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說唐僧與悟空之師徒關係

《西遊記》電視連續劇喜聞樂見,老少皆宜,耳熟能詳,百看不厭。當然吸引眼球、引人入迷的當數孫悟空的騰空駕雲和那驚心動魄的降妖除魔。十萬八千里的坎坷西行取經路上,唐僧師徒四人,外加白龍馬,看點多多。但焦點和聚點應該當屬唐僧和悟空。讓我們慢慢來數數師徒二人的恩怨不了師徒情結。


  徒從於師,師收下徒,皆非自願。如無觀音菩薩的指點,二人天各一方,謀面實難,談何師徒?自然,悟空不是仰仗唐僧想學唸佛誦經拜唐僧為師,唐僧也不是喜歡悟空想有傳人而收悟空為徒。在毫不知情的情況下,壓在五行山下500多年的悟空看到一披袈裟的唐僧就喊“師父”。徒先認師,師收下徒,師徒關係就這樣建立了。無緣有故,無因有果,觀音菩薩撮合了這對師徒。說真的,師徒二人如沒有取經這一共同目標,可以說毫無共同語言。
   俗話說,不是一家人,不進一家門。相反,唐僧和悟空師徒二人不是一家人,卻進了一家門。論性格,唐僧溫文爾雅、膽小怕事、慈悲為懷、一介書生和尚氣;而悟空任性頑烈、爭強好勝、天不怕地不怕的頑猴,可謂天壤之別。論能耐,悟空那可了得。一出生就驚天動地,是神通廣大通天入地、精七十二般變化、有萬劫不老之術、騰雲駕霧一個筋斗雲就可到西天、持有力大無窮隨意變化的如意金箍棒、還有識妖辨魔的火眼金睛,更有降妖除魔的本事……再說高僧唐僧,在徒弟面前只能是小菜一碟。大不了也只是唐朝的一個只知“小呈教法”的所謂高僧,連“大呈教法”聽都沒聽說過,更無如來未卜先知的法術、觀音慧眼識英才的眼光、悟空降妖除魔的本領,手無縛雞之力、肉眼凡胎、人妖不辨,只因效忠皇帝,只因有學無止境的執著,特別是有觀音菩薩的點化,雄心勃勃,宏誓大願,誓無返顧,隻身獨行前往西天取經。說大點不知天高地厚,說小點也是自不量力。但好在,唐僧雖知西天的路上有虎豹妖魔,而未畏怯退步。當然,雄心歸雄心,決心歸決心,唐僧確實是怕了。還沒有走出大唐邊境,就被老虎嚇得魂飛魄散。是想,如此而來,唐僧能到達西天嗎?唐僧能取到真金平安回到大唐嗎?結果不言而喻,痴人說夢,異想天開。但是有一點,唐僧決定不了自己的命運,悟空也決定不了自己的命運,既然觀音菩薩做的主,不管合不合、願不願,師徒就認定了。至此,唐僧也不能坐在高唐之上悠閒地傳道送經,悟空也不能逍遙花果山無法無天做起齊天大聖,註定師徒結伴而行克服千辛萬苦迎遇八十一難取經成佛。

   師徒雖已註定,但鑑於唐僧出身於循規蹈矩的寺院,他所接受的思想就是中規中矩的佛門思想;而老孫則是天生地養,不受任何法界的拘束,故他們之間會有許多不同的思想矛盾存在,所以彆扭、不和是在所難免的。師徒二人不歡而散三次,而兩次都是唐僧主動趕悟空走的。唯有悟空主動離開的一次,也是師徒不和的第一次,那就是師徒合作還不久,投宿農舍遭遇強盜打劫農舍,悟空打死六個匪徒,唐僧責怪悟空殺生,悟空賭氣而離。像悟空跟東海龍王所說唐僧善惡不分,徒弟除惡,師父還嘮嘮叨叨,受不了。但在東海龍王的勸導下,悟空迴心轉念,主動回到了師父身邊。當然,這次和好後,從此悟空就戴上了緊箍咒。當然後兩次都是唐僧狠下決心趕走悟空的。第二次不和,明顯是唐僧人妖不辨,被妖精所騙。那就是“三打白骨精”,唐僧認為悟空濫殺無辜,決心趕走悟空。一紙貶書在手,悟空淚流滿面。後來,也是唐僧誤闖黃袍怪的洞府後發生了唐僧被變作老虎囚禁在籠子裡,沙僧被擒,八戒無力,白龍馬指點八戒,八戒用激將法才把悟空從花果山請回來。第三次是“真假美猴王”那一回,孫悟空打死了幾個強盜,被唐僧逐走,後來六耳獼猴假扮悟空攻擊唐僧,最後被如來佛祖識破後悟空又才回到唐僧身邊。

   鬧歸鬧,吵歸吵,趕歸趕,那也是一氣之下之所為。但師徒二人是始終分不開的。就如兄弟打斷骨頭還連著筋,父母的血緣讓兄弟無法不認。唐僧和悟空之師徒關係不因唐僧趕就可以趕走,悟空跑就可以跑掉。只因中間有個觀音菩薩,一切都得觀音菩薩說了算,唐僧再厭惡悟空,悟空再痛恨唐僧,那也只能打落牙齒和血吞,認了。當然,經過磨合和調和,加之唐僧擁有菩薩賜有的緊箍咒咒語,自然,悟空也慢慢的學乖了、服從了、聽話了。當然,唐僧也看到了悟空的好而接受了這個徒弟。更重要的是,雖然,大唐距離西天十萬八千里,悟空一個筋斗雲就可以到達,但單憑悟空又不能取回真金。唐僧縱有雄心壯志,因路遙途險小命都難保談何取經?只有唐僧的親自前往,悟空等徒弟的護送,觀音菩薩的暗中相助,才有經書的曲折取回,更才有悟空從頑猴成鬥戰勝佛。
   不由分說,《西遊記》乃神話小說,唐僧和悟空自然是神話人物,當然也是作者杜撰的故事人物,我們略加評說也是茶餘飯後的事,他與我們的現實生活或許大相徑庭,也有格格不入,如將唐僧與悟空之師徒關係的現象妄加於我們的現實生活中來,那就大可不必。當然我們更沒有必要挖空心思去研究思考唐僧所謂的領導藝術和技巧,以及唐僧所帶領的團隊組合的奧妙。總之,不管我們認為唐僧多麼的怯弱、膽小、無能,悟空多麼的膽大、敢鬥、神通,不管我們多麼地為悟空揪心、嘆氣、打抱不平,都只能證明一點我們入了戲。但當我們回過頭來一看,那原來就是一場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