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價值研究丨武漢:產業新高地,東部產業新城組群打頭陣

翻開建國後的武漢城市建設發展史,儼然就是一部產業新城的創業史,從“鋼城”到“車都”再到“光谷”,每一個被人耳熟能詳的城市標籤背後都有一個因產業而蓬勃發展的區域。

今天,在武漢的東部產業新城組群中以航空航天、大健康、智能製造、生物醫藥等產業集群的匯聚必將給武漢發展注入新的動力。

城市價值研究丨武漢:產業新高地,東部產業新城組群打頭陣

眾星拱月月明星燦

鋼城時代:作為蘇聯援建中國的156個重點項目之一,1954年武鋼廠址被定在了武漢市青山區,青山區因鋼而興,因鋼而榮,並在上世紀90年代隨著武鋼的發展而達到巔峰,職工平均工資處於武漢市最高水平,遠超武漢核心城區的平均水準(武昌、漢陽、江漢、礄口等地)。

城市價值研究丨武漢:產業新高地,東部產業新城組群打頭陣

表:1998年武漢市各區平均工資水平

數據來源:億翰智庫整理

1999年武鋼被確定為39家國有重要骨幹企業之一,同年武鋼股份掛牌上市,排名上市公司50強第15位。青山區也因鋼業而興旺。

車都時代&光谷時代:在鋼城之後,武漢又陸續發展了汽車製造業和光電子信息等產業,車都和光谷又相繼成為了武漢的城市標籤。光谷,以構建光聯萬物產業創新體系為目標,圍繞信息技術、生命健康、智能製造等領域謀劃佈局,深化“互聯網+”跨界融合,形成了信息技術、移動互聯、北斗導航、量子通信、虛擬現實、人工智能、生物醫藥、高端醫療器械、精準醫療等一批原創性新興產業。車都將構建面向未來的迭代產業體系,為全球重要智能製造高地、開放創新國際示範區、產城一體的智慧綠色新城。

在最新的城市規劃中,武漢的城市格局被歸納為“兩江三鎮、六軸六楔、北峰南澤”,其中兩江三鎮指的是以長江、漢江、武昌、漢口、漢陽為核心的主城區,而六軸指的是以主城為核心放射出的六大軸線串聯起六大組群式新城,“六楔”指大東湖、武湖、府河、後官湖、青菱湖、湯遜湖等6大放射形生態綠楔;北峰南澤則是指武漢依託北部山地、南部湖泊的資源特色,打造山地湖群魅力休閒區,構建生態大格局。

本次“六軸”規劃中注重各個軸線的差異化發展,將發展軸線上的光谷、車都、臨空這3個新城組群升級為副城,以此突出科技創新、先進製造、樞紐物流等國家中心城市功能,從產業的角度來看,這三大副城都是因產業而興,其中光谷和車都更是武漢亮眼的城市名片。

在未來的產業發展方向上,以航空航天為基礎的“星谷”將成為武漢的引領產業。在東部新城組群的周邊,彙集了雙柳、問津、團風三大產業新城,其中雙柳區域依託武漢國家航天產業基地,重點發展以火箭研製與發射、微小衛星研製、航天零部件、衛星運營與數據應用為主的商業航天產業集群,以智能製造裝備、物流裝備和能源裝備為主的高端裝備製造產業集群和以航空航天材料、電子材料、前沿材料為主的新材料產業集群。問津區域定位為“鄂東北新磁極,大武漢健康城”。區域承接沿海產業轉移,藉助中部崛起優勢,聚焦現代服務業、大健康、智能製造三大產業集群。團風區域

構建現代食品、高端裝備、新材料、生物醫藥四大產業集群,迎接武漢“星谷”時代來臨。

星月聯動,交通助力

便利的交通則是近些年武漢產業培育的重大推動力量,武漢路網四通八達,兼具長江優勢,水陸並通。
從城市整體來看,軌道交通大大加強了東部新城與長江新城和主城區的聯動,目前正在規劃中地鐵線路中涉及東部新城的共有三條,分別是22號線、新港線和新洲邾城線。地鐵22號線起於甘棠,止於雙柳、左嶺武漢國家航天產業基地,該線路的運行將大大加強東部新城國家航天產業基地與北部長江新城的聯繫;新港線工程起於楊春湖片區工業四路站,止於桃橋湖地鐵小鎮,全線設置11座車站,其中在陽邏地區規劃5座車站。乘坐該條線路可以從東部新城方便快捷的到達市區及武漢火車站;依據新一輪軌道交通線網規劃,新洲邾城線起始站為陽邏至終點站邾城,未來將大大加強新洲至市區的便捷程度。

城市價值研究丨武漢:產業新高地,東部產業新城組群打頭陣

今年7月,光谷科創大走廊核心區規劃出爐;同期,武漢國家航天產業基地同樣進展神速,火箭、衛星、新材料等正在快速推進,實現量產、產值指日可待。

由此,在長江武漢段的下游,大江兩岸群星閃耀:右岸是光谷科技創新大走廊,向西源起於武漢市武昌、洪山等科教資源密集區,向東拓展至鄂州、黃石、黃岡等科技產業集聚區;左岸由長江新城一路向東,以國家航天產業基地、團風產業新城、問津產業新城為組團,正在打造一條“武漢東產業新城組群”。

位於長江兩岸的科創大格局正在加速形成。

市人大代表李洵曾在今年武漢市兩會上建議:“國家航天產業基地位於新洲屬於武漢五大產業基地;國家存儲器基地也屬於武漢五大產業基地位於光谷,兩個基地一江之隔、隔江對望。光谷是武漢資本、人才最密集的區域,是國家存儲器基地所在地,受地理因素限制發展空間漸漸飽和。如果一江兩岸通過政策引導,在產業、人才、地理空間等方面形成優勢互補,才能實現武漢東部新城協調發展,成為長江中游最具競爭力的高新技術產業走廊。”

城市價值研究丨武漢:產業新高地,東部產業新城組群打頭陣

武漢六環線所規劃的雙柳長江大橋和漢南過江通道長江大橋的落地,標誌著東部新城內部產業聯結將更加緊密。兩座長江大橋的建成將進一步優化武漢城市圈高速公路結構,增強過江通道供給能力,強化路網銜接與轉換,併為沿線地區經濟產業發展提供基礎設施保障。可以將東部新城的光谷科創大走廊和以武漢國家航天產業基地串聯起來,整體納入到武漢都市圈的“內環”中來,成為推動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助力。

城市價值研究丨武漢:產業新高地,東部產業新城組群打頭陣

圖:武漢六環線

科教資源,為產業發展注入源動力

發展是第一要務,人才是第一資源。武漢作為是中國重要的科教中心之一,為城市產業發展提供了源源不斷的人才。截至2019年末,武漢有普通高校84所,在校本專科生100餘萬人,研究生15萬人,其中武漢大學及華中科技大學是國家教育部直屬的重點綜合性大學,也是國家“985工程”和“211工程”首批“雙一流”的建設高校,武漢大學更是被外媒期刊列為“中國最傑出的大學之一”。另外有科研機構101所,國家重點實驗室22個,有中國科學院院士31人,中國工程院院士41人。每萬人口發明專利擁有量41件,是全國平均水平的3倍。

武漢市以“大學+”發展新模式,構建“大學—產業—市場—政府”四位一體的創新生態系統,設立武漢高校院所科技成果轉化機制,在為城市發展提供豐富的人才資源同時,也將可研成果轉化成產業,將科教資源優勢變成經濟發展優勢和競爭勝勢。

“一橋飛架南北,天塹變通途”,隨著基礎設施建設的完善,人才的加持,武漢東作為承載武漢新興產業的聚集地,值得重點關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