迄今為止能把投降說的最高大上的是關羽嗎,你怎麼看?

古德里安586


三國時代的諸侯之爭,並不涉及正義邪惡、也不涉及民族問題。

所以忠於誰、投降誰,並不丟人。一切就看你以後的成就了。

當然了,基於各種倫理的道德,史書肯定是要盛讚一些永遠忠於故主的臣子。最經典的就是,死也要忠於袁紹的沮授;死也要忠於劉璋的張任;死也要忠於曹操的龐德。

如果他投降之後的人生,混得非常風光,誰會在意他曾投降過敵人呢?如果寧死不降,結局很失敗,人們還會有一種說不出的惋惜。

關羽便是其中投降之後混得風光的代表人物。

關羽在投降曹操之前,地位相對較低,投降之後,由於受到曹操的禮待,地位越混越高。

他人生的輝煌,其實都是在投降之後。如果關羽當時選擇了寧死不降,放到歷史書中,恐怕也就是幾個打醬油的人,能不能在史書的字縫中找到名字,那也難說的很。

看到這種人曾投降過敵人,讀者們自然不會認為有什麼丟人可言。

相反還會認為,他們投降敵人,是一種絕對正確的選擇,一切是顯然的,如果他當時就選擇了忠於故主、或是寧死不降,哪有後來輝煌的人生呢?


古今中外多少事


不是,最高大上的是,呂布,呂布以勇武聞名,號稱“飛將”,時有“人中呂布,馬中赤兔”之說[1]。呂布所用的實戰武器為矛。 在《三國演義》及民間其他藝術形象,呂布多被塑造成三國第一猛將。其武器也被虛構為方天畫戟。


呂布先投靠袁術,然後又投靠袁紹。丁原。董卓,張揚,劉備等人!感覺呂布才是投降說的最高大上。


文文情感故事


羅貫中在《三國演義》中,將關羽描寫成了一位“神將”。可是,他的許多事蹟,其實是小說家言,在歷史上未有其事。比如,廣為人知的“過五關斬六將”和“降漢不降曹”。

關於“過五關斬六將”,先不說這五關的距離相去甚遠,且與劉備當時所在的汝南南轅北轍,而且,就是所斬的六將:孔秀、孟坦、韓福、卞喜、王植和秦琪,也均是羅貫中創造的虛構人物,在歷史上連一個字的記載都沒有。

如果說“過五關斬六將”是在關羽這個人物身上“錦上添花”,那“降漢不降曹”,就涉及到歷史真實和原則性問題了。

按照《三國演義》的說法,關羽戰敗以後,與張遼在“土山約三事”,聲明“降漢不降曹”等三個條件之後,暫時委身於曹操,隨後他又斬顏良誅文丑,報恩之後,掛印封金而去。

而在《三國志·關張馬黃趙傳》裡,也確有關羽為曹操斬顏良、解白馬之圍的記載,但是,關羽提出的“降漢不降曹”等諸多條件,是否也屬於歷史真實呢?

我們可以在《三國志》中找到三段史料佐證:

1、《三國志.武帝紀》:“備走奔紹,獲其妻子。備將關羽屯下邳,復進攻之,羽降。”

這裡,大概說明了關羽被俘的經過,也透露了一個與《三國演義》明顯相悖的細節信息,即當時劉備的妻子已經先於關羽被俘,而非與關羽在一起,小說中關羽投降的一個理由是“保護二位嫂嫂”,其實是與史實不符的。而曹操擊敗了關羽後,並沒有談條件,“羽降”。

2、《三國志.先主傳》:“曹公盡收其眾,虜先主妻子,並禽關羽以歸。”

這段描述跟上一段差不多,“禽”字通“擒”,很顯然,當時關羽並沒有先談條件那麼體面,而是被擒。

3、《三國志·關張馬黃趙傳》:“曹公擒羽以歸,拜為偏將軍,禮之甚厚。”

這裡的描述,與上兩段基本一致。可見,羅貫中在小說中,為了關羽的面子,同時為了凸顯他的忠肝義膽,確實將一部分史實給拔高了,虛構出了“土山約三事”。

儘管在真實歷史上,關羽並沒有小說中描寫的那麼神聖,但是,透過歷史史料,我們仍然可以看到一個忠義絕倫的大丈夫形象,主要表現有以下兩點:

1、關羽知恩圖報,主動離開曹操。《三國志·關張馬黃趙傳》中記載,關羽投降以後,曾對張遼說:“吾極知曹公待我厚,然吾受劉將軍厚恩,誓以共死,不可背之,吾終不留,吾當立效以報曹公乃去。”

這段話,也被羅貫中創作小說時所採用。從當時的實力對比來看,曹操兵精糧足,而劉備幾乎沒有立錐之地,關羽既然已經歸降,卻仍然想著回到劉備身邊,確實忠心可鑑日月。

而且,他還直接將此話告訴曹操,更顯得為人之光明磊落,讓曹操也為之嘆服,歷史記載是“曹公義之”,並且最後他還成人之美,在手下想要追擊關羽的時候,說了一句:“彼各為其主,勿追也。”

2、關羽在曹營只待了短短3-4個月的時間。《三國志·武帝紀》記載,曹操敗劉備、擒關羽的時間是“五年春正月”。也就是建安五年的正月。而這年的“夏四月”,曹操北救延津,在這裡就發生了關羽斬顏良的故事。戰後不久,關羽就亡歸劉備,並沒有參加官渡之戰。

所以,關羽留在曹營的時間,也僅僅短短3-4個月的時間。這也足以證明,他並無心降曹,更不願意長期呆在曹營。

所以說,即便沒有羅貫中在《三國演義》中的渲染,僅憑《三國志》的記載,我們也可認為,關羽是一位光明磊落、義絕千秋的大英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