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我读古文——六韬(1)

序:为了帮孩子提高古文欣赏水平和理解力,每天都要给他讲一些古文,这也是我决定开始写这些文章的初衷。为什么先讲《六韬》呢,其实只是我正好也在看。《六韬》又称《太公六韬》《太公兵法》,是中国古代一部有重要价值的兵书。当今很多学者认为《六韬》不是姜子牙所著,而是成书于战国。我不是专业研究者,也不想去探究作者到底是谁。我们今人去读古文,一方面是为了体会古文的简洁之美,一方面也是学习古人留给我们的智慧结晶。我也是抱着这样的目的去欣赏这些文字的。我也不是专业学者,文章主要是给那些刚刚接触这些书的年青人看,帮助他们理解这些文字,如果有不当之处,请告知,我会万分感谢。

六韬分六部分,文韬,武韬,龙韬,虎韬,豹韬,犬韬,共六十篇。以文王,武王和太公姜子牙的对话方式行文。论述来治国治军和战术战略等方面的理论。

文韬共十二篇,第一篇:文师。

原文

文王将田,史编布卜曰:“田于渭阳,将大得焉。非龙、非螭,非虎、非罴,兆得公侯。天遣汝师,以之佐昌,施及三王。”

文王曰:“兆致是乎?”

史编曰:“编之太祖史畴,为禹占,得皋陶兆比于此。”

译文

周文王准备去打猎,太史编占卜以后说:“您这次到渭河北岸打猎,将会得到巨大的收获。所获得的不是龙,不是彨,不是虎,也不是熊,而是要得到一位公侯之才。他是上天赐给你的老师,辅佐您的事业日渐昌盛,并将施恩加惠于您的子孙后代。”

文王问:“占卜的结果果真有这么好吗?”

史编回答说:“我的远祖史畴曾为禹占卜,结果得到皋陶。那次的征兆正与今天的相似。”

古文阅读最难的地方,一是有很多通假字,二是有很多典故,三是有很多语法不同,比如说倒装句,比如说名词动用等等。

在这一小段文字中,“田”是通假字通“畋”,是打猎的意思。“史编”是二个词,“史”是官职,而“编”是人名。“皋陶”是个人,传说中东夷族首领,曾为舜帝掌管刑法,传说皋陶使用一种叫獬豸的独角兽来决狱。这种獬豸有点像山羊,但它只有一只角。据说它有分辨曲直、确认罪犯的本领。皋陶判决有疑时,便将这种神异的动物放出来,如果那人有罪,獬豸就会顶触,无罪则否。皋陶在虞舜时期,将黄帝以来(即父系社会建立以来)的原始刑法做了一次较为系统的修订,并在原来“象刑”的基础上,制订了劓、刵、椓、黥、大辟等几种刑罚,为以后的奴隶制五刑奠定了基础。

“史编”用皋陶来比喻姜子牙,告诉文王说我这次占卜的结果很重要,这是天降的老师,只要得到他的辅佐就可以昌盛,并且惠及子孙。这个开篇主要是讲文王去寻找姜子牙的原因。之后就是讲著名的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的故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