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個地方有“新清明與老清明”,而且還有一種叫“烏龜粿”。

福建省最南端的詔安縣的清明節分為“新清明和老清明”。

有個地方有“新清明與老清明”,而且還有一種叫“烏龜粿”。​據《詔安縣誌》說:“
農曆三月三日俗稱‘古清明’,前後或植節氣為新清明”。新墳必上新清明。

​清明時節,祭掃先人的墳墓時,總要用紅漆重新描寫墓碑上的銘文,鋤去墳地的雜草藤蔓,並整理墳堆、打掃墓地擺上粿、酒、飯、菜等祭品。

有個地方有“新清明與老清明”,而且還有一種叫“烏龜粿”。​其中

烏龜粿是清明必備的一項祭品,烏龜粿,是野生的嫩艾葉和鹼一起在鍋內煮,去掉苦汁將艾草搗爛,配糯米漿做粿皮。陷有兩種:一種是用花生、芝麻、糯米飯、綠豆沙等做甜餡;一種是用菜乾、黃豆等做的鹹餡餅。做成團,再用帶有梅花、菊花、如意、鯉魚等圖案的粿模壓制而成。有個地方有“新清明與老清明”,而且還有一種叫“烏龜粿”。​烏龜粿的命名有深意。方言中,“龜”與“久”諧音,龜本身又是象徵“福、祿、壽、喜、財”的吉祥物,用龜粿拜祖,意在祈求祖先保佑,用以送人,又表示美好的祝願。而做粿皮的艾葉,又有預防時疾的功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