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姻裡的印度

本文刊載於《三聯生活週刊》2020年第36期,原文標題《婚姻裡的印度》,嚴禁私自轉載,侵權必究

“我現在明白婚姻可以有多種形式,沒有完美的婚姻模式。”

記者/孫若茜

婚姻裡的印度

伊麗莎白·弗洛克


伊麗莎白·弗洛克(Elizabeth Flock)是在21歲的時候離開美國到印度孟買的《福布斯印度》雜誌擔任特稿記者的。和很多在印度的外國人一樣,她先後和當地的一些家庭生活在一起。這些家庭中的夫婦們會在茶餘飯後聊起他們的愛情故事——在孟買,人們同樣崇尚濃烈絢爛、富於想象力的愛情,憧憬愛得轟轟烈烈。這種愛情已經被寶萊塢在銀幕上展現得淋漓盡致。

而她發現,有三對夫婦與眾不同,他們既富於浪漫的情調又敢於打破規則。他們夢想生生世世永不分離,卻並不墨守社會習俗。他們無法忍受舊的中產階級道德規範,當既定的愛情規則羈絆了他們的生活時,他們就創造新的規則。她被他們的故事吸引,辭掉了工作,她想寫一寫他們,進而瞭解他們的婚姻是如何維繫的。

但是,一個未婚的美國人,是否適合撰寫關於印度婚姻的書?帶著這個問題,她回到美國做了幾年記者。而後她意識到,她想讀的,以及她想讓美國人讀的關於印度的書根本不存在。

婚姻裡的印度

《維繫婚姻的秘密》


記錄了20世紀中葉亞洲人生活的美國記者哈羅德·艾薩克斯曾經抱怨說,美國人對印度人的印象無外乎這麼幾點:異國風情(耍蛇人和土邦主)、神秘主義(苦行僧和看手相的人)、異教信仰(牛崇拜和偶像崇拜)和可憐境遇(麻風病乞丐和貧民窟居民)。這個觀點已經有50年之久,但是伊麗莎白·弗洛克發現,它並沒有發生太大的變化,西方人依然動輒發表那些陳腐刻板的觀念——“對於印度這樣龐大的國家,人們難免產生過於簡單化的看法。而對‘夢想之城’孟買,人們又容易產生過於浪漫的想象。”

於是,在父親第三次離婚後的2014年,她決定重新回到印度,以記者的方式再一次回到並記錄那三對中產夫妻的故事。她和他們生活在一起,見證他們的親密關係中無關緊要的小事和重大的人生抉擇:有人在聯絡舊情人,有人在考慮婚外情和離婚,有人在千方百計地設法挽救婚姻,至少有一對夫妻為此生孩子。“幾乎每對夫妻都是如此,一方開始夢想不同於以往的生活,而另一方依舊懷揣著舊的觀念。”弗洛克通過數百小時或獨立或集體的採訪,以及短信、日記、郵件、醫療記錄、法律文書等等作為信息來源,探尋了這些婚姻中的人們各自的隱秘角落,並將它們寫入了《維繫婚姻的秘密》一書。

“通過他們的婚姻,我也開始瞭解印度這個國家。”在接受本刊專訪時伊麗莎白·弗洛克說,“婚姻和家庭同樣是社會的關鍵,因此這是闡釋與其息息相關的經濟、政治和社會狀況的便捷途徑。愛情是一個經常不被人們嚴肅對待的話題。而我個人認為它是最嚴肅的主題之一。”

三聯生活週刊:在寫作《維繫婚姻的秘密》這本書之前,你說你想讀的,以及你想讓美國人讀的關於印度的書根本不存在。能不能說說你認識的印度和你曾經讀到的印度有什麼不同?你說人們對孟買容易有過於浪漫的想象,能不能描述一下你認識的孟買?

伊麗莎白·弗洛克:歷來外國人寫關於印度的文章時,他們常常將其賦予異國情調,浪漫化或心生同情。他們將目光聚焦於耍蛇人、寶萊塢愛情故事或在貧窮中掙扎的人們。而我想寫一寫那些我遇到的真實的人們,他們和我有著相同的掙扎,他們的故事既生動又平凡。他們的故事很美,也很黑暗。我想描繪的是那種微妙的現實。孟買是浪漫的。這座城市的標誌性場景是情侶依偎在海灘上豎起的遮陽傘下,在過度擁擠喧鬧的城市中偷偷一吻,或是偷得片刻的二人時光。但它同樣是一座黑暗的城市,充斥著暴力和殘酷的罪行。

三聯生活週刊:寫一本改變人們對印度認識的書可以有很多角度,你為什麼選擇以“婚姻”作為入口?

伊麗莎白·弗洛克:一部分是因為個人興趣。父親第三次離婚後,我移居印度,而且我對婚姻產生很多疑問,為什麼有的婚姻能維繫下去,有的卻慘淡收場。我遇到的夫妻似乎能提供一些答案。而通過他們的婚姻,我也開始瞭解印度這個國家。

婚姻和家庭同樣是社會的關鍵,因此這是闡釋與其息息相關的經濟、政治和社會狀況的便捷途徑。愛情是一個經常不被人們嚴肅對待的話題。而我個人認為它是最嚴肅的主題之一。

三聯生活週刊:你提到,印度正在經歷多場革命,政治的、經濟的、城市的、社會和文化的。在歐洲和美國,這些革命交錯進行,而在印度,城市和人的變化正在同時發生。這意味著什麼?

伊麗莎白·弗洛克:這意味著當今印度在政治、經濟、城市、社會和文化層面都正在經歷巨大的變革。例如,在納倫德拉·莫迪(Narendra Modi)總理執政期間,印度政治正在發生鉅變,變得不再像之前那麼包容。與此同時,就其公民關係和愛情而言,印度社會也變得更加自由。我們如何衡量一個同時在前進和後退的國家?結果是令人困惑和頭暈的。

三聯生活週刊:如果說上述的變化顛覆了印度人的婚姻,那麼能不能具體說說都顛覆了什麼?

伊麗莎白·弗洛克:我認為媒體和互聯網的發展是當今印度發生的最重要的變化之一。你可以想象一個女人,她不準在大街上和丈夫手牽手,卻可以回家在手機上觀看限制級的內容。根深蒂固的傳統與網絡上極具反差感的現實差異給婚姻帶來了巨大的壓力。

三聯生活週刊:你認為,為什麼對那些變化感到痛苦最深的是印度的中產階級?那種痛苦是如何具體地表現在他們的婚姻中的?

伊麗莎白·弗洛克:印度的中產階級正在迅速壯大,但一對夫婦或一個家庭要保持這種階級地位,他們必須遵守其連帶的規則和期望。比如,書中瑪婭知道,如果自己有外遇,她可能會失去校長的工作,她的鄰居可能會要求她從家中離開。與此同時,她的傭人或者寶萊塢女演員的外遇卻無須承擔相同的後果。我認為,正是這種必須符合道德期望所造成的痛苦使印度的中產階級陷入了困境。

三聯生活週刊:為什麼選擇了書中這幾對夫妻作為書寫的對象?他們的婚姻最觸動你的地方是什麼?

伊麗莎白·弗洛克:我一開始專訪了五對夫婦,但最終將範圍縮小到我最喜歡的三對夫婦。我之所以被他們吸引是因為他們是“浪漫主義者和違反規則的人”。他們在邊緣試探,正在努力應對重大的社會變革。他們像我們所有人一樣渴望愛情。儘管他們生活在一個壓抑卻又迅速發展的國家中,儘管面臨著種種壓力,他們還是試圖在婚姻中找到愛情。

三聯生活週刊:你不是印度人,也不是已婚人士,這雖然沒有影響你撰寫一本關於印度婚姻的書,但我想知道,在書寫的過程中,他們的故事和選擇,有沒有令你難以理解或無法認同的部分?這本書使你對婚姻的理解有所改變嗎?

伊麗莎白·弗洛克:我確實有時會感到困惑,因為我來自一個文化背景非常不同的國度。我不明白為什麼薩比娜想要成為家庭主婦,為什麼瑪婭沒有離開維爾,或者為什麼帕爾瓦蒂接受了半包辦的婚姻。但是我覺得追蹤了他們10年後,我能夠理解他們的選擇。我現在明白婚姻可以有多種形式,沒有完美的婚姻模式。我看到相互包容、注重溝通和尊重相互的自由是一段婚姻得以維繫下去的最重要的因素。

三聯生活週刊:你認為,美國人和印度人對於婚姻的認識,最大的不同是什麼?

伊麗莎白·弗洛克:最大的不同是美國人對個體的重視(這一切都是為了確保我的幸福),而印度人重視鄰里和家庭(都是為了確保鄰里和睦和家人幸福)。我不確定誰對誰錯,也許最好中和一下。

三聯生活週刊:能不能談談你所發現的,隨著印度女性自我認知的改變,她們在婚姻中的位置所發生的變化?

伊麗莎白·弗洛克:印度婦女正在發揮更大的作用,擁有更大的權力和話語權。印度比世界其他地方的Me Too運動早了5年。2012年,成千上萬的女性走上街頭,抗議印度女學生遭輪姦的惡性事件。越來越多的女性接受教育,但畢業後在外工作的女性卻有限,這是社會學家試圖研究的現象。

情況喜憂參半,但變化無處不在——甚至在城市以外。去年,我寫了一個故事,講述印度北部的女性治安團體的故事,她們在閉塞的鄉村和重男輕女的地方捉拿家庭暴力和性虐待的男性。她們毫無疑問擁有權力。

三聯生活週刊:在你所記錄的婚姻中,有許多非常私密的部分,比如聯絡舊情人、考慮婚外情和離婚、無法生育等等。我很好奇,他們是如何對你暢所欲言的?

伊麗莎白·弗洛克:我與他們在一起度過了10年,這無疑有助於贏得他們的信任。最重要的是,我更改了書中每個採訪對象的名字,省略了一些地點,以保護他們的隱私。否則,我相信他們不願意坦露心聲,因為這肯定會影響他們的選擇。

三聯生活週刊:你在寫作過程中有沒有擔心過,當他們通過你的書,看到他們的妻子(或丈夫)對他們都未曾坦誠過的想法,是否會給他們的關係帶來什麼影響?

伊麗莎白·弗洛克:我確實擔心過,儘管書中包含的大部分內容是他們事先相互分享的故事和觀點。我小心翼翼地刪除了一些我認為對本書沒有必要或可能造成不必要傷害的內容。帕爾瓦蒂和阿肖克告訴我,他們逐字逐句地閱讀了有關記錄他們婚姻的章節,並一起討論過,我認為這很了不起。目前所有夫婦仍然在一起,也許這本書揭露的真相既傷害了他們又幫助了他們。我不知道。我很感謝他們與我分享了這麼多。

更多精彩報道詳見本期新刊《你有偏見嗎》,點擊下方商品卡即可購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