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為晚清名臣,為什麼曾國藩、左宗棠、李鴻章的口碑差距極大

晚清時期,國際形勢風雲突變,清王朝的統治更是岌岌可危。面對內憂外患的窘境,清政府不得不大力重用漢人大臣。在亂世爭鋒又被委以重任的大背景下,著實湧現出了一大批漢臣能人、名人,其中最為人熟知的

曾(曾國藩)、左(左宗棠)、胡(胡林翼)、李(李鴻章)。

雖說這老四位同為“中興名臣”,對於清王朝甚至對於當今中國來說,所立下之功績又各有千秋,但是他們幾位在後人的口碑評價之中卻不盡相同。曾國藩顯然是這四位之中,被後世之人讚譽最高的一位。而胡林翼因為去世較早,所以並不太被後人熟知。左宗棠雖說讚譽評價不及曾國藩,但是也絕對是褒遠大於貶。但是李鴻章,就只能算得上是譭譽參半了,也是被後人詬病最多的“名臣”。

同為晚清名臣,為什麼曾國藩、左宗棠、李鴻章的口碑差距極大

上圖_ 胡林翼(公元1812年-公元1861年),字貺生,號潤芝,晚清中興名臣之一


那麼,同為中興名臣且同朝為官,做人的差距咋就那麼大呢?其實,這差距主要還是在“人品”。

前文提及,胡林翼早逝不被大家熟知,本文就不在詳表。我們,重點來聊聊,曾、左、李三人之間的品行差距。而這品行上的差距,我們可從三大方面加以論述比較,即“名”、“利”、“為”

同為晚清名臣,為什麼曾國藩、左宗棠、李鴻章的口碑差距極大

上圖_ 曾國藩(1811年-1872年)


一、先說“名”。

曾國藩為什麼會享有盛譽?因為他真正做到了淡泊名利。曾國藩一生對於“留名”一事,確實是在極力避諱,經常是做好事兒不留名,自己也不做記錄,更不在信札中提及,屬於“雷鋒式”大公無私。

而左宗棠照比曾國藩就會在乎一些自己的名聲,左與曾一樣經常做一些資助之類的好事兒,但是左就更喜歡“宣揚”自己的憂國憂民。而且還有一事兒也可以看出曾、左二人對於個人聲譽的在乎程度。眾所周知,曾、左二人都寫過很多家書、家訓之類的信札,可以說裡面匯聚了太多二人為人處世的智慧,如今都是我們瞭解史實和自我修為提升的源泉寶典。但在當時,曾國藩就明確表示,自己的信札等文字不要刊印,而左宗棠卻明確對兒子說要將其書信刊印流傳。雖說左宗棠是因為教育子孫後代而刊印自己書信,但其實也難免有博取名聲之嫌。

至於李鴻章對待名譽,從認知上與曾、左二人就是背道而馳。李鴻章這個人做事十分現實,名聲在他看來是虛頭巴腦的事情,並不十分看重。可能也正因如此,李鴻章才能為其他兩位不可為之事。

同為晚清名臣,為什麼曾國藩、左宗棠、李鴻章的口碑差距極大

上圖_ 曾國藩家書


二、說完“名”,再說“利”。

所謂“利”,既金錢耳。曾、左二人都是典型的禁慾主義者,尤其是曾國藩更是做到極致。曾、左二人的共同觀點,金錢維持日常用度即可,並且終身恪守“不為官發財”的誓言。

此外,二人更是不願意給子孫後代留下金錢資產。二人的人生觀是,子孫如果是塊料,不用留下家資遺產,一樣能夠吃飽飯,反之,則留有萬貫家資也經不起敗家。而且二人認為,家資越豐厚,越容易出紈絝子弟和敗家子,這比較符合“窮苦孩子早當家”的國人信條。

李鴻章的利益觀與曾、左二人截然相反,金錢的慾望那是相當之重了。與曾、左二人“不為官發財”不同,李鴻章利用自己位高權重,為自己及其家族攫取大量財富。在晚清時期,清王朝轟轟烈烈地大搞“洋務運動”,李鴻章作為發展“洋務”的主要推手之一,在眾多興辦的企業中,大多是有李鴻章的股份,而且不少還是“乾股”。

李鴻章本人也更是經商理財高手,典當、金融這類來錢快的暴利行業,李更是無不染指。除此之外,一些不可告人的黑色收入也不是沒有,據說李鴻章還收受過俄國人的賄賂,雖說這事兒沒有鐵證,但也未必是空穴來風。因此,李鴻章不但比曾、左二人富有得多,而且更是當時全國一等一的富豪。

同為晚清名臣,為什麼曾國藩、左宗棠、李鴻章的口碑差距極大

上圖_ 李鴻章(1823年2月15日-1901年11月7日)


三、最後咱們再聊聊這個“為”。

孔子云:“君子愛財,取之有道。”說實在的,克己人慾能做到的古來沒有多少人,所以個人注重些名譽,愛惜一些錢財,這都可以理解,但是如果品行不端,那被後人詬病也就不冤枉了。在筆者看來,李鴻章的個人品行,不但照比曾、左差距極大,甚至可以用“卑劣”這類鄙夷之詞形容之。

筆者之所以對李鴻章的個人品行評價如此之低,並非因為李鴻章對待個人恩怨的睚眥必報,而是在國家大義是非面前,李卻置之不顧而洩私憤、報私仇。

很多朋友都知道,曾、左二人關係並非融洽,左宗棠經常對曾國藩出言不遜。但是,曾國藩每次聽到這類流言都一笑而泯之。當左宗棠征戰西北之時,身為兩江總督的曾國藩,在後勤方面支持左宗棠那真是不遺餘力,連傲慢一生的左宗棠,這次都不得不承認自愧不如。以國家之大義而將個人恩怨置之度外,這就是大丈夫之所為。

同為晚清名臣,為什麼曾國藩、左宗棠、李鴻章的口碑差距極大

上圖_ 左宗棠(1812年—1885年),字季高


反觀李鴻章,為達個人目的而置國家大義於不顧的卑鄙行徑並不在少數。前文提及的收受俄國人賄賂之事,雖非確定,但是俄國人將日本人取而代之,攫取南滿利益,李鴻章確實是從中斡旋出了不少力。也許這個事兒可以辯解為“不損失清王朝利益”,反正不論是日還是俄,沒清王朝什麼事兒,儘管地盤是清王朝的。那麼,

置胡雪巖於死地,進而搬倒左宗棠(所謂:倒左先倒胡),那就絕對是赤裸裸的陰險。

清法戰爭爆發之際,左宗棠以老邁之身親赴沙場而不在朝中。而此時胡雪巖更是為了與洋人展開絲綢商戰而賭上全部身家。李鴻章利用這一契機,勾結給胡雪巖貸款的匯豐銀行(就是那個支持毒瘤的銀行),從商政兩肋插刀,硬生生地將胡雪巖逼迫到傾家蕩產。失去了“錢袋子”的左宗棠,自然不能全力應戰,這也成為決定清法戰爭最終走向的重要因素之一。最終,左宗棠與胡雪巖兩人先後憂憤而死。

同為晚清名臣,為什麼曾國藩、左宗棠、李鴻章的口碑差距極大

上圖_ 印有李鴻章的錢幣


李鴻章為了個人政治企圖,不惜幫助外國銀行,來損害自己國家的商業利益,不論怎麼說,李鴻章這一行徑都非常的卑劣。

所以說,“左宗棠不如曾國藩,而李鴻章不如左宗棠”這一說法是有道理的。

作者: 王金百 校正/編輯:莉莉絲

參考資料:

【1】《陋規》 張宏傑/著 嶽麓書社

【2】《曾國藩傳》 張宏傑/著 民主與建設出版社

【3】《匯豐銀行對近代中國的影響》 劉雪學術論文

文字由歷史大學堂團隊創作,配圖源於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