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像別人那樣開開心心的,沒有什麼煩惱,而現在的我,居然連笑容都是那麼牽強,怎麼辦呢?

宋祖椽


一個人開心與否,主要取決於兩個方面。其一是主觀上的思想認識,其二是客觀上的環境因素。其中任何一方發生向好的變化,都可以使我們產生愉悅的情緒,也就是我們感到的開心。因此,開心取決於自我以及與自我相關事物兩個因素。

在我們的人生認知裡,大自然應該是世界上最完美的事物。春有花開秋有月、夏有涼風冬有雪,不同季節的大自然帶給我們的是不同的感受。其實,人生也是如此。兒時的純真、青年時的勇敢、中年的沉穩、年老時的睿智,不同的人生階段因此也就有了不同的人生意義。無論我們的人生在時間的長河裡如何穿行,我們的外貌如何變化,永遠不變的是我們的“本心”,那個與生俱來的初心!

“初心”一詞源自《華嚴經》,初心又稱為“初發心”,是菩薩修行的開始。對於我們普通人來說,我覺得“初心”就是本自具足的“人性”。再進一步說,“初心”就是我們做人的標準,人生裡我們時刻用來衡量自身“思、言、行”的總原則。有了這樣一個人生的總原則,客觀上我們在面對生活裡的任何事物時,就不會慌亂、不會迷茫、就會正確地對一切事物進行合理的判斷,給自己一個滿意的答案,這樣我們收穫的一定是快樂的生活感受。所以,我把生活看做是一場真對“人性”進行的“修煉”。外在的一切事物,既為我所用,也是對自身“人性”的考驗。

大自然提供給人類的物質是豐富的,同時給予人類的身體和頭腦是智慧的。兩者結合在一起,構成了我們人生的基本要素。在“我與世界”這兩個互為影響的變量裡,“我”是一切生活感受的主體,是生活裡一切事物的原發者,是主觀因素。外在的世界和其他的人和事物是相對獨立的另一方,是與“我”相互產生影響的客觀因素。不同的人在面對相同的事物時,產生的身心感受是不同的。比如,幾個人一起吃同一份食物,有人說鹹、有人說淡、還有人說正合適。如果我們沒有親自去嘗試,那麼我們對於“食物是鹹還是淡”的評價,說出來就是“無中生有”,會嚴重脫離實際情況。然而,就算我們親自去嘗試了,又能改變什麼呢?該說食物鹹的還是說鹹,認為食物淡的還是淡,我們根本無法改變別人的感受。這份食物就相當於我們的生活。在人生中的“我與世界”的關係裡,改變其中兩點的任意一點,帶來的結果都會使我們內心對生活感受發生變化,生活裡出現不同的滋味。因此,做為人生主宰的“我”才是生活的主宰者和一切感受的承擔者。

所以,一切客觀上的因素都是為主觀的“我”服務的。“我”是我們看待世界的主要角度,但世界不會是因為“我”而單獨存在的。因此,想要追求快樂人生,需要發生改變的一方一定是“我”。個人以為,用“人性”的角度看待生活裡的一切人和事兒,雖然不一定是個聰明的好辦法,但應該尚可以應對一部分人生事物,更何況人生不就是人的生活嗎?離開了人談何人生呢?別人不是我,我也不是別人。生活就像飲水,無非冷熱自知罷了。僅供參考,希望有所幫助。


名字已在線


日漸成熟………

生活的責任壓力不如意襲來就是這樣,

你眼裡的別人也不一定是你眼裡看到的,

眼見為虛,有些人比你會偽裝,

無法讓人察覺她/他內心的痛苦或傷心💔,

事實他/她不一定比你好多少,

所以調整心態展露自己最佳狀態吧



泛泛之一


錢多了煩惱,沒錢也煩惱,胖了煩惱,太瘦了也煩惱,心態最重要。畢竟咱不是人民幣,不能讓所有人喜歡,既然這樣,想開點,何必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