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競冠軍BT:我不是什麼網癮少年

愛打遊戲就是“網癮少年”,浪費時間玩物喪志?90年的BT(王焱)從小就愛玩遊戲,沒讀過大學的他畢業後端過盤子,做過電話銷售,是無數個在現實生活中掙扎的北漂之一;2017年他開始玩《絕地求生》,進入MG戰隊,以27歲“高齡”成為OMG絕地求生分部的職業玩家,在各大線上線下賽中多次奪冠。他的收入開始成倍增長,交到了在美國唸書的“白富美”女朋友,命運因遊戲而徹底改變......

電競現實1:當興趣變成職業,樂趣就少了。

電競選手並不像大眾想象那樣“上班就像打遊戲”那麼簡單,職業選手的訓練艱苦程度不亞於運動員,他們一般要求中午到達訓練場後一直練到晚上十二點,還有健身、跑步的鍛鍊計劃,每天只有吃飯時間可以休息一下。

“我們現在就是過運動員的生活,每天訓練,出去比賽,反反覆覆。”BT回憶以前玩遊戲多半圖個高興,但是現在他把玩遊戲當作體育競技,心裡只裝著“贏”,遊戲的過程慢慢變得沒有意義,只有結果能帶給他刺激,“贏那一刻,你會覺得很爽;如果是輸了,過程不再重要了,都會很難過。”

電競冠軍BT:我不是什麼網癮少年

電競現實2:改變命運”這詞是個雞湯。

BT坦言自己當初只是抱著來玩玩的態度,根本沒覺得這是個出路,“你現在是看到我們奪了這麼多冠軍然後我命運確實改變了,那是因為我拿了成績才有了這些變化,如果沒成績的話,就還是默默無聞打比賽”,沒有成績的選手基本無收入,只拿非常少的保底工資,沒有獎金沒有贊助商,什麼“好事”都不會有。

“而且電競是絕對的青春飯,一般職業選手都是十幾歲,二十歲不取得成績就會下降。遊戲講究動態視覺,年紀越大反應越慢,《絕地求生》歲數大一點還好,但要換成《英雄聯盟》25歲都算高齡了,“BT坦言自己很難驕傲,“我這個歲數在這擺著,之前吃過那麼多虧,也膨脹不起來了。”在實際的團隊中沒有人能預料成績可以如此好,直至採訪結束,BT都覺得自己對這一切榮譽還處在一個比較“懵”的狀態,“再加上訓練、比賽很多,其實沒有很多的時間讓我們去揮霍放縱。”

電競冠軍BT:我不是什麼網癮少年

電競幻想1:虛擬世界能跨越階級,讓白富美愛上你。

BT的女朋友是《絕地求生》的玩家,因為看BT打比賽而開始欣賞他,“最開始就像是粉絲和偶像的關係,這在電競圈很正常”,之後女孩在微博上找到BT和他聊天,發現兩人家離得不遠,生活習慣和三觀都很相似,聊得相當投機,於是便從線上關係發展到了線下。“她在美國上學,現在在實習,我知道她的學歷比我要高很多,但她從來都沒埋怨過這個。大家認識的時候肯定都交心交底了,我不能騙她我是清華畢業吧?我就告訴她,我沒有上過大學,家境貧寒,跟你沒法比,你願意跟我在一起嗎?”

電競冠軍BT:我不是什麼網癮少年

電競幻想2:虛擬世界的友誼可能比現實社會更真心

不光是愛情,BT也在網絡上收穫了許多友情,比如當初帶他進電競圈的徐小龍。他認為遊戲中的社交和現實生活中一模一樣,“可能有人覺得隔一個屏幕就可以肆無忌憚了,其實並不是這樣的,大家還是會交心。”甚至他認為遊戲中的社交更真實,“我們更在意我們的互動,而不是在意你在現實社會中的身份是什麼,有幾套房子幾輛車,這對我沒有價值。”在BT印象中,遊戲裡認識的網友都很普通,從事什麼工作的都有,有自己做買賣的,也可能是普通職員,也有大學生,甚至一些無業遊民。

電競冠軍BT:我不是什麼網癮少年

Q+A(VogueMe + BT)

打完遊戲後會有分不清現實和虛擬的狀態嗎?

這怎麼可能呢?我們只是把它當成一份工作啊!我無法理解為什麼要沉浸在那個世界。我們每個隊員都非常在意自己的現實生活,每天都會和家人打電話,會交女朋友,有了工資也會想著給家裡人買一點東西,和正常人是一樣的。

你有沉迷遊戲導致所謂“網癮”的時期嗎?

那種狀態我沒有過,玩遊戲的時候一直都很理智,而且這個變成工作之後尤其認真對待。這個世界就是這樣,什麼人都有,哪裡都有迷迷糊糊的人。很多人都對打遊戲的人有偏見,覺得就是壞小孩,不務正業是因為逃避現實,但其實不是,原先玩遊戲只是為了娛樂放鬆,現在是為了成績,為了收入高一點,為了生活好一點。

心理學家說現實中得不到滿足的人會更容易想要在虛擬世界裡成功,你認同嗎?

這種我沒有經歷過,我從小玩的遊戲都是偏競技類的遊戲,就只論輸贏,和別人去競技場打槍是一樣的,並不會有太強的人生代入感。

你覺得電競是一種虛擬現實嗎?

不,電競就是體育項目。踢足球、打籃球都是為了贏, 為了爭奪冠軍,我們也是一樣。不過人家玩的是球,我 們用的是電腦,我們都是競技,只不過玩的東西不一樣。我們玩這個遊戲是虛擬的,但操縱它的人不是虛擬 的,我們用的鍵盤、鼠標、顯示器不是虛擬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