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疫”進行時:堅決守住醫廢處置關口

新冠肺炎疫情突如其來,疫情暴發後,面對劇增的醫療廢物廢水,多地醫廢處置遇到難題。做好醫廢處理,徹底杜絕病原體"二次汙染",是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的關鍵一環。如何安全、及時、專業的處理處置,更直接關係到整個生態環境安全。

據生態環境部最新數據顯示,截至2020年4月10日,全國醫療廢物處置能力為6074噸/天,相比疫情前的4902.8噸/天提高了23.9%。其中,湖北省能力從疫情前的180噸/天提高到了667.4噸/天,武漢市能力從疫情前的50噸/天提高到了265.6噸/天。自1月20日以來,全國累計處置醫療廢物是25.2萬噸。全國31個省區市358個地市醫療廢物處置設施運行平穩,醫療廢物“應收盡收、應處盡處”,基本實現“日產日清”。

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責任。堅守醫廢處置關口,不斷刷新的數據背後,道出的是一場疫情醫療廢物應急處置攻堅戰的眾志成城。

打響應急處置攻堅戰 醫廢實現“日產日清”

“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按照黨中央、國務院的決策部署,生態環境部緊緊圍繞‘兩個100%’,即全國所有的醫療機構及設施環境監管與服務100%全覆蓋,醫療廢物、醫療廢水及時有效收集和處理處置100%全落實,抓緊抓實抓細疫情防控相關的環保工作。”生態環境部應急辦主任趙群英如是說。

阻斷病毒傳播,把牢最後一關是關鍵。1月21日,生態環境部緊急出臺《關於做好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醫療廢物環境管理工作的通知》,部署各地及時、有序、高效、無害化處置肺炎疫情醫療廢物。

當時,處於疫情風暴中心的湖北武漢,醫廢處置一度全線告急。

疫情前,武漢日處理能力約50噸,而疫情期間庫存量最高時達247.3噸。處置能力嚴重不足,醫院的醫療廢棄物成倍增加,難以運出和及時處理,情況緊急。

面對這樣的嚴峻形勢,按照習近平總書記的要求和中央的部署,生態環境部迅速派出工作組奔赴抗疫一線,先後15次召開視頻會議,和省、市、區三級環保部門四級聯動,緊盯醫療廢物處理進展。

“我們與湖北省13個市州一一對接,指導幫助湖北省及武漢市採取措施,快速提高處置能力。同時協調多方力量,組織46臺移動式處置設備、65輛轉運車、2萬多個轉運箱和口罩、防護服等一大批抗疫物資馳援湖北和武漢。”趙群英介紹道,“當時,在認真研判疫情形勢的基礎上,做出了第三個重要決策,那就是武漢市最終要達到260噸以上的處置能力。”

決策有了,迅速行動!2月5日,生態環境部協調中國節能環保集團,要求立即建設處置能力為每日30噸的武漢醫療廢物應急處置中心。

“這是一項非常特別的任務,接到任務後,中國節能環保集團立即派出5名同志從北京出發,星夜兼程,與從全國調集的30多名同志組成突擊隊,10個小時不到就完成了設計任務。”中國節能環保集團有限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宋鑫對記者說。

戰“疫”進行時:堅決守住醫廢處置關口

武漢千子山醫廢應急處置中心醫療廢物正在進行轉運。(中國節能環保集團供圖)

從開建到投入運行,僅用了不到14天。佔地35畝的武漢千子山醫療廢物應急處置中心拔地而起。

“作為全國唯一一家以節能減排、環境保護為主業的央企,也是中國節能環保領域的‘國家隊’,在這場與疫情的較量中,中國節能人鉚足了幹勁兒。”宋鑫告訴記者,集團組織了中國節能生態精幹隊伍緊急馳援湖北,他們克服物資短缺、人手不足的問題,晝夜奮戰,提前31個小時建成武漢千子山醫療廢物處置中心並順利投入使用。在常規條件下,同等體量的工程至少需要半年時間,而在這場醫療廢物應急處置攻堅戰中,中國節能生態創造了新時代醫療廢棄物項目建設領域的“節能速度”。

“醫療廢物應急處置中心建成後,武漢1/4的疫情醫廢給處理了。”武漢市生態環境局局長閻忠寧介紹說,3月2日開始,武漢已實現了醫療廢物日產日清。

醫療廢水處置不放鬆 保護“水”安全

醫療廢水對地下水的汙染是最不易察覺的危險。如不經有效處理直接排放,會造成水體汙染,破壞生態環境。疫情期間的下水道能不能讓人放心?這讓醫療廢水監管備受關注。

對於超級工程“火神山”“雷神山”醫院而言,醫療廢水的處置早在建設之初就已畫好藍圖。

“火神山、雷神山醫院是臨時性醫院,建設速度快,接收病人多。醫療廢物廢水處置面臨的情況複雜。對此,生態環境部組織國家水專項團隊,協助開展火神山、雷神山醫院設計圖紙審核、設備選型,編制《武漢‘小湯山模式’醫院汙水處理技術方案》。”生態環境部水生態環境司相關負責人對記者說。

談及如何做到萬無一失,避免汙水流出,參與施工建設的中建三局水務環境技術總負責人彭冠平談到,“火神山、雷神山醫院採用汙水、雨水、醫療垃圾單獨收集處理工藝設計,一方面‘兩布一膜’實現全封閉收集廢水,另一方面要對汙水進行嚴格的消毒處理。保證我們的醫療廢水一滴都不滲到地下。”

醫療廢水處理強化消毒,是防控新冠病毒經糞便和汙水擴散傳播的有效措施。然而消毒劑“餘氯”的過量使用同樣也會破壞水環境。

醫療廢水處置再次遭遇應急考驗。

1月30日,生態環境部第一時間出臺《關於做好應對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肺炎疫情生態環境應急監測工作通知》,要求“疫情防控期間,在飲用水水源地常規監測的基礎上,增加餘氯和生物毒性等疫情防控特徵指標的監測,發現異常情況時加密監測,並及時採取措施、查明原因、控制風險、消除影響,切實保障人民群眾飲水安全”。

“疫情發生以來,生態環境部門累計對11474個水源地開展監測,未發現受疫情防控影響水質情況。”生態環境部水生態環境司相關負責人對記者說。

醫療廢物處理短板仍存 亟待補齊

突如其來的疫情,使我國醫療廢物處理需求急速增加,讓醫療廢物廢水處置這個鮮有人關心的行業站到了臺前。

“生態環境部門已累計出動30萬人次開展醫療廢物廢水監管。全國各級環境部門圍繞收集處理、規範消毒,對涉及醫療廢水的場所、設施實行動態管理,組織全面排查。截至3月1日,累計發現無治汙設施、未正常運行治汙設施、末端消毒落實不到位的三類問題共343個。”趙群英介紹說。

針對一些醫療機構存在的醫療廢物處置不規範的問題,趙群英表示,生態環境部對排查發現的問題拉單掛賬,明確整改要求,重點問題視頻連線幫助解決,已完成全部343個問題的整改。同時,將指導督促地方政府加快提升醫療廢物處置能力,儘快實現積存醫療廢物“清零”,進一步加強醫療廢物源頭分類,加強醫療廢物處置一線人員力量保障和關心支持。

2月21日,中央政治局會議提出,要補齊醫療廢物、危險廢物處置短板。48小時後,國家衛健委會同生態環境部等10部門,聯合出臺《醫療機構廢棄物綜合治理工作方案》。解決全國醫療廢物廢水處置能力不平衡這一問題,勢在必行。

“我們將把落實黨中央關於‘加快補齊醫療廢物、危險廢物收集處理設施方面短板’的決策部署,作為打贏汙染防治攻堅戰的重要任務。落實《醫療機構廢棄物綜合治理工作方案》,指導地方加強集中處置設施建設。2020年底前,每個地級以上城市至少建成1個符合運行要求的醫療廢物集中處置設施。2022年6月底前,每個縣(市)都建成醫療廢物收集轉運處置體系。”趙群英滿懷信心地說。

來源:人民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