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名著《黃帝內經》話你知

《黃帝內經》是什麼書?相信許多人都只聽說過,但沒有認真花時間去閱讀過,下面給讀者簡單介紹一下。

書名:《黃帝內經》

作者:春秋戰國名醫集體創作,唐王冰等名醫集體修訂。

地位:現存最早,世位最好的中醫理論經典鉅著。

字數:二十萬餘萬字。

作品歸類:生命科學。

篇章:分《素問》,《靈樞》上下兩部,各九卷八十一篇。

內容格式:對話採訪問答為主。

主人公:黃帝,岐伯,雷公等人。

內容涵蓋:養生學,經絡學,藏象理論,精氣神理論,病因學說,病機學,病症學,診法,治法,運氣學等。

理論基礎:金火水木土五行學說,陰陽理論,天文學,曆法學,地理學,氣象學,社會學,數學等。

黃帝不是作者,他只是書中的人物主角;另一個主角岐伯。凡對中醫有所瞭解的人會聽過這個詞:岐黃之術,它就是中醫的代名詞。中醫就是叫岐黃之術,這個"岐黃"指的是岐佰和黃帝。

那麼,《黃帝內經》的主旨和中心思想是:天人合一,治未病理念,上工治未病,不治已病。上工,就是最高明醫生。未病,就是未發之病。有水平的好醫生,

是教人怎麼正確養生防病,把生病阻擋在明芽狀態。天人合一,與天地同在,順應四季陰陽變化的法則,人體才有生機盎然,逆勢自然無異於自導苦吃,百病纏身。所以說,聖人們不是等到疾病發生之後再去治療,而是在疾病出現之前,將其消滅。提前預防,把身體調理好。不能口渴了才去挖井,打仗了才去造武器,臨時才去抱佛腳肯定不管用。

《黃帝內經》不是一本單純的醫書,養生書。還是一本哲學書,不但醫世,醫人,醫國,醫社會。是中華文化代表之一。

不為良相,便為良醫,最有意思的是,在《黃帝內經》中,把養生和治國結合起來的文字:故主明則下安,主不明則十二官危。"主"即人體的心臟,心臟不好人體的十二臟腑會發生危險,器官之間的通道會閉塞不通。

五臟六腑都有自己的"官職",心臟是君主,肺是宰相,人體是一個"國家":

心一一君主之官,主宰一切,包括精神,生命。

肺一一相傳之官,也就是丞相,負責調度,節制。

肝一一將軍之官,負責思考之謀劃。

膽一一中正之官,負責決斷。

膻中(心包)一一臣使之官,主管喜怒哀樂。

胃一一倉廩之官,相當於物資部長,負接納消化五穀雜糧。

脾一一諫議之官,相當於記委書記,負責思慮。

大腸一一傳導之官,交通後勤部,負責運輸。

腎一一作強之官,相當於建設部長,負責強身建設。

膀胱一一州地之官,地方官員,負責匯聚水液。

在古人眼中,人體就是一個整體,是一部分工協作的機器,陰陽五行相生相剋,相互之間緊密相連,缺一不可。

中醫名著《黃帝內經》話你知


中醫名著《黃帝內經》話你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