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記:機緣巧合下,看到了這部電影,導演美術功底很深,電影構圖清麗而富有禪韻。這部電影導演留白很多,看似簡單的敘述了以春,夏,秋,冬四季為背景講述了僧人的一生,實則給觀眾留下了很多想象的空間,每個人看了應該都會有不同的感悟,值得一看。
其一:小和尚的覺悟
初春,花紅柳綠,生機盎然,小和尚天真無邪,以逗玩青蛙,小魚,蛇蟲為樂趣,這是小孩子的本性所驅使的,無意識,故並無善惡之分。雖無善惡之分,但有因果循回。小魚,小蛇皆因小和尚逗玩致死。小和尚受老和尚點化自身體會了蛙魚蛇的痛苦,便有了意識,理解因果,痛哭悔恨,放生青蛙,安葬魚蛇,這時起小和尚的佛性開始覺醒了。
小和尚在佛性的指引下修行,直到有一天看見了兩蛇交尾,人性的情慾便被喚醒。小和尚因佛性已經覺醒,情慾被佛性所阻,被佛門的清規所困。佛性可指引人性修行的方向,人在修行中體會因果獲得人性的覺悟,但僅有佛性的指引,而修行不足時,亦無法獲得人性的覺悟。當小和尚遇見那位清秀柔弱的少女時,小和尚的情慾本能被徹底喚醒,衝破了佛性的抑制,穿過了慾望之門,在佛像面前,睡到了少女的床上。這一次老和尚沒有其它的方法讓小和尚體會情愛的因果,小和尚不明因果,便不得覺悟。老和尚只是強行送少女離開,留小和尚在寺廟繼續修行。人性的情慾喚醒人性的佔有欲,小和尚放不下少女(慾望),帶著佛像離開了寺廟尋找少女結為夫妻,最總因妻子變心,殺死妻子,業障纏身,不得解脫。緣起緣滅,徒增因果,所以這一段紅塵體會,對小和尚來說是無可避免的,也是覺悟的機緣。以至後來在逃殺人犯(小和尚)再次回到寺廟時,老和尚在寺廟前的空地上寫《般若波羅蜜多心經》並讓其雕刻,欲使其內心重回安寧。在電影中,老和尚是以貓尾抄寫的經文,貓代表質疑與敏感,導演告訴我們此時的老和尚內心其實是困惑的,他不確定經文是否能度化小和尚。但是此時的小和尚已經歷了塵世劫難,理解了因果,果然後來小和尚放下情執,安然服刑,了結因果。由此,體會因果,再受佛法指引,人性的覺悟自然水到渠成。
所以當我們在世間因果纏身,或悲或喜時,我們都應明白,這悲喜皆有因,悲喜轉換(換位思考),報應循環,切莫執著,這也是覺悟的機緣。倘若得到指引與啟示,便可獲得這“放下”的覺悟。《般若波羅蜜多心經》裡教人: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複如是。也就是常說的五蘊皆空。此心經由玄奘法師翻譯,字數不多,利於誦讀,常念此心經,有利於內心平靜,非求神拜佛之用。且此心經,佛理精妙,每每誦讀,便會有所感悟。
其二:老和尚之死
秋末,冬天快要來臨,老和尚看著小和尚被警察帶走,內心深處已然對佛產生了質疑,其實在小和尚當年帶著佛像離開寺廟的時候,老和尚的質疑就已經產生了,他懷疑佛性無法戰勝人性。他認為自己今生已無法六根清淨繼續修行。他褪去了身上的袈裟,袈裟代表佛性,代表佛門的清規戒律,袈裟抑制了人身的慾望,可無法使人超脫。於是他選擇了涅槃,他用寫著“閉”字的白紙封住自己的眼耳鼻口,然後在船上靜坐自焚。
在老和尚自焚的同時,有一條蛇快速的向湖中的寺廟游去,蛇是人性慾望的化身,蛇遊過了廟前空地上老和尚為度化小和尚而寫的經文,人性的慾望遊離在佛性之上,蛇遊進了老和尚生前的袈裟,也許感覺到了溫暖,蛇選擇睡在了袈裟裡,這是人性通過佛性尋找到了一時的安寧與平和,可冬天會過去,蛇(慾望)也會有從冬眠中醒來的一天。
小和尚前半生的沉淪,老和尚至死也無法超脫,神性(超我)難以戰勝人性的慾望與執念(本我)。釋迦說,天上地下,唯我獨尊,這裡的我指的是本我,是每個人的自性。也就是說我們每個人都是受自己的本性所趨使。想要獲得人性的超脫,單單靠唸經送佛,修仙成神,祈求保佑是不行的,還得修心,理解人性,理解因果。所以,修行吧,修行吧,早日度過苦海,達到快樂自在的彼岸
~~一點淺薄認知,隨心而談,見心見性,從記錄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