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科學的角度來看,男人才是家暴的最大受害者

從科學的角度來看,男人才是家暴

的最大受害者

從科學的角度來看,男人才是家暴的最大受害者

文 | 霧滿攔江


(01)


做個小測試。


很簡單的。


坐下,半眯起眼。


第一步:——回顧你的三年前,那時候你的境遇如何?


經濟收入寬裕嗎?人際關係順暢嗎?情感方面,是不是很和諧?


第二步:讓思緒回到今天。


收入境遇改善了嗎?


人際關係理順了嗎?


愛情生活如意了嗎?


吾日三省吾身,如果你回答噎死,恭喜你,你是一個不斷進步的人,堪稱進步人士,我們大家都要向你學習。


從科學的角度來看,男人才是家暴的最大受害者


(02)


中國現在有“女權”。


有人支持,有人沒感覺,還有人認為女權是不是有點超前了?


其實一點也不超前。


發達國家,已經走過女權階段,開始玩“男權”了。


男權組織日益壯大,每年都要召開世界級的大會。2018年,世界男權大會在倫敦隆重召開。2019年,世界男權大會,召開地址在芝加哥。許多男權鬥士趕赴會場,做報告,接受採訪,交流挨暴經驗,披露學術成果。


男權組織認為,男人真的太可憐了,面對著女人各種形式的摧殘與壓迫,承受著社會發展不公平的代價。


菲利浦·坦策,就是時下最紅的男權鬥士之一。


從科學的角度來看,男人才是家暴的最大受害者


(03)


菲利浦·坦策,是位世界公民。


生在德國,從軍三年。在軍營中,他深深感受到女人對男人的壓迫。那時候的他,就有意識的與女人作鬥爭了。退伍之後,他搬家去了蘇格蘭,職業是理髮師,也是個畫家,但這兩個營生只是讓他吃飯,他真正投身的事業,就是維護被蹂躪到爆的男人。


他接連參加了兩屆世界男權大會,為男人權益奔走疾呼。他高屋建瓴高瞻遠矚的指出:現代社會制度,本質上就是女人對男人的迫害,從科學的角度上來看,男人才是家暴最大的受害者。


於是就有記者跑來抬槓,出示各種調查數據,比如2018年,英國家庭中,有7.9%的女性遭遇家暴,而被妻子暴K的男人,只有4.2%,可見遭遇家暴的女人比男人更多。


對這個數據,菲利浦搖頭,他不承認這些數據,他只相信自己的感覺。


那麼,到底是什麼契因,讓菲利浦·坦策,投入到男權事業中來的呢?


猶豫再三,菲利浦最後還是說出了他的慘痛經歷。


(04)


菲利浦對男權事業的關注,源自於他不幸而悲哀的童年。


從科學的角度來看,男人才是家暴的最大受害者


菲利浦的媽媽,在生下他之後,就與丈夫離婚,改嫁給了南非的一名男子。


但那名南非男,是個家暴狂,每天咣咣咣往死裡捶菲利浦的媽。


菲利浦媽被打得實在受不了了,就哭著給兒子打電話,說自己已經買了回德國的機票,馬上就回家。正說著,菲利浦就聽到電話裡男人的吼叫,媽媽的哀嚎,然後是砰的一聲槍響,一切就安靜了。


菲利浦的媽媽,被家暴男槍殺。


被槍殺。


幼年的菲利浦,心理上受到傷害,從此堅定不移的認為,男人才是家暴最大的受害者。


……咦,不對呀,明明死於家暴的,是你親媽,你怎麼反倒認為男人才是家暴的最大受害者?


菲利浦的回答是:


做人要理性。


不應讓自己身上發生的事兒,影響到正確的判斷!


(05)


男權鬥士菲利浦,算是認知學上極經典的範例了。


首先,他不相信數據。儘管數據證明了遭受家暴的女性,遠比男性更多,但他覺得這些都是瞎掰。


其次,他不相信事實。他在電話裡,親耳聽到媽媽死於家暴,卻為殺死媽媽的兇手,掬一捧熱淚。


他只相信自己腦子中的觀念。


無論事實、數據或是邏輯有多強大,他對觀念的執著牢不可破。


——不是說男人沒有遭受到壓迫,實際上,人類社會就是個壓迫體,無論男女不分老少,雌雄不分大小通吃,是個喘氣的就慘遭壓抑。女權有女權的道理,男權有男權的說法,只是菲利浦的媽媽死於家暴,但他卻站在對立方,這個認知的錯位,讓人的腦子有點亂。


從科學的角度來看,男人才是家暴的最大受害者


(06)


我們的心裡,都有個菲利浦。


從小到大,可以說遭受了不知多少的社會毒打。


我們的遭遇,多半是因為自己的性格招來的。有人性子太倔,所以衝突不斷。有人則是性格太懦弱,又落得個人善被人欺的境地,有人只想混日子,結果環境稍有變化,就會立即混不下去。再比如有些特別難以解決的家暴,當事人缺乏自立的勇氣,導致人生陷入死局——理論上來說,這些遭遇都應該改變我們,就如同菲利浦的母親被繼父槍殺,理應影響到菲利浦的認知一樣。


但並沒有。


為什麼呢?


人的認知,分三種類型:


第一類認知是固體。


就如同男權鬥士菲利浦,認知固化,變成了廁所裡的花崗岩石頭,又臭又硬。調查數據,親身經歷,甚至是親眼目睹的事實,這些都觸動不了他。


他們活在自己的觀念中,拒絕接受異質信息的進入。不是說他們的觀念是錯的,而是他們拒絕其它形式的合理性,最後他們將自己侷限於偏狹的窄道上,越活越憋屈,越活越憋屈,還打死不肯跳出來。


可以說很悲哀了。


第二類認知,是氣體。


固態人的認知,是觀念過於固化。


氣態人恰好相反,他們根本沒有觀念,想固化也無從固起。


自己沒有觀念,就只能聽別人的。所以氣態人就象跟著大隊狂奔的群羊,根本不知道自己是誰,不知道自己在哪裡,不知道自己往哪兒走,人家把他領到牆壁前,他就拿腦殼咣咣咣撞牆。人家把他帶到懸崖,他就咣咣咣跳下去,成就人家的一碗羊雜碎。有本書叫《烏合之眾》,裡邊講的就是這些氣態人。


每當世道變壞,必有異相,都會看到成群結隊的氣態人,跟著幾個偏執的固態人屁股後面跑。所以做人一定要長個心眼,不能讓人家把你帶歪。


第三類認知,是液態。


老子說:上善若水。


上善若水,不是說推倒一個叫善若水的妹子。而是說我們的認知,不能沒有一些成形的觀點,但觀點是用來解決問題的,必須要因時因勢因情因環境而變。比如你看到個女人被老公打,馬上知道這是個女權問題,需要從維護女性的角度加以解決。再扭頭,看到個爺們兒被老婆打殘,你也不能確定世間是不是男權的說法,但會肯定有些男人,是HOLD不住自己人生的。


液態人最大的特點是,一事兒一理。他們不會因為一個女人被家暴,就認為男人都該死。也不會明明看到女人被槍殺,卻得出男人更需要關愛的觀念。液態人不會把一個局部事件,擴大到整個世界。所以他們是有事立即化解,無事也不生事,活在一種簡單透明的快樂中。


所以這個做人呢,還要水一些,毋氣毋固,堅持讓自己的認知呈現出活性,但又不失變通。誠如老子所說,水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意思是說,液態人性情溫和又有主見,不標新立異瞎搞一氣,但在原則問題上不會犯錯,所有人都喜歡他們,需要他們。所以液態人做的,恰恰是大家該做卻不肯做的,所以液態人的生活方式,因為貼合於道的規律,平靜溫柔,呈現出讓人羨慕的美麗風景。


(*本文圖片均來自於網絡)


分享到:


相關文章: