼不應該。因此,媽媽需要給寶寶立規矩。

可以,不可以,如何巧妙給寶寶立規矩?

媽媽需要整理好家裡的物品,將危險的物品放在寶寶夠不到的地方。在寶寶能夠拿到的東西中,留下兩樣不準寶寶拿的物品。媽媽可以指著一件物品告訴寶寶,這個不能玩。再用同樣的方法告訴寶寶,這個也是不能玩的,但是它旁邊的物品可以玩。將寶寶可以玩的物品放在寶寶不能玩的物品的旁邊。每當寶寶違反時,媽媽要溫和又耐心的重複這一規矩。經過一段時間後,寶寶便可以記住這一規矩。

可以,不可以,如何巧妙給寶寶立規矩?

給孩子立規矩最遭的莫過於一會允許一會不允許。給孩子立規矩並不難,難的是成人往往有很多變通,而孩子不能理解。

1、給孩子立規矩不要立太多,這個不行,那個也不能,什麼都不可以。這樣往往會使孩子無法適從。

2、要堅持一貫性,不可以今天允許,明天不允許,因為孩子沒法理解。

3、不必講太多大道理,只要明確告訴孩子什麼可以,什麼不可以。

很多家長可能要問為什麼,因為幼兒的思維是直覺行動思維,直覺行動思維的特徵是不可逆轉,不能理解相對性,缺乏彈性。如幼兒能夠接受可以,不可以,但不能接受一些情況下可以,另一些情況下不可以的相對性。

可以,不可以,如何巧妙給寶寶立規矩?

因此幼兒因某種願望得不到滿足而哭鬧,有三種原因,如果是首次,屬於苦惱性哭鬧,是正常情緒的表達;如果是以前允許而這次不允許,是不理解性哭鬧,是憤怒情緒的表達;如果他們以前有過因為哭鬧就能達到目的的經歷,是工具性哭鬧,說明父母已經被孩子控制了。對此,父母對孩子立有明確而適當的規矩,孩子因某個願望得不到滿足而哭鬧的情況就會大大減少。而自控帶來的快樂,將伴隨孩子一生的成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