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食祈禱與戀愛》:毀滅是一份恩賜,打破生活常態才能遇見真我

在人生的旅途中,拾掇浮光掠影,看命運的起伏不定,路過萬千的沿途風景,親歷一世的悲歡離合,品酌喜怒哀樂憂思恐,要走過多少人生路,才能讀懂人生這本生命之書。

我是誰?你是否也曾頻頻在內心追問自己。

“我”,如浮塵般的“我”,總想追問一切的真相,可卻常常忘了,真相就在我們內心。

“親愛的,外面沒有別人,只有自己。”

就像《美食祈禱與戀愛》裡的女主伊麗莎白,在未知的旅途中,終於找到了真我,找到了生活裡的平衡之道。

《美食祈禱與戀愛》:毀滅是一份恩賜,打破生活常態才能遇見真我

01 毀滅是一份恩賜

你有過被困住的感受嗎?電影《美食祈禱與戀愛》裡,伊麗莎白就是被困住的那個人。

伊麗莎白美貌聰明,擁有人人豔羨的一切,帥氣的老公,作家的身份,生活富裕無憂。

然而,只有她自己知道,自己被困住了。晚上夜不成寐,只能偷偷流淚。

失眠的夜晚,她看著這個自己可能原本並不想要的家,也曾試著全情投入,卻依然看不到自己在生活,一心只想逃離。

伊麗莎白熱切地想要逃離此時此地的生活,卻只能跪下來,淚流滿面地向上帝禱告,無助而慌亂。

祈禱真的有用嗎?或許吧。

張德芬在《遇見未知的自己》裡說:

如果你發現了自己的一個人生模式,而無力去消除它的時候,最好的方法就是祈禱,祈禱是一種信任,也是一種臣服,也是一種與真我的連接和覺察。

在祈禱中,尤其是感恩的祈禱,能讓我們更接近真我,更接近上帝。

《美食祈禱與戀愛》:毀滅是一份恩賜,打破生活常態才能遇見真我

伊麗莎白回到床上後,丈夫醒來,睡眼朦朧中對她說了一句,我不想去阿魯巴島。而她淚眼朦朧對丈夫說了一句,我不想結婚。

隨後,伊麗莎白申請了離婚,開始學習意大利語。

伊麗莎白的丈夫並不理解她的決定,也不接受離婚。在離婚協議時,只大叫伊麗莎白是逃兵。

他說,為什麼不能在婚姻中找到自己呢?找到解決辦法。

而她則說,他從不理解她,生活並不幸福。

即便全部財產歸他,他依舊拒絕。

可能很多人都一時無法理解伊麗莎白當時的心境和決定。

影片是由真人真事改編的,或許小說版本中的伊麗莎白能讓我們更好地理解伊麗莎白的心境和選擇。

《美食祈禱與戀愛》:毀滅是一份恩賜,打破生活常態才能遇見真我

小說版本中的伊麗莎白實際上患有抑鬱症。

患上抑鬱症是什麼狀態呢?

《抑鬱症》中提到:

對生活厭倦到甚至想要擺脫生活的地步,喪失樂趣,各種感覺減退,對周圍的一切漠不關心,看法陰暗,對生存感到強烈的痛苦和焦慮,食物失去味道,顏色失去光澤。

這似乎正好對應了麗莎當時的狀態。

所以,她需要美味的食物來重新尋找自己的味覺,只能向上帝禱告來儘量撫平內心的悲傷愁悶,去尋找自我來重新建立和這個世界的連接。

伊麗莎白搬出來住並申請離婚後,遇到了彼此欣賞的男演員。

一時間,愛情的光環似乎又籠罩在兩個人之上。

伊麗莎白很清楚,這不是愛,只是對婚姻的逃離。

想濺起生活的水花,卻終究徒勞。

很快,兩個人厭倦了彼此,互相指責,不再渴望對方。

伊麗莎白又一次深夜伏在地板哭泣,痛苦而無助。

伊麗莎白對朋友說:“我需要改變。15歲起,我不是在戀愛就是在分手,我從沒為自己活過兩個星期,只和自己相處。

所以她決定出發了。

她買了三張機票,開始了未知的旅程。

《美食祈禱與戀愛》:毀滅是一份恩賜,打破生活常態才能遇見真我

打破生活的常態,勇敢改變,是尋求解脫的第一步。

就像羅馬古蹟,在年月中,原貌不斷被侵蝕和剝落。而正是因為這份毀滅,它找到了重塑自己的方式。

所以,毀滅是一份恩賜。毀滅是通往改變的道路。

生活中的很多人,都困於眼前的苟且,心向詩與遠方。蠢蠢欲動卻不曾走出那一步,因為現實羈絆。

正如毛姆的《月亮與六便士》,它之所以能打動我們,便是由於主人公敢於捨棄當下擁有的一切,義無反顧尋找真實自我的那份勇氣。

當你覺得生活中的一切看似完美,卻又不對的時候,是時候捎帶上一份勇氣闖天涯了。

陷入生活的泥潭,你可以向上帝禱告。

但,上帝就在你的心裡。

你,才是自己的救世主。

《美食祈禱與戀愛》:毀滅是一份恩賜,打破生活常態才能遇見真我

02 學會接納當下的自己,享受當下

網上有這麼一段話:

“當你苦戰通宵時,布里斯班的燈魚已劃過珊瑚叢。

當你趕場招聘會時,蒙巴薩的小蟹剛溜出漁夫的掌心。

當你寫程序代碼時,布拉格的電車正搖著鈴晃過金色的夕陽。”

很多時候,急著趕路的人們都忘了要慢下來,體會生活瞬間的美好。

當對面的友人,因為害怕卡路里讓自己變胖,而在美食麵前猶豫時,伊麗莎白對她說:

“回想起一天所吃的每樣食物,數著吃下的所有卡路里,洗澡時還不忘苛責自己,我豁出去了,我不是想要變胖,我只是受夠了罪惡感。

所以我會這樣做,我會吃完整塊披薩,然後我們去看球賽。明天我們再一起出去,給自己買更大號的牛仔褲。”

聽完這段話,友人笑了,終於可以無所顧忌地享受眼前的美食。

此時的伊麗莎白,已經學會了接納當下的自己,全然地接納,不再對自己苛責,這是另一種方式的愛自己。

《美食祈禱與戀愛》:毀滅是一份恩賜,打破生活常態才能遇見真我

李欣頻在《人類木馬程序》中說,中了人類木馬程序的特徵之一便是:

有競爭與評比標準,讓人變得有壓力,感覺能量萎縮和,不開心,扭曲本貌,自責自己不夠好,以為未來可以有一個“更好的自己”。

怎麼解除這個人類木馬程序呢?

不妨告訴自己:

現在的我已經很好了,不需要跟誰去比較,也不需要再努力地做什麼才能讓自己變得更好。

現在的我無條件的相信自己,愛自己。並且感激自己當下擁有的一切。

不再想成為更好的自己,感恩當下的一切,全然擁抱當下的自己。

當你深刻的理解了這一個理念之後,也就相當於握住了開啟自己生活新大門的鑰匙。

你還是你,生活還是那個生活,但你會看到生活的另一番景象。

生活中大多數人容易犯的錯誤是不停苛責自己,每時每刻都力求完美,不停地想成為更好的自己。

想成為更好的自己,意味著你認為當下的自己還不夠好,無法全然地接納當下的自己。

只有接納當下,接納當下的自己,才會在全然的接納中看見上帝。

《美食祈禱與戀愛》:毀滅是一份恩賜,打破生活常態才能遇見真我

03 接受生活的不平衡,也是平衡生活的一部分

伊麗莎白在印度冥想,受到老人點撥後,終於找到內心的安寧和平衡。

卻偏偏在這個時候,又一次被愛情擊中。

伊麗莎白慌亂到想要逃跑,害怕內心好不容易得到的平衡再次被打破。

她大叫著,“我不需要通過你的愛來證明我自己。”

她選擇了逃開。

那麼,人真的應該因為害怕內心失衡而拒絕愛情的降臨嗎?

人又為什麼需要戀愛呢?

素黑在《好好修養愛》的後記中說:

其中一個目的,就是人要修行。

通過戀愛可以讓我們有機會真的學習怎麼樣去愛,就是你放下自己。這個體驗非常重要,只能從很親密的關係中去學習,比如說父母,有血緣的人,戀人。

正如影片中的老人所說:不平衡,也是平衡生活的一部分。

伊麗莎白醒悟過來後,奔向了菲利普,對他說,我們相愛吧。

此時的她,真實地面對自己的內心,勇敢接納了這份感情,也真正地明白了生活的平衡之道。

生活中,偶有浮躁和失控,想尋求內心的平衡無可厚非。

但也別忘了,偶爾允許生活失衡,擁抱生命給的意外驚喜,人生會多些滋味和斑的色彩。

一個人的獨行是修行,兩個人的親密關係也是一種修煉。

《美食祈禱與戀愛》:毀滅是一份恩賜,打破生活常態才能遇見真我

04 你要像選擇衣服一樣選擇你的思想

張德芬《遇見未知的自己》中說:

“我們每個人每天都在挑剔很多東西,吃的穿的用的還有自己的親人朋友。

可是我們卻從來不挑剔自己腦袋裡面的思想,他說什麼我們就相信什麼。”

伊麗莎白在印度禪修冥想時遇到了一位道友。

伊麗莎白在冥想時,完全無法集中精神,滿腦子都是如何裝潢自己的冥想室。

道友對她說,你的冥想室不需要裝潢,因為它就在你的內心裡,你要像每天選擇衣服一樣選擇你的思想。

不要讓自己陷入一團糟的思緒中,不然你就完了。

有時候,我們讓自己的頭腦成了各路思想的跑馬場,一刻不得安寧。

停下來,學會冥想,你才能和真我連接。

在影片的最後,伊麗莎白終於頓悟:

“如果你有足夠的勇氣,放棄所有熟悉安心的事物,這包括你的家,或是累積在心底的怨恨,開始一段尋求真相的旅程,無論是外在的還是內在的;

如果你真的願意把所有的經歷看作是一種啟示;

如果你把所有遇見的人都當成導師;

最重要的是,如果你準備好,去面對,原諒那部分並不討喜的自我;

那麼,沒人可以阻止你瞭解真相。”

是的,重要的是,你怎麼看待過往的經歷。

所有的經歷,都是上帝賜予的禮物。或許禮物的外表不同,你喜歡或是討厭。

但是,當你帶著雀躍的心情或是忍痛拆開它,你會發現驚喜。

那是上天的賜予,也是獨屬於你的人生寶藏。

《美食祈禱與戀愛》:毀滅是一份恩賜,打破生活常態才能遇見真我

伊麗莎白與友人享受美食時,友人們喜歡用一個詞來形容各個城市,朋友們問伊麗莎白,什麼是你的詞呢?

伊麗莎白說,首先是“女兒”,還好。接著是“妻子”,不怎麼樣。“女朋友”,也不怎麼樣。還有,“作家”。

可朋友說,這些只是你曾經做過的,並不能代表真正的你。

伊麗莎白陷入了沉默和深思。

朋友又說,或許你是個正在尋找自己的詞的女人。

人們受困的根本原因,在於不知道自己是誰,而盲目地去追逐那些外在的一切。

請記住,外在的一切身份都不能代表我們自身。

拋開一切束縛,你才有機會與真我相遇。

在影片的最後,伊麗莎白找到了。你,開始踏上自己的旅程了嗎?


-EN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