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目的導向看耗材價格風波

近日,作為心冠病手術常見高值耗材冠脈支架納入了國家醫用耗材集採清單之中。而今年下半年,全國各地開展了醫用耗材集中採購報量的工作,並逐步從地區耗材集中採購到多省組成醫用耗材集採聯盟推進,耗材集採品種也在不斷擴大。

從耗材價格調整來看,醫用耗材集採也經歷了藥品“4+7”帶量採購的價格斷崖式下跌的情況。據瞭解,8月13日,重慶、貴州、雲南、河南四省市進行醫用耗材集中帶量採購。包含吻合器、補片、膠片3類醫用耗材共34個產品分組,全部競價議價成功,平均降幅達64.77%,最高降幅為97.76%。以某國內知名吻合器供應商為例,其降幅最大的產品由5500元降到123元,另一款產品從4000多元降到100元左右,價格降幅巨大。

從目的導向看耗材價格風波

此外,全國統一耗材編碼,“兩票制”、“一票制”,醫保支付方式改革,DRGs單病種付費,以及對醫藥代表的限制等多項醫改政策,一次次在醫藥器械行業掀起風波,藥企面臨大面積利潤下滑,甚至慘遭淘汰。站在藥企的角度上,我們不禁思索,藥品耗材價格的調整是否弊大於利?

10月17日,發佈於中國紀檢監察報的報道《斬斷醫療賄賂利益鏈》給我們提供另外一個視角。根據監察員的報道,浙江某縣第一人民醫院原藥劑科一工作人員利用職務便利,非法收受1019萬餘元的回扣。而這樣的案件絕非個例,國家醫療保障局價格招採司有關負責人表示,根據公開可查的法院判決文書統計,2016年至2019年間全國百強制藥企業中有超過半數被查實存在直接或間接給予回扣的行為,其中頻率最高的企業三年涉案20多起,單起案件回扣金額超過2000萬元。

這也反映了醫用耗材在價格上存在明顯的虛高成分,而這部分在生產成本上疊加的高額流通成本通常是由病患終端來承擔,看病貴也就不足為奇了。回扣腐敗問題的不斷髮酵,醫藥產品價格虛高,不僅導致市場壟斷漲價,還直接影響了醫保基金的大量流失。在此背景下,國家通過行政、經濟手段嚴厲打擊醫藥腐敗、規範醫藥行業尤為重要。

9月16日,國家醫保局正式發佈了《關於建立醫藥價格和招採信用評價制度的指導意見》,並規定2020年前各地將建立起醫藥行業徵信“黑名單”制度。以此為基礎,醫藥購銷中的回扣、涉稅違法、擾亂集中採購等行為將被列為失信行為,面臨中止掛網、採購,甚至全國聯合處置等處罰。

就目前而言,現行的醫用耗材種類繁多,數量龐大,“小、散、亂”的問題比較突出,且名稱不規範,編碼不統一,數據難以比對。國家層面缺乏統一的行業標準和編碼體系,增加了招標採購、醫保支付、價格監測、基金監管等工作的難度。因此耗材“6+3”集採的推進步伐對比藥品“4+7”集採會有所放緩。對藥企來說,耗材國採並不完全是負面影響,它將實現薄利多銷,全國性的市場體量比地區壟斷要大的多,但前提是具備高質量的產品和服務。

從目的導向看耗材價格風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